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597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测绘工作质量标准073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一般地物点对图根的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6mm(重测散点检查);

(4)地貌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等高线的1/2(重测散点检查)。

二、矿区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一、基本要求:

地面控制导线要按规程要求进行平差(平差前距离都要进行各项改正),点位要加固,以利长期保留,承包方做的GPS和导线控制要求提供竣工报告(包括起算数据、平差计算、图件、精度验证)。

(1)地面控制导线执行《煤矿测量规程》表4、表8规定。

表8、表4中方位角闭合差和全长相对闭合差为合格品精度、优级为合格的1/3、良级为合格的1/2。

(2)地面导线点高程执行《煤矿测量规程》表22规定,其优良标准同上述。

(3)矿区地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网、边角网、测边网和导线网等布网方法建立。

矿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必须考虑矿区远景发展的需要。

一般在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网基础上布设,其等级应依矿区走向长度,参照表1选定。

在满足当前生产建设的前提下,加密网可以采用越级加密控制网的方法。

二、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三角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规定。

(2)测边网的布设应符合表3规定。

(3)光电测距导线的布设应符合表4规定。

(4)钢尺量距导线的布设应符合表5规定。

(5)在矿区布设基线和基线网作为控制网的起算边时,其布设应符合表6规定。

表1

矿区走向

(长度)km

首级控制

加密控制

26~100

5~25

<5

三等

四等

一、二级(小三角、小测边或导线)

四等、一级(小三角、小测边或导线)一级(小三角、小测边或导线)

表2

等级

一般边长

(km)

测角中误差

(″)

起算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

三等网

四等网

一级小三角网

二级小三角网

5~9

2~5

1

0.5

±

1.8

2.5

5.0

10

1/200000(首级)

1/150000(加密)]

1/150000(首级)

1/80000(加密)

1/40000

1/20000

1/80000

1/10000

表3

测距相对中误差

一级小测边网(相当于一

级小三角网)

二级小测边网(相当于二

1/150000

1/100000

1/50000

1/25000

表4

附(闭)合

导线长度

测距相对

中误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三等导线

四等导线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15

5

3

1~2

0.25

1/30000

1/00000

表5

平均边长

(m)

往返丈量

互差的相

对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50

180

1/15000

1/7000

表6

基线一般长度

基线丈量的

基线网扩大边或起

算边的相对中误差

三等基线

四等基线

一级小三角基线

二级小三角基线

2~3

0.5~1.0

0.3~0.8

1/350000

1/200000

3、水平角观测

1、仪器检校

水平角观测所用的经纬仪,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

对于无检验资料的经纬仪,应按照《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全面检验。

在进行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测量、矿井联系测量和重要工程测量前应先调整好经纬仪三轴关系,然后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和校正。

(1)照准部旋转是否正确的检验;

(2)光学测微器行差的测定及较正;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6)光学对点器的检验和校正。

经纬仪检验应详细记录、计算和整理,并装订成册。

2、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网的水平角观测:

(1)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规定。

表7

等级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方向观测测回数

DJ1

DJ2

DJ6

三等网

四等网

7

9

30

6

12

2

(2)、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规定

表8

测回数

方位角最大闭合差(″)

8

4

3.6

20

注:

n为测站数

(3)、各测回间度盘整置位置σ用下列公式计算:

1)DJ1、DJ2级仪器:

σ=180°

(j-1)/m+i′(j-1)+ω(j-1/2)/m

2)DJ6级仪器:

(j-1)/m

式中m——测回数;

J——测回序号(j=1、2、……m);

i′——水平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DJ1级仪器为4′,

DJ2级仪器为10′;

ω——测微盘分格数(或格值),DJ1级仪器ω=60格,DJ2级仪器ω=600″

(4)、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表9的规定。

表9

仪器级别

光学测微器两次

重合读数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

测回互差(″)

18

13

24

三光电测距:

1、精度要求

根据光电测距仪出厂的标称精度,按1km计算的测距中误差按表10规定划分为三级。

表10

测距中误差

(mm/km)

测距仪精度等级

≤5

6~10

11~20

2、仪器检校

新购置或经过修理后的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应进行下列项目检测:

1、经纬仪视准轴和测距仪照准头光轴之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

2、照准误差的测定;

3、幅相误差的测定;

4、周期误差的测定;

5、加常数、乘常数的测定;

6、棱镜常数的测定;

7、测程的检验;

8、内部符合精度的检测;

9、精测尺频率值的测定;

10、电源电压对测距影响的检测;

11、气压计和温度计的检验与校正;

12、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在进行矿区三、四等控制网测距前、后,应对第5项进行检测,取其平均值作为边长改正值。

在作业过程中,当仪器稳定性较差或边长实测精度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1、4、5、11、12项的测定与校正工作。

3、选择光电测距边的要求:

(1)测线应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5m以上,对精度要求较低的测距边可适当放宽;

(2)测线上不应有反光物体;

(3)测线应避免通过吸热、散热不同的地区,加湖泊、河流、沼泽地和水稻田等。

若无法避免时,应把测线高度提到2m以上,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以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

(4)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5m以外;

若测线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时,测线应离高压输电线2m以上:

(5)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宜过大,当采用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应超过表11的规定。

用水准高程测量的两端点高差不受表11限制。

4、光电测距的作业要求:

表11

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0.08S

≤0.08S

≤0.27S

≤0.40S

S为测距边长度(m)。

(1)作业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并按测距仪说明书的规定操作仪器;

(2)测距应在成象清晰和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及大风天气不宜作业;

(3)三、四等边长测量应选在最佳观测时间内。

最佳观测时间一般指日出后0.5~1.5h(小时)和日落前3~0.5h(小时)。

在山地沟谷地区应选择日落前的时间段内观测;

(4)晴天作业时,应给测距仪遮阳,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

架设仪器后,测站和镜站均不得离人;

(5)当反射镜背景方向有反射物体时,应在反射镜后方遮上默布。

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以免干扰;

(6)作业时一般应用检定测距仪时所用的温度计和气压计。

测距前,应预先打开温度计和气压计,并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地面约1.5m左右的高处,气压计置平,放置地点应通风良好且不受阳光直射。

使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时,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测记温度;

(7)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应符合表12规定。

4、其他相关技术要求

(1)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3规定。

(2)对采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其往返观测的高差互差应不大于S/10000(S为测距边斜距)。

表12

最小读数

测记的时

间间隔

气象数据

的取用

温度

(℃)

气压

气压(Pa)

气压计温度

三、四等

一、二级

0.2

50

100

1.0

单程观测始末

每边测记一次

单程两端的

平均值

测站端的数据

表13

采用仪

器等级

往返

次数

时间段

总测回数

一测回最大互差

(mm)

单程测回间最大互差(mm)

往返测或不同

时间段互差

·

(A+B·

D)

4~6

4~8

1、测回的含义是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

2、时间段是指不同的观测时间,如上午、下午或不同日期测同一条边;

3、往返测量时,必须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4、±

D)为测距仪的标称精度。

其中:

A为固定误差,单位mm;

B为比例误差,单位mm/km,D为测距边长度:

单位km。

(3)采用倾斜角直接计算平距时,倾斜角测回数应符合表14的规定。

(4)测距边计算应包括:

记录的整理和检查;

气象改正;

加、乘常数的改正;

倾斜改正;

投影到水准面和高斯-克吕格平面的改正等。

表14

观测方法

仪器等级

对向观测中丝法

对向观测三丝法

四钢尺量距:

1、采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规定。

表15

作业尺数

往返测的次数

定线最大偏差(mm)

尺段高差较差

读数次数

估读

温度读至

同尺各次或各尺的较差

成果取位(mm)

给各项收正后,各次或各尺全长较差(mm)

基线

25

0.1

0.3

S为基线长度,以km为单位。

2、采用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6规定。

表16

丈量

方法

尺段高差互差

测量

读数

互差

读至

往返丈量互差的相对误差

悬空

70

检定钢尺时,其丈量的相对中误差应不大于1/100000。

五内业计算:

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项限差要求,确认观测成果全部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计算。

当使用电子计簿器时,打印输出的项目应与手记相同,存储在记簿器内的各项限差应打印在记录中。

2、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计算可采用简化方法平差,平差后应进行精度评定。

3、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及平差时,计算程序必须经过手算验证,否则应对使用计算程序的数学模型、计算精度、输出项目等进行严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方可采用。

在进行平差计算时,对数据的输入应进行仔细核对,对计算结果亦应进行检校。

打印输出的平差结果中,应列有起始数据和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结果。

4、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

观测方向值及各项改正数(″)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m)

边长与坐标

方位角

四等以下

0.001

六矿区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一)基本要求

1、矿区地面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三角高程测量又分为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经伟仪三角高程测量两种。

2、矿区地面高程首级控制网,一般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其布设范围和等级选择,应符合表18的规定。

表18

矿区长度(km)

>

<

三等水准

四等水准

等外水准

四等水准、等外水准

3、三角高程测量主要用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高程控制和平面控制网点的高程测定。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若按测距仪的精度计算能满足矿区地面高程控制的基本精度要求时,可以用来代替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

4、矿区地面高程首级控制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只有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才允许布设水准支线。

各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

2cm。

(二)水准测量

1、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9的规定。

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mm)

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

仪器

级别

水准

标尺

观测次数

往返互差、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

山地

DS1

因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DS3

木质

双面

DS10

木质双面或单面

40

1、计算两水准点往返测互差时,L为水准点间路线长度km;

计算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时,

L为环线或附合路线总长度(km);

2、n为测站数;

3、水准支线长度不应大于相应等级附合路线长度的1/4。

2、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0的规定。

表20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读数差(m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高差之差(mm)

75

2.0

1.5

3.0

等外

4.0

6.0

用单面水准标尺进行等外水准测量时,应变动仪器高观测,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值相同。

3、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取位应符合表21规定。

表21

往(返)测距离总和(km)

往返测距离中数(km)

各测站高差(mm)

往(返)测高差总和mm)

往返测高差中数(mm)

高程

0.01

10.0

(三)三角高程测量

1、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

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并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连测。

控制点高程和起算点高程都必须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2、三角高程一般应进行对向观测。

倾斜角的观测,宜选择在中午前后有利的条件下进行。

3、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2规定。

表22

经由路线

倾斜角互差(″)

指标差互差(″)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中丝法

三丝法

二、三、四等点

DJ1

100S

一、二级小三角、一二级小测边和一、二级导线点

DJ2

1、计算对向观测高差互差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2、S为边长,以km为单位。

4、仪器高和觇标高应用钢尺丈量两次,当互差不大于5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5、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时,应按表19规定的往返较差和闭合差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对光电测距和倾斜角观测的精度要求和施测方法。

第四篇矿山井下测量

第一节控制(导线)测量

一基本要求

井下平面控制分为基本控制和采区控制两类。

两类控制导线都应敷设成闭(附)合导线或复测支导线。

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和掘进精度要求,不连沟煤矿井下导线测量全部采取基本控制,精度为7″级。

1、基本控制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参照表25选定。

表25

井田一翼长度

闭(附)合导线

复测支导线

≥5

60~200

40~140

1/8000

1/6000

1/4000

表中复测支导线相对闭合差计算中的导线长度采用两次施测导线之知。

2、在布设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时,一般每隔1.5~2.0km应加测陀螺定向边。

7″级基本控制导线的陀螺经纬仪定向精度分别不得低于±

10″。

3、对于井下已建立的控制网,在条件允许时,应用加测陀螺定向边的方法改建井下平面控制网,以提高其精度。

二导线点设置

1、井下经纬仪导线点分永久点和临时点两种。

永久点应设在碹顶上或巷道顶底板的稳定岩石中。

临时点可设在顶板岩石或牢固的棚梁上。

所有测点应统一编号,并将编号明显地标记在点的附近。

2、永久导线点应设在矿井主要巷道中,一般每隔300~500m设置一组,每组至少应有三个相邻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