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387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IWord下载.docx

那么推动中国近代新式婚礼发展的因素有(  )

旧式婚礼情况

新式婚礼情况

1.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

证婚人宣读婚书;

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

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2.问名(互问庚贴子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①西方文明的影响 ②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的推动 

③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④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倡导和身先士卒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9.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

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

二须大家闺秀;

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这说明(  )

A.人们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章太炎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旧有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

D.章太炎属于封建顽固派

10.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

“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中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

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后D.解放后

1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

A.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B.温饱问题获得解决

C.政府发起“菜篮子工程”D.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12.六十五岁的奶奶经常对小孙子唠叨起自己儿时的生活境况,奶奶的唠叨中不可能有(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人人一身蓝,购布认票不认人”

C.“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招生”

D.“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

13.

青藏铁路

右图是著名歌唱家韩红《天路》中的“一条神奇的天路”,它“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下列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③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④xx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的土特产开始走进内地人们的生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有资料说: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

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

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  )

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 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 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5.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以后《山东官报》、《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它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16.

右图是1936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广告,从中你能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这是姜曦为她的诗词集做的广告 ②1936年以前中国已出现电影和影星 ③报纸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体 ④名称的西化成为一种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7.右图是某一时期使用的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这一时期应为辛亥革命前的清朝晚期 

③当时的教学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当时电话已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在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戏”大受观众欢迎。

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

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

A.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B.清政府笼络民心的需要

C.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D.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

19.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20.“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

B.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整个网络时代

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6分,共50分)

21.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

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们的衣着服饰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30年代旗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服饰

  

50年代列宁装最时髦 60、70年代绿色军装最流行

   80年代初的结婚照 90年代的结婚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人们服饰着装的特点,并阐释其原因。

(5分)

 

(2)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最流行?

(3)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

(6分)

(4)综合以上认识,分析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节录):

“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

官:

何时与梁相识?

严阿苏: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此事汝母知否?

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

官(斥梁海):

阿苏纵向汝求婚,汝何不告其母?

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

……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1908年12月《图画新闻》

(1)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如何?

请结合所学知识并利用上述材料进行论证。

(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婚姻观念出现的原因。

23.交通工具的改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二 xx年1月,工信部网站正式发布《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签订xx年汽车下乡生产企业协议的通知》,标志着xx年汽车下乡工作正式启动。

材料三 xx年南非世界杯更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力点。

据了解,腾讯网、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都与CNTV展开合作,获得南非世界杯视频权益,为了拿到更加及时和独家的报道,国内的网络媒体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利用更快速的行动争夺优先权。

(1)材料一中的交通工具是在哪一时期出现的?

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的交通工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举例说明当时的科技成就还有哪些表现?

(列举两例)(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其标志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分)

【答案解析】

1.A [从作者将旗袍改称为“暖袍”的动机看,作者并非不能接受该服装,所不能接受的是其名与“满清”关联的字样,因此没有新旧观念的碰撞,故排除④,其余①②③符合题意。

]

2.D [学生易区分不清C、D项,新式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故答案为D。

3.B [材料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中国的服饰较为适宜”,故反映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A、C、D三项和材料要求不符。

4.A [“夷”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蔑称。

“夷气”主要是指陈设带有西洋风格。

5.B [“万国建筑博物馆”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故答案为B。

材料只是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没有反映中国文明对西方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

A、C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

6.C [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末年妇女的服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

A项是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B项只是因素之一,不如C项更概括。

D项讲的是影响。

7.A [民国时期社会生活中的风俗发生了重大变化,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南京临时政府也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化意识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

8.A [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近代中国婚礼变化的原因:

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政治派别及政治运动的推动、知识分子的倡导等。

9.C[ 刊登征婚广告说明婚姻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强调门第和“服从性质”则说明旧有的婚姻观念依然存在;

章太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10.C [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废止缠足的好处,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虽然太平天国、戊戌变法时期均有废止缠足的主张,但由政府颁布法令是在民国时期,故C项正确。

11.A [凭票证计划供应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而实行的,它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化。

12.C [奶奶小时候正处于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A、B、D都反映了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物质生活用品的匮乏;

C项是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的体现。

13.D [根据课文基础史实和教材插图的文字注释部分,可以推知①②③④均正确。

14.B [从材料来看,邸报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读,没说是他们创办,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15.D [开阔民众视野、引导民众关注国事、启迪民众、解放思想、传播新知都是报刊的影响,故选D项。

16.B [图片明显是在给电影做广告,故①不符合题意。

从图片上出现的标题名称和影星图片,可以看出报纸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17.A [图片中渗透出的信息是电话在中国的使用。

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中国接触到电话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且开始介绍以电话为代表的近代科技成果。

但电话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遍及中国的。

18.B [要注意题目中“公众娱乐场所”这一关键信息,电影的快速传入与其本身艺术的新颖性及商业利润的丰厚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与B项清政府笼络民心的需要没有关系。

19.B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

故选B。

20.B [从材料中的“成功——只需一个点击”可以看出本文强调的是速度,是网络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科技含量更高,成功比过去更难,数字网络技术虽然普及速度和规模较大,但并没有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A、D两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

C项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

只有B项点出了网络带来的本质影响。

21.

(1)特点:

传统服饰与西式服装并存;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

原因: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

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列宁装时髦原因:

建国初期,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

军装时尚原因:

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美苏争霸开始,国际形势趋于紧张;

“文革”时期,军人在人们心中是最革命的,是捍卫社会主义的支柱,橄榄绿也就成了革命的标签。

(3)变化:

人们对照结婚照更加讲究。

80年代的结婚照,穿着比较随便,表情比较拘谨。

90年代的结婚照,礼服比较高档,神情力求浪漫。

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上还不够宽裕,思想上还不够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当作是完成一项任务;

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看成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要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作永久的纪念。

(原因分析不拘泥于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影响因素:

①物质生活水平;

②思想开放程度;

③社会政治气氛。

22.

(1)清末,婚姻自由观念开始被接受,但传统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

婚姻观念自由的论证材料:

①严阿苏在堂上大方表达“我中意他”;

②“此不干母亲事”;

③“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婚姻观念陈旧的论证材料:

①两人同行被官府盘获;

②“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

③“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④官府干预私人生活。

(2)自由婚姻观念的原因:

①经济:

近代工商业不断发展。

②政治:

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

③思想:

西学东渐,人民逐渐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

保守婚姻观念的原因:

小农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

官府维护传统婚姻观。

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解析 第

(1)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来概括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并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分别论证“观念自由”和“观念陈旧”两种不同的婚姻观。

(2)题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分别概括两种婚姻观念出现的原因。

23.

(1)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影响:

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

表现:

电力广泛应用,成为主要动力;

化学工业的发展。

(3)时代:

信息化时代。

标志:

互联网的诞生。

(4)积极: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局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消极:

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的开展B.社会制度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胜利D.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一直不断传入,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

2.(xx·

天门高二期末)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

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核心任务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决定民众习俗变化

D.民众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解析 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说明了民众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故D项正确。

3.(xx·

金华十校调研)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政法学堂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

A.新式女子教育已经得到普及

B.授课内容以培养谋生技能为主

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

D.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解析 女校学生逐渐接受教育,表明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故D项正确。

4.(xx·

杭州期末)《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

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B.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C.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D.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答案 A

解析 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B项错误;

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9月18日,故C项错误;

搭乘地铁出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故D项错误。

5.(xx·

扬州期末)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

“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描述了1907年的一场婚礼的过程,可知采用的是新式婚礼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婚俗对中国有影响,但不能以此说明传统婚俗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得出年轻人对西式婚俗的认同,故B项正确;

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此次婚姻与政府有关联,故D项错误。

6.(xx·

嘉兴期末)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换去娘娘的小脚鞋。

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这一社会现象是废除缠足。

鸦片战争时期还未废除缠足,故A项错误;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故B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废除缠足,不是“最早出现”,故C项错误;

改革开放时期妇女缠足早已经废除,故D项错误。

7.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诞生。

这些交通事业的进步主要由于(  )

A.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收回路权运动的开展

解析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推动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8.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

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这个时期上海出现了公共交通;

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电车很有可能引自外国;

中国最早的电车出现于1906年的天津,故①②③都正确。

9.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

“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

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

”这一“新事物”是指(  )

A.铁路B.电报

C.电话D.电影

解析 根据材料“一线长”“音信飞传”,通过一线传递音信,故A项错误;

电报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

10.(xx·

盐城期末)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19世纪4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期

代表刊物

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

《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派《时务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

《新青年》的创办;

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11.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

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

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解析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

12.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