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422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论文中国与东盟贸易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将使中国与东盟实现经济上的“双赢”。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

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的。

东南亚国家联盟(ASWAN)简称东盟。

于1967年8月8日成立,真实东盟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建立区域联盟来遏制共产党势力在东南亚的扩展,政治用意甚于经济用意。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东盟逐步转为以政治、经济为主的区域集团。

1992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等东盟6国共同签署了《共同有效普惠关税方案协定》,确定在15年内(2008年之前)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现成员包括: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秦国、文莱、缅甸、越南、老挝和柬埔寨10国。

由于198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决定将自由贸易区实施时间提前到2002年。

2002年1月份日,东盟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标志着东盟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始于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

会上朱镕基总理表示,中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区又将在2002年初步建成,这是我们发展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此外,中国与东盟还进行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在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全面拉开帷幕。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的基本内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主要主要包括有: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其他经济合作及最惠国待遇。

1.货物贸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优惠关税措施,同时不增加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壁垒。

它实行类似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CEPT)逐年减税的模式,将产品分为3类,即早期收获产品、敏感产品、正常产品,涉及7000余种产品销售,对配额外农产品的适用税率要进行单独谈判。

早期关税速度原则上快于WTO承诺的降税速度,敏感产品在过渡期继续执行最惠国的税率,正常产品的降税过程、速度由目前的适用税率而定。

2.服务贸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自由化的基本原则,是在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彼此间服务业的合作,减少服务业贸易,在服务业自由化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所拓展。

3.投资

为了促进投资并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并具有竞争力的投资体制,各缔约方同意:

(1)谈判以逐步实现投资机制的自由化;

(2)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使得投资并提高投资规章和法规的透明度;

(3)提供投资保护。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投资限制与股权规定受各国国内投资相关法规的约束。

4.其他经济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确定了5个优先合作的领域,即农业、信息及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以及湄公河流域开发。

同时,合作领域还将扩展到银行、金融、旅游、工业合作、交通、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

5.最惠国待遇

中国承诺,给予所有非WTO成员的东盟成员国符合WTO规则和规定的最惠国待遇。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共同的必然结果。

(一)自由贸易区(FTA)的含义

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ement,简称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包括单独关税区)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

由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称为自由贸易区。

GATT第24条第8款将其具体解释为: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组成领土产品的实质上所有贸易已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的集团(在必要时,按照GATT每11、12、13、14、15、20条规定准许的,可以除外),这也正是FTA的传统含义——缔约方之间相互取消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但是最近几年的FTA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内容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而且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

这种广义的FTA也被称为“经济合作协定(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简称EPA)”。

(二)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FTA对区域内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由于区域内成员方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所产生的各成员方贸易发展的直接效果,二是缔结FTA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所导致的各成员方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

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对区域一体化效应的分析主要包括贸易效应理论、投资理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大市场理论等,具体阐述如下:

1.贸易效应理论

概括地讲,贸易效应理论主要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具体影响,其一般由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构成。

(1)贸易创造理论

贸易创造效应指结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成员方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福利的增加,主要由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构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成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成员方之间取消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的自由化。

由于交易成本的下降和贸易限制的取消,一方面原来由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将被其他成员方低成本的进口商品所取代,另一方面本国低成本的出口商品也将取代其他成员方较高成本的自行生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贸易规模相应扩大。

中国与东盟结成FT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刺激贸易需求的增长,使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进一步趋于合理。

仅就中国而言,一方面,自身的许多比较优势产品因此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应增强;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急需且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无法替代生产的产品的进口成本也会明显降低,国内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得以更好地满足。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表明,贸易机会的增加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由于A国具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价格优势,C国会从A国进口Q2Q3数量的这种商品以满足本国的实际需要,C国由此获得关税收入(b+d),B、C两国结成区域经济一体后,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C国转而从B国进口Q1Q4数量的这种商品,不但B、C两国之间有关这种上商品的贸易从无到有,C国的进口数量增加到Q1Q4,国内该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也Pc降至Pb。

其中Q1Q2是C国通过进口来替代本国较高成本生产的数量,Q3Q4则是价格降低所引致的C国国内消费需求扩大的数量;

前者为生产效应a其既表现为C国由生产者剩余的损失转化而来的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又代表着B国生产剩余的净增加;

后者为消费效应c,表现为C国消费者剩余的净增加,两者共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

同时,区域外的A国虽然生产成本最低,却由于必须C国的关税壁垒而不得不将自身对C国的该种Q2Q3的贸易量拱手让给较之自身成本较高的B国,这正是区域经一体化的贸易转移效应,C国也因此减少了关税收入(b+d)。

(2)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指结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由非成员向成员方的转移以及由此造成的福利损失。

中国与东盟结成FTA,由于关税水平差距较大,各成员方具体的贸易转移效应并不相同,但整体而言,贸易转移效应较之为其他FTA相对较小,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双方对外贸易的稳定性与增长潜力。

(3)贸易条件效应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组织的经济规模较大,其进出口状况会对国际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在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会减少对外部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导致其出口价格上升而进口价格降低,从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整体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2.投资效应理论

投资效应是指由于区域内外的投资者增加投资而产生的经济效应,作用于刺激投资、吸引外交两个方面。

前者的主要在组织成员内部和组织成员之间进行。

一方面,组织成员间形成市场,规模扩大,需求增加,而且风险性、不稳定性相对下降;

另一方面,区域内部强大的竞争压力,也会迫使各成员方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增加投资。

后者主要是在组织成员与非组织成员间进行:

非成员国企业为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大市场,分享自由贸易的好处,也会增加对区域内各组织成员的投资。

3.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

雷蒙德·

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的《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从产品技术变化的角度分析贸易问题,使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有机结合,成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产品的技术发展依次经过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与此相关联,制造该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例也会发生规律性,由技术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密集型;

拥有生产比较优势的国家相应改变,由个别发达再到一般发达国家最终为发展中国家。

而创新国的贸易策略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即自己生产并出口到相近国家→减少生产和出口,到相近国家投资→停止生产,通过投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自身需求由海外进口满足。

4.大市场理论:

竞争效应

共同市场建立之前,由于市场狭小,易于形成垄断,竞争趋于消失。

而利用制度性安排形成共同市场,可以把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孤立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生产者数量大大增加,竞争得以恢复;

机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专业水平日益提高,新技术应用不断扩大,竞争程度加剧;

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促使生产要素实现更为有效的组合,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得以降低,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市场随之进一步扩大,形成大市场→竞争激烈→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和价格下降→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良性循环。

5.国际分工原理:

规模经济效应

FTA的规模经济效应指由于组织成员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经济效应。

在长期成本递减这一最为普遍的经济环境中,组织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协议,相互提供市场,即国际分工,而非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传统的国际分工,在区域性经济集团获得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共同分享这一效益,从而和谐地扩大成员方之间的分工和贸易。

在实行分工前,A、B两国都同时生产X和Y两种商品。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两国的产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通过协议性分工,A、B两国分别专门X、Y商品,A国X商品的产量扩大为由Xao和Xbo构成的Xa1,生产成本相应下降为Cax1,而B国Y产品的产量也扩大为YboTYa构成的Yb1,生产成本降为Cby1。

三、双边利益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标志着东盟的区域经济集团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带来各种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贸易效益

自1991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以年均增长18%的速度快速前行。

2001年的双边贸易总额已从1991年的84亿美元增加到416.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5.8%增至8.2%;

其中,中国从东盟进口由43亿美元上升为222.3亿美元,从东盟进口所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更是从1990年的5.5%上升到2001年的9.5%;

东盟是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6大贸易伙伴,双方互为重要的潜在市场。

1.从关税壁垒方面看

在成立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之前双方的平均关税水平比较高。

依据《框架协议》的规定:

中国与东盟从2005开始正常产品的降税,2010年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建成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

关税的降低将会使区内一个成员的国内产品被另一成员更低成本的进口所取代,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应扩大。

2.从非关税壁垒来看

中国一东盟双方在彼此的市场上都存在一些非关税壁垒,例如海关程序、许可证要求、技术标准等。

虽然由非关税壁垒的减少所带来的贸易效益很难量化,但中国—东盟自由区的建立,尤其是包括协调通关程序、统一标准认证在内的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实施,毫无疑问会使双方的贸易程序相应减少,由海关、标准、检疫、移民及其他措施给贸易增加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相应降低,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易活动更为方便,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应增加。

3.从由产品结构决定的贸易关系来看

中国与东盟重要成员在双边贸易产品结构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主要体现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中国与东盟水平分工的特性,这种水平的分工和贸易格局,使该区域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近年来,无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还是东盟与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呈总体上升之势,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贸易方面的互补性逐渐深化。

这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获得以建立健全的经济必然性,也是双方进一步扩大贸易的重要基础。

4.多区域内外市场的生产成本来看

如果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前,某一成员国的产品价格本就低于世界平均价格,其他成员国从该国进口,那么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因贸易壁垒的取消其他成员国更从该国进口,就不会发生贸易转移。

中国与东盟的相互贸易大多属于此种情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就自然会产生较高的贸易效益。

(二)投资效益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后,不但东盟对华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东盟还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实施“走出去”重要目的地。

2007年7月,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生效,东盟将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12个服务部门的67个分部门向中国作出市场开放承诺,更是为中国服务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宏观角度看,开放服务业带来的经济收益要远远大于开放货物贸易带来的收益。

这是因为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中国与东盟之间,服务业的保护水平都高于货物贸易,由开展服务贸易而进行的资本才劳动力的转移所产生的外溢效应能够更好地扩大经济收益。

(三)竞争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拆除区域内的贸易、投资壁垒,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通过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生产要素实现更为有效的组合,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区域内部的分工与贸易格局日趋合理,进而产生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四)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使区域内的关税税率下降、非关税壁垒逐渐减少,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性加强,企业因此获得据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空间相应拓展,成员国之间形成更为合理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从而有利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应提高,生产规模相应扩大,规模经济得以实现。

(五)技术进步效益

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似的经济资源及相似的出口商品结构加剧了区域内外市场的竞争,从而使新技术的开发进入更高层次,经营管理得以改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实现技术进步效益。

四、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从2001年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量迅速扩大。

与东盟对其区域内国家的出口占其总出口比重一起稳定在23%左右,相对比的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以来逐年上升。

进出口贸易比重的上升说明3个问题:

一是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对东盟国家产品的出口非常重要;

二是中国巨大的生产潜力以及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中国产品在东盟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

三是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贸易自由化举措和早期收获条款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的具体特点如下:

1.双边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仍然维持较高的比重。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双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3.双边贸易中中方持续逆差,但2005年年逆差略有减少。

4.三资企业在双边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中国与东盟发展合作关系的主要障碍

目前,影响中国与东盟发展合作关系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即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华侨问题以及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一)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共有文莱、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和越南等6个国家或地区宣布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各方对南沙群岛的争议涉及许多问题,诸如伪劣的划分,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等。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二)台海问题

台湾当局的所谓的“外交空间”行为在经济上增加了东南亚特别是东盟国家对台湾投资及市场的领带性,在政治上则给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华侨问题

历史上曾经有大批中国侨民飘洋过海,到东盟各国定居,并为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冷战时期“排华”政策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许多东南亚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排华倾向,使当地华侨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蒙上阴影。

(四)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的存在是影响中国一东盟间又一障碍。

从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中国填补真空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再到世纪之交出现的“中国经济威胁论”等,在东南亚地区曾经出现过多种“中国威胁论”。

部分东盟成员担心,由于双方在贸易及投资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将会与东盟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

六、解决一体化发展瓶颈的初步构想

(一)增进沟通和互信,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用中国机遇论驳斥“中国威胁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不仅对缔约双方是互利的,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东盟国家可以更加方便地进入中国市场,扩大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进一步扩大区域内贸易,促进双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同时,也有助于东盟国家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二)在政治军事领域加强互信,不断强化有利于中国—东盟一体化的和谐氛围

1.互相合作,减少摩擦,共同开发领海资源。

2.帮助东盟发展,支持东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3.协调域内外国家关系,加强中日韩互助合作。

4.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区域合作形式的关系。

(三)在经济领域加强互利,不断增加中国—东盟一体的内部驱动力

1.充分利用合理规则,扩大贸易和投资规模。

2.区别对待东盟各国,多层次地发展互补性产业。

3.分阶段、全方位推进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张蕴岭.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J].当代亚太经济,2002,

(1):

6-11.

[2]周少芳.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3):

37-41.

[3]尤安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

实践·

前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李荣林,宫占奎,孟夏著.一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4

[5]国际经济学/李坤望主编.—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