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071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修白水路记》释读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线天光依峡落,悬崖鸟道侧身过。

蜀门秦塞元辛苦,何故行人日似梭。

明万历二十一年春,陕西布政司分守陇右道按察副使、兼右参议,前吏、兵、工三科左右给事中内江梦夔张应登书。

属下徽州知州宋洛刊石。

工房吏廖希科监刊,石匠秦大川。

注释:

(1)宣德郎:

隋置,为散官。

唐沿用,为文官第十九阶,正七品下。

宋沿置,亦为第十九阶,正七品。

宋政和四年以为与宣德门名相同,曾改称宣教郎,并定为第二十六阶。

(2)中丞:

秦汉文官,三国有置,有“二丞相”之称。

是古代文官的最高爵位。

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

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

(3)雅州:

隋雅州以严道(今四川雅安)为治所。

(4)军州:

北宋设置,相当于州一级行政地方,一般设置于军事要地。

(5)管勾:

亦作“管句”,管理。

欧阳修《举留胡瑗管勾太学状》:

“自瑗管勾太学以来,诸生服其德行,遵守规矩。

(6)驻泊:

此处指军队屯驻。

(7)提举:

掌管。

(8)黎州:

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州。

隋废。

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复置。

治所在汉源(今四川汉源北,明废入本州)。

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领五十五羁魔州,为剑南西部边防要地。

(9)巡检:

巡视。

(10)骑都尉:

官名。

汉武帝始置。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晋以后历代沿置,唐为勋官十二转之第五转,相当于从五品。

宋、金沿置。

(11)借绯:

唐宋时规定官员的服色,四﹑五品服绯,未至五品者特许服绯,称为“借绯”。

《通典·

礼二十三》:

“开元八年二月,敕都督、刺史品卑者借绯及鱼袋。

”亦称“借牙绯”。

牙,即象笏。

宋制五品以上用象笏,借绯时并借象笏,故云。

(12)至和:

至和(1054年3月-1056年9月)是宋仁宗赵祯的一个年号,前后共计3年。

(13)利州路:

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称,北宋咸平四年(1001)由峡西路析置而产生,治所兴元府(陕西汉中),所辖府州县:

兴元府、剑州、利州、阆州、洋州、巴州、蓬州、文州、龙州、兴州、集州、壁州、三泉县;

相当于今之四川绵阳市梓潼县、平武县,巴中市、广元市和陕西的汉中市等区域。

(14)转运使:

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事毕即撤。

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15)主客郎中:

唐宋时礼部设主客郎中以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

(16)凤州: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隶秦凤路,治梁泉。

领梁泉、两当、河池三县。

(17)河池:

今徽县。

(18)驿:

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19)明年:

至和二年(1055年)。

(20)递铺:

北宋时,递铺的基本限程分四种:

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

可分为三种,即:

步递、马递和急脚递。

递铺有三个长处:

一是距离短、机构多;

二是昼夜不停、接力传送;

三是深入内地,形成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通信网。

(21)殿直:

宋武散官名。

有左班殿直与右班殿直。

政和二年(1112)改左班殿为成忠郎,右班殿直为保义郎。

(22)桥阁:

又称栈道、栈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23)知:

主持。

(24)虞部:

古职官名。

《周礼·

地官》有山虞、泽虞。

虞部盖古虞人之遗职。

三国魏尚书有虞曹郎中。

晋因之。

梁、陈、後魏、北齐并由祠部尚书领之。

北周有虞部下大夫,隋有虞部侍郎,属工部。

唐宋因之,改为虞部郎中,掌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等事。

(25)员外郎:

隋文帝开皇年间,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

唐宋沿置,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

(26)总护:

犹统领。

唐韦贯之《南平郡王高崇文碑》:

“元年正月拜工部尚书右神策行营节度,总护诸将,便道南征。

”宋苏辙《刘昌祚免殿前副都指挥使不许不允批答》之一:

“既匪眷怀之素,复稽总护之宜。

(27)签署:

宋置。

即签书。

宋范仲淹《举许渤签署陕府判官事状》:

“伏望圣慈,特与改转京官,签署陕府判官厅公事。

(28)太子中舍:

太子属官。

《文献通考·

职官十四》:

“晋咸寧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学之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

”宋洪迈《容斋三笔·

中舍》:

“官制未改之前,初升朝官,有出身人为太子中允,无出身人为太子中舍,皆今通直郎也。

近时士大夫或不能晓,乃称中书舍人曰中舍,殊可笑云。

(29)权:

宋制,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称权某官。

(30)顺政:

即今略阳。

(31)殿中丞:

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殿中丞为其属官。

殿中丞二人,从五品上。

(32)阁道:

栈道。

三国魏曹操《假徐晃节令》:

“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

(33)邮亭:

驿馆;

递送文书者投止之处。

《汉书·

薛宣传》:

“过其县,桥梁邮亭不修。

”颜师古注:

“邮,行书之舍,亦如今之驿及行道馆舍也。

(34)驿马:

驿站的马。

供载人或传邮之用。

(35)驿禀:

谓驿站所需的经费。

禀通“廪”。

(36)围:

计度圆周的量词。

《庄子人间世》:

“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

”《释文》引李(颐)云:

“径尺为围。

”一说五寸为围,一抱也叫围。

本文当从后说。

(37)执事:

有职守之人;

官员。

(38)役夫:

服役的人。

(39)东川路:

地区名。

今四川省东部。

唐肃宗于梓潼置剑南东川节度使。

宋因之。

(40)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41)郎中: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42)集贤校理:

唐开元中置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等官,后又增修撰、校理等官。

宋亦沿置,绍圣时(1094-1097),改为秘书校理。

(43)经营:

筹划营造。

(44)建树:

成就、功绩。

(45)旌:

表彰。

(46)升擢:

提拔晋升。

(47)什长:

古代一种军职。

五人为一伍长,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

(48)浮食游手:

多谓不事耕作而食。

《史记·

平准书》:

“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

”  

(49)尚书、职方: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

“职方”即《逸周书》的《职方解》,叙述四方山川地理、经济风俗等。

(50)嘉祐:

(1056年9月—1063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

此处嘉祐元年即至和三年。

(51)朝奉郎:

宋初为文散官,秩正六品上。

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由朝议郎改名。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废,遂为新寄禄官,相当于旧寄禄官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

(52)紫金鱼袋:

唐、宋官衔常有此名,紫指紫衣;

金鱼袋,用以盛鲤鱼状金符。

一般佩于腰右。

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

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

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

解读:

一、校读说明

本文从《陇右金石录》录出,参照吴景山《丝绸之路交通碑铭》、冯岁平《论<

新修白水路记>

的几个问题——兼与熊国尧先生商榷》所录碑文,对照拓片图片逐一校正,结合文意修正二文所加标点。

文中“权知长举县事顺政县令商应程度远近按视险易同督斯众”一句,《徽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徽郡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9月版)、《徽县新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5月版)及笔者近期所见徽县诸君文中所引均于“商应”后衍一“祥”字,遂断句为:

“权知长举县事顺政县令商应祥,程度远近,按视险易,同督斯众”。

碑文中原无“祥”字,正确的断句,笔者以为当如下:

“权知长举县事顺政县令商应程,度远近,按视险易,同督斯众。

”其中“度”当读“duó

”,衡量、计算的意思。

如将“程”字断入下句,则成“程度远近”,于文意显然不通。

又文中有“嘉佑二年三月,田以状上”,文末“嘉祐二年二月六日记”,在时间上显然矛盾,雷简夫作文竟然早于田谅状上的嘉祐二年三月,但原刻如此,或为刻工之误。

在冯岁平《论<

的几个问题——兼与熊国尧先生商榷》一文所录张应登《过白水峡读摩崖碑一首》落款部分:

“属下徽州知州宋洛刊石,签房吏周布利监刊,石工秦文刊。

”有误,对照原刻应为:

“属下徽州知州宋洛刊石,工房吏廖希科监刊,石工秦大川。

二、《新修白水路记》主要载录研究情况

(一)专著:

毕沅《关中金石记》(录正文后加按语):

案白水路因江为名,白水江《水经注》所称:

浊水者是也。

青泥亦水名。

《太平寰宇记》有左溪水入嘉陵江者即是。

《水经注》汉水又东南于槃头郡南与浊水合,水出浊城东流于丁令溪水会又东迳武街城南,故下辨县治也。

又东宏休水注之,又东迳白石县南又东南泥阳水注之,又东南与仇鳩水合,又东南与河池水合,又东南两当水注之,即故道水又南注汉水。

王昶《金石萃编》:

卷一百三十四题为《白水路记》,正文前注有“摩崖高一丈七寸,广七尺二寸二,十六行,行三十七字,正书篆额。

”后又引《关中金石记》关于白水路注释(见前),复作注如下:

“按白水之名始于汉,有白水县与葭萌县,同属广汉郡。

历三国至西魏皆因之,隋唐改为景谷县,五代县废惟葭萌存,宋时属利州路。

此名白水路者或亦因其旧县而称之也。

其路起于凤州河池县之河池驿,北宋时属陕西与秦州同路,故开路需移文通幹之也。

开路至五十余里,作阁道亭屋至二千六百余间,其功伟矣!

自陕入蜀栈道之首途。

雷简夫此文可与汉之郙君开通褒斜道、魏之李苞通阁道题名并垂不朽。

文纪李虞卿、田谅诸人之功,而李、田二人史无传。

雷简夫传但载其知雅州,其于开路之事非其所专,故亦不书。

《墨池编》称简夫善真行书,守雅州闻江声以悟笔法,迹甚峻快,蜀中珍之。

然不言其工篆书,据此碑则兼及篆额也。

其闻江声事详见《书史》。

《会要》云近刺雅安书卧郡阁,因闻平羌江瀑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驶掀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中心只想出笔下矣云云,而独不言其尝书此碑,可知此碑之不传于世久矣。

“陇南,地处西部边陲,自南宋以后,渐被世人淡漠。

”(以上标点系笔者所加)

张维《陇右金石录》:

《新开白水路记》后分别注引《关中金石记》和《金石萃编》所注文字(见前文),又引《通志稿》注:

“新开白水路记在徽县西南六十里白水峡岸,有地名大石碑,摩崖刻石高五尺横六尺,以人迹罕至,文字完好无缺。

”又“按此碑《关中金石记》以为在略阳,而《徽县新、旧志》俱以为在徽县。

今考其地,盖在两县之交,山谷僻寂,境域不免岐议。

秋帆著《金石记》时正官陕西,当讬略阳採访故,因以为在略阳也。

《汉中府志》:

“经营实难,继成不易,非有深心定识者,孰能为此?

读《白水路记》,可胜叹息!

”(以上引文标点均系笔者所加)

吴景山《丝绸之路交通碑铭》(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第11页收拓片图版,题为《徽县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碑》,第91页载录碑文。

并加按语,介绍碑刻基本情况,又引清嘉庆十八年修《汉中府志》卷六《古迹》:

“白水路,(略阳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宋转运使李虞卿同郎中田谅等以蜀青泥险峻,请开白水路,自凤州河池至武兴以便公私之行,有雷简夫记。

”后又引《关中金石记》、《金石萃编》语(见前文)。

(二)论文

熊国尧《徽县<

摩崖刻石考略》(《西北史地》1992年第4期):

论文收录《新修白水路记》全文,并做了校正,对自古以来入蜀道路进行考辨,对白水路、凤州河池驿、长举驿等的地理位置、设置、废弃等做了详细考证。

冯岁平《论<

的几个问题——兼与熊国尧先生商榷》(《西北史地》1994年第2期):

冯文对熊国尧先生所录《新修白水路记》碑文中的纰误、阙漏进行了订正,对白水路的修建背景、后期演变做了论证。

三、白水路

熊国尧《徽县<

摩崖刻石考略》一文中指出:

古代从陕甘入川主道有三,东有自长安越南山跨洵河的子午道;

中有越太白山沿褒水而南的褒斜道;

西有从陕西虢县出发西行经今宝鸡市,沿山势西南行达今凤县境,继续西南行到河池县(今甘肃徽县境),……经葭明到阆中的“故道”。

  

唐贞元十五年(799),山南西道节度史,兴州刺史严砺在兴州的长举至顺政间,“随山之曲直以休人力,顺地之高下以杀湍悍”,“决去壅土,疏导江涛”,疏浚嘉陵江二百里,通漕以馈成州戎兵,使江运如“雷腾云奔,百里一瞬,瞻为安流。

”。

柳宗元为之书《兴州江运记》,以褒扬其功(笔者另有《<

兴州江运记>

释读》一文详述其事)。

白水路属“故道”,“新修白水路”只是“故道”中从大河店到白沙渡口的一段改道工程。

实际上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已开始修筑白水路,《宋会要辑稿》说:

“景德二年九月四日,诏兴州青泥旧路依旧置馆驿并驿马、递铺等,其新开白水路亦任商旅往来。

先是,屡有言新路便近,亦有言青泥驿虽远一驿,然经久难于改易者,故下诏俱存之。

”可见景德初年已通白水路,但“未几而复废者,盖青泥土豪辈唧唧巧语,以疑行路。

且驿废则客邸、酒垆为弃物矣”,显然受到青泥一带土豪的反对、抵制,以致废弃白水路。

五十多年后,李虞卿新开白水路,未及呈报就已积极筹备,在乔达、刘拱、李良祐、商应程、王令图等人的共同协助下,至和二年十月路成。

白水路告竣后,免去了青泥路的高峻险难,缩短了距离、减少了驿站人员和开支,交通更为方便,对加强陕甘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起了重要作用。

在《新修白水路记》近千字的记中,涉及邮驿的文字竟达450字,为研究我国古代邮驿提供了凭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从朝庭到路、州、县等地方政府,对交通和邮传业是十分重视的。

熊国尧依据碑文中:

“减旧路三十三里。

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

岁省驿禀、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

”的记载对当时驿站人员的月粮进行了计算:

唐代陆路上一般是州里设一驿,非通道之驿曰馆。

驿设长,主本驿事,驿馆主要任务是招待行旅,传递邮符,官驿馆遍及全国各主要路线。

据《东京梦华录》宋承唐制,虽略有改革,但多因唐驿,按《刻石》文计,每岁驿馆人员粮为三十二点另五石,月粮约合二点六石。

以南宋时国家文思院制定之官粮计,每升值数为六百毫升,月粮则为十五万六千毫升,此数虽大,但包括月俸在内,是以物充俸。

宋代以后,白水路“久而倾圮,行旅甚苦之”,万历十六年钟化民沿白水江北岸开凿道路,在距《新修白水路记》东南有钟公路摩崖刻石,该摩崖通高268厘米,宽126厘米,正中刻阴文“钟公路”三字,碑额刻一圆圈,内有一字径40厘米的“佛”字,为万历十六年所立,《明史》卷二二七载,钟化民曾出视陕西茶马,或为其任上时所立。

高应夔题刻于《新修白水路记》右下侧的《读白水路记》诗:

“开路磨碑纪至和,于今险易较如何。

水来陇坂寻常见,峰比巫山十二多。

一线天光依峡落,悬岩鸟道侧身过。

”应当是他途经白水路、钟公路的见闻,从中可以看出明时白水路仍是入蜀要道,行人如梭。

四、雷简夫

(一)雷简夫事略

《宋史列传第三十七》:

简夫字太简,隐居不仕。

康定中,枢密使杜衍荐之,召见,以秘书省校书郎签书秦州观察判官。

公事既罢,居长安,自以处士起,不复肯随众调官,多为岐路求辟荐。

时三白渠久废,京兆府遂荐简夫治渠事。

先时,治渠岁役六县民四十日,用梢木数百万,而水不足。

简夫用三十日,梢木比旧三之一,而水有余。

知坊州,徙简州,用张方平荐,知雅州。

既而辰州蛮酋彭仕羲内寇,三司副使李参、侍御史朱处约安抚不能定,继命简夫往。

至则督诸将进兵,筑明溪上、下二砦,据其险要,拓取故省地石马崖五百余里。

仕羲内附。

擢三司盐铁判官,以疾,知虢、同二州,累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卒。

录其子寿臣为郊社斋郎。

  简夫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

关中用兵,以口舌捭阖公卿。

既仕,自奉稍骄侈,驺御服饰,顿忘其旧,里闾指笑之曰:

“牛及铁冠安在?

从上文可知,雷简夫在仁宗康定(1040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郞签出秦州检察判官,知雅州军州兼管内桥道劝农事,治水修渠,政声卓著。

但也“骄侈,驺御服饰,顿忘其旧”,致使人们耻笑他说:

(二)雷简夫与“三苏”

雷简夫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推荐“三苏”,是他首先发现了正“坎坷于场屋,失意于仕进”的眉山人苏洵,并极力向镇蜀知益州府的张方平和翰林学士兼史馆修纂欧阳修推荐,在给欧阳修的举荐信上说:

“伏见眉州人苏洵,年逾四十,寡言笑,淳谨好礼,不妄交游,尝著《六经》、《洪范》等《论》十篇,为后世计。

张益州一见其文,叹曰:

‘司马迁死矣,非子吾谁与?

’简夫亦谓之曰:

‘生,王佐才也。

’呜呼!

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

若知洵不以告于人,则简夫为有罪矣。

在雷简夫,张方平的劝勉下,时“年几五十,以懒纯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的苏询,才携“不忍使之湮沦弃置之人”的苏轼、苏辙,于嘉祐元年(1056)三月离眉山赴成都辞别雷简夫,张方平进京求仕,才步入仕途,名震京师,成为北宋文坛上的三颗巨星。

苏洵有《答雷太简书》、《与雷太简纳拜书》、《雷太简墓铭》。

但在《邵氏闻见后录》中就已明言:

“眉山老苏先生里居未为世所知时,雷简夫太简为雅州,独知之。

以书荐之韩忠献、张文定、欧阳文忠三公,皆有味其言也。

三公自太简始知先生。

后东坡、颖滨但言忠献、文定、文忠,而不言太简,何也?

持此疑问的其实不止邵博一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五《经籍考》六十二:

“(苏)洵初入京师,益帅张文定荐之欧阳公,世皆知之;

而有雷简夫者。

为雅州。

以书荐之张、欧及韩魏公尤力,张之知洵由简夫,世罕知之。

雷之书文,亦慨慷伟丽可喜。

陆游《老学庵续笔记》:

“老泉布衣时,初未有名。

雅安守刘太简简夫独深知之,以书荐于韩魏公、欧阳文忠公、张文定公,辞甚切至,文亦高雅,今蜀人多传其本,而东坡、颍滨二公独无一语及太简者。

老泉集中,与太简往来亦止有《辞召试》一书耳。

如《与太简请纳拜书》,蜀人至今传之,集亦不载。

初疑偶然耳,久之又得老苏所作《太简墓铭》,亦不在集中,乃知编集时有意删去。

不知其意果何如也?

原因何在,细读苏洵《与雷太简纳拜书》或许可窥得一斑:

“赵郡苏某袖书再拜知郡殿丞之前:

夫礼隆于疏,杀于亲。

以兄之亲,而酌则先秦人,盖此见其情焉。

某与执事道则师友,情则兄弟,伛偻跪拜,抗拜于两楹之间,而何以为亲?

愿与执事结师友之欢,隆兄弟之好。

谨再拜庑下,执事其听之勿辞。

不宣。

这里苏洵所说的“纳拜”,显然是指因“纳”“亲”而“拜”。

很显然,这是一封言辞委婉的辞亲信,苏洵的意思是我们形同兄弟,平时无话不谈,如果再近一步,结为“亲”家,将会碍于情面,没法直言争辩了,“道则师友”的情分被扼杀,因此他重申要“隆兄弟之好”。

或许正是因为拒绝了这门亲事,苏轼、苏辙在编辑父亲的文章时将之有意删去。

(三)雷简夫的书法

《新修白水路记》碑文为楷书颜体,苍劲厚朴,遒劲茂密。

雷简夫的书法,杨慎《墨池琐谈》:

雷太简云:

听江声而笔法进。

文与可亦言:

见蛇斗而草书长。

朱长文《墨池编》卷二载雷简夫学书:

予少年时,学右军《乐毅论》,钟东亭《贺平赋表》,欧阳率更《九成宫醴泉铭》、褚河南《圣教序》、魏庶子《郭知运碑》、颜太师《家庙碑》,后又见颜行书《马病》《乞米》、《蔡明远》帖,苦爱重,但自恨未及其自然。

近剌稚州,昼卧群阁,因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駃掀搕,高下蹷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出于笔下矣!

噫,鸟迹之始,乃书法之宗,皆有状也。

唐张颠观飞蓬惊沙,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观云随风变化,颜公谓“竖牵法”、“折权股”、不如“屋漏痕”,斯师法之外,皆其自得者也。

予听江声亦有所得,乃知斯说不专为草圣,但通论笔法已。

钦伏前贤之言,果不相欺耳。

在这段话表明雷简夫在学正、行书方面,对钟、王,直至欧、褚、颜等的法帖,是认真下过一番临摹功夫的。

但是临去临来,“自恨未及其自然”。

偶然一次机会“因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驭掀磕,高下盛逐奔去之状”使“心中之想,尽出于笔下矣”。

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

仅仅按前人形迹、按规定法度模仿,是难得神彩、难求生动的。

只有有可寄之情,有不得已而寄之需,所以才能使“心中之想,尽出于笔下矣”。

可惜,《江声帖》未能流传下来。

总之,《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是北宋年间河池(今徽县)、长举(今略阳白水江)、顺政(今略阳)三县和蜀道交通邮驿的有力物证,它不仅是一篇修路记,更是一部900多年前陕、甘、川交界金三角地带交通状况的史料和宝典,对研究我国古代邮驿和交通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地处偏僻,交通改道等原因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