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50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文档格式.docx

中那个"

可爱"

的古人想以"

不变应万变"

,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

《易经》有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

  思想6:

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

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带来消极的结果。

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

  二、整体与部分 

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

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

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昭君的一生的改变仅仅因为一张画。

画师毛延寿因昭君未贿赂他,在画像时给点了一颗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临幸,最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

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

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

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柏杨说: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三、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

反之亦然。

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

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

一场"

文化大革命"

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

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

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

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

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

  四、必然与偶然 

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

守株待兔"

里的农夫一样。

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

偶然"

的脚下了。

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五、内容与形式 

  思想1: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

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生活中。

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思想2:

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

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

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

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形式和内容沿着一个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辩证途径发展。

  六、现象与本质 

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

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口蜜"

是假相,"

腹剑"

才是本质。

《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是长着"

桃花面"

的。

《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

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

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那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

伸手不见五指"

了。

《庄子·

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飞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之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

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七、对立与统一 

一切矛盾的对一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

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

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

矛盾的对一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山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如果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

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

人与人之间,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

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思想6:

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是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体现,但每一个个体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思想7:

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

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

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服另一方的情况;

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

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

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识。

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币场上强调的"

双赢"

也是一种融合。

  八、共性与个性 

  思想I:

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

宫廷顾问"

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

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

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

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九、内因与外因 

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懂得内因是关键的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意义。

我们只能做好可能做的事,而不能做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们有些家长经济条件好了,就不管孩子自身的内因,如兴趣爱好、资质天赋等,一味要求学钢琴,学舞蹈,学书法,结果只能是一相情愿的事。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十、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失败在接近成功的那一瞬。

有人把这种失败怪罪于命运,以为是命运在捉弄人,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临近成功的时候便以为成功的质变已经发生了。

结果我们的心松懈了,改变甚至停止了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成功便与我们失之交臂。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十一、主要与次要 

  思想l:

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

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胳膊拧不过大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我们要善于快刀斩乱麻,理出主要矛盾,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在一定条件下,次要的会上升转化为主要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句成语就包含着主要与次要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思想3:

解决矛盾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矛盾均衡论。

  十二、个体与集体 

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

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这些句子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十三、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认识中形成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理论又不能脱离实际。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这两个飞跃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深人。

  思想4:

在认识的过程中,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往往要参与其中,利弊共存,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在认识过程中,干预认识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经验、他人的认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思想。

这些干预因素是双刃剑,利弊共存。

诸葛亮错用马谡就是因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听了蒋干一番话后就杀了蔡瑁、张允就是因为他人认识的干预。

德国小说家海泽说:

爱情能创造奇迹,填平鸿沟,摧毁藩篱。

仇恨,这是人类最难消解的情绪,所以"

复仇"

成为戏剧、小说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却可以融化仇恨,改变人们的认识。

  十四、主观与客观 

人有主观能动性。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这固然是让人感动的细节,但客观地说,这只是动物的本能,与人不同,人表现恩义的方式要丰富得多。

可以磕头,可以言辞,可以送礼物,可请吃饭等等。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是这个道理。

四面楚歌中的项羽无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难挽回楚霸王的大业。

  十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物"

的发展、"

人"

的进步,构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思想2:

首要的生产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先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阐述:

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

唐太宗见新科举子云集殿下,不禁满怀喜悦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我们提出"

教育兴国"

的口号也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邓小平提出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著名论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十六、真理与谬误 

  思想1:

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

真理是相对的,只是一定条件、范围和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

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这话算是"

真理与谬误"

的辩证关系的形象说法。

普遍认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普遍认同也可能是普遍的错误。

达尔文之前,有谁相信人是猴子变得呢?

都以为人是高贵的,是上帝造的。

哥白尼之前,有谁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都理所当然的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

弗洛伊德之前,有谁会以为自己内心的一切源于"

丑恶"

的性呢?

都以为自己是高尚的。

事实证明,这三次普遍认同的都不是真理。

相反倒是少数的人类思想的先行者在用真理挑战人类不必要的自尊。

掌握了权力并不等于拥有了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权力、习惯势力等至多能难为宣传真理的人,终究不能战胜真理。

布鲁诺的生命可以消失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愚昧之火中,但布鲁诺所追求的真理却因此更加大放光芒。

  十七、否定与否定之否定 

对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辩证地看待。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具有两面性。

因此,我们看待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一分为二"

地看待。

否定就是扬弃,有克服,有保留,继承一切积极因素,抛弃一切消极因素。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

拿来"

的方法就是辩证的否定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两次否定,二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

新事物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的产生、发展要历经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即便是产生一个天才,他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婴儿别无两样。

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对立面--旧事物虽然气数已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旧事物仍然有强大的力量。

经过萌芽,长到足以影响旧事物的利益时,旧事物便会暴突起来,举起钩镰,准备刈除。

弱小的新事物要毁坏旧事物的"

铁屋子"

,谈何容易!

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新思想的诞生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

一出又一出惨烈的悲剧在新思想的倡导者身上发生。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时代、地域等)变化了,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社会始终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进步。

比如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就是社会存在改变的结果。

安乐死"

这样一种社会意识也正在被一些国家接受。

对死囚由凌迟砍头到绞刑、枪毙再到文明的电椅或药物注射,也是社会存在改变了,人的社会意识在随着改变,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走向人文关怀。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

社会意识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存在变化了,并不等于旧有的社会意识就彻底消亡。

孔孟老庄的思想已经老得皓首皤皤了,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眩目的思想光芒。

思想更多的时候像位老人,精神矍铄的守望着时代,守望着每一个追逐时代的漫游者,一方面随时间老去,一方面又是时代漫游者,渴望回去的精神家园。

我们完全相信,再过一千年,我们还是要回到苏格拉底、老子、孔子、释加牟尼、耶稣那儿去寻求智慧。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一种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宗教中蕴涵着哲学,哲学中透出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满幅禅韵。

《圣经》哪里单单是一部基督宗教的书,它分明是一部哲学大全,也分明是一部有着动人故事的文学书。

《庄子》也是,既是哲学,又是诗。

难怪德国诗人席勒说:

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

  十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好像鸟的一双翅膀,折损一翼,鸟不得飞。

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充实,固然好,但如果国民的素质、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够充实,那么,这个国家的国民不过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宫殿里的虫子,随时可以被消灭。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建设往往更重要。

救治灵魂比救治肉体更有价值。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健康地发展进步。

物质丰裕,民风淳厚,这便是理想的社会,自古及今,人们都在憧憬。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桃花源,《镜花缘》中描绘了一个君子国。

在这些虚构的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和谐地发展着,因此,我们读来甚为美好。

人行世间,有三个层面,一是俗务,人际应酬之类即是;

二是事业,人总得干事,干事当然要求干成事;

三是审美。

审美极为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人生还需琴棋书画诗酒花。

哲学家阿诺德说过:

诗歌拯救世界。

许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或第二层面,而没有审美没有精神的审美愉悦,心便难以充实和净化。

许多人感叹人生苦短,其实,苦是因为人生不是审美人生,短是因为灵魂没有精神家园。

  二十、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制约,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

环境总要影响甚至改变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便是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

环境于人是双刃剑,既可树人,也可毁人。

孟子的母亲懂得这个道理,怕孩子受环境的不良影响,而三择其邻,最后住到学堂旁,孟子才开始读书。

与善人居,若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人有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活动也反作用于社会。

环境对人影响大,不等于人就是环境的奴隶。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抵制环境的影响。

叔本华说:

事情本身并不影响人,影响人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这句话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环境中独立甚至改造环境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