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465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Word格式.docx

 1、定义: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

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o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o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o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o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o 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o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

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o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o 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o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o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学习准备 

1、定义;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

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 

 

(二)、关键期  

1、提出者: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

2、定义:

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 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

皮亚杰 

2、内容:

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

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

思维特征: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

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

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思维灵活。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

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的发展  定义:

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见书P20-21)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2)、自我意识的发展  定义:

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组成: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阶段:

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  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4、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

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定义: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场独立与场依存;

提出者:

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

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吉尔福德 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见图),即:

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

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男女水平基本相等,男性分布更离散;

结构差异各有优势领域  o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手段循序个别学习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

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差异表现  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

独立型和顺从型)

  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心理实质 

1、学习:

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4、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o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内容: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3: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联结学习理论(P34-43)  

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起  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4.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  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代表学说: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

o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P37)  基本规律:

(理解)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P39)  基本规律:

(理解)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有机体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之后不再有强化伴随,反应发生率降低,是减少不良行为和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惩罚(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不良行为和强化良好行为相结合)  

o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P40) 

o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 

 1、理论要点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

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三、认知学习理论  理论要点: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

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代表学说: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  基本内容:

1、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P45-47) 

 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3、教师应如何做:

首先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的概念原理以及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结构,引导过程中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跨度适当,难度适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注意反馈信息。

 o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

他认为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与新认知类似的认知结构、主动与新认知结构联系的倾向性、新旧认知结构发生作用使双方得到改善)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实质:

在教师的知道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技术:

先行组织者技术,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接受学习的意义:

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客观主义、环境主义、强化) 

2、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第4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P54-58)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

激活、指向、强化  

o学习动机: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组成:

学习需要、学习期待(P55-56) 

 2、种类: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58图)  

2、学习动机的理论  

o强化理论:

提出者: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观点:

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评价:

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观点: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需要,有低级到高级)  教育意义: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观点: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教育意义:

对力求成功者给予新颖且有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情绪严格平定分数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对避免失败者,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环境,成功时要表扬,平分宽松些,避免公开指责  

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观点:

三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和非稳定、可控和不可控三种归因)、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P62图  评价:

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环境下产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和记过推断个体心理特征。

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  观点:

成功经验提高效能期待,反之降低,如果把成功归为外因则不增,归于内因不一定降低效能期待  自我效能感: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关键:

改变成败体验、改善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基础的欠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o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o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o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o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述 

 定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种类(P72-74)正迁移与负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o作用(P74)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进作用

2、是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对学习者,教育者,和相关培训人员有重要知道作用。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2、现代的迁移理论:

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加特纳、吉克)  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三、迁移与教学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促进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概述(P84-88)  

1、知识定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类型: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知识学习  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过程:

知识获得;

知识保持;

知识提取  作用:

时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二、知识的获得  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知识直观;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概括:

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变式: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  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三、知识的保持 

记忆系统  贮存时间容量信息来源信息处理 

 瞬时记忆:

(5-2秒大刺激注意-短记未注意-消失) 

 短时记忆:

5秒-2分钟7+2组块感觉记忆复述-长记(直接记忆)不复述-消失  

长时记忆(工作记忆)解决问题1分钟一终生无限度短时记忆遗忘瞬时记忆提取知识遗忘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理论解释:

痕迹衰退说(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干扰说(占统治地位

 同化说(奥苏伯尔)动机说(弗洛伊德)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o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熟练度150%)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分散、反复阅读尝试背诵)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的概述  

技能定义:

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特点:

1、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并逐步完善

2、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属于动作经验

3、技能中的动作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技能种类:

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技能作用:

1、能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形成阶段包括: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实际再升现出特定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1、动作品质、结构、控制、效能)  

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适应,动作高度完善自动化)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讲解示范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1、理论 

 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动作的定向阶段;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特征:

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 

 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