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文档格式.docx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记得哈佛幸福课的Tal教授提及的禅坐方法是:
全身放松的坐在椅子上,不过脊背要挺直,手可以放在两个膝盖上,微闭双眼,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慢慢吸气,一直吸到腹部,然后用更慢的速度呼出,以这种方式静坐5-15分钟。
刚开始静坐的时候,思绪会乱跑,不过没关系,意识到思绪跑了,把它收回来就行了,继续关注腹式呼吸即可。
关注呼吸其实是为了觉察和监督自己的专注力,当越来越专注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活在当下了,把自己散乱心收摄回自身,成为一个整体。
做禅修的目的是让禅定的宁静喜悦和旷达自然地渗入日常生活。
除了持续不断地修行,别无其他,唯有通过真正的修行,才能感受到心性的宁静。
禅宗有句名言:
当我吃饭时,就吃饭;
当我睡觉时,就睡觉。
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全然在当下,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这就是禅定和日常生活的结合。
书上讲到渐渐地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活在自然、纯净的当心,毫不分心。
【篇二:
花了一点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当年刚学英语进行时的时候,我还在嘲笑老外脑子有病,die就die了,怎么个dying法呢?
如今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死亡还真是一个过程,可以有进行时。
从医学角度来说,死亡的判定依据为心脏停跳,瞳孔放大,呼吸停止。
而佛法则说,从五个感官的能力衰退开始直到神识脱离身体,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死亡过程。
我很庆幸,在我看完了《慧灯之光》再来看这本书,否则的话,真是太糟蹋这本书,将会错过很多细节。
这本书太浓缩,浓缩到《慧灯之光》铺天盖地的描述,在这本书中只有几页纸。
书中提到的“行善的三个要点”,实际就是“三殊胜”;
书中提到的“施受法”,实际就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
我实在无法去表达这本书有多么得好,书中详细说明了死亡的过程,将轮回分割为四个中阴(自然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受生中阴)。
通过对于这四个中阴的了解,以及《慧灯之光》中的十二缘起支,让我彻底地明白知道轮回是什么。
不过离懂得还是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轮回的概念时,心中还是存有抵触和怀疑。
虽然从前世今生的诸多案例中获取了一些信心,但是疑问依然存在,两世之间的空白是怎样的?
心的相续,如何相续?
一系列的疑问铺天盖地。
十二缘起是从因果角度讲轮回,而四个中阴的描述是从现象角度讲轮回。
对于我这个死不要脸热爱物理的人来说,现象的说法更能让臣服,而当我把这两个说法整合在一起,我心中想要的答案也就出现了。
或许我一直在找那个答案,我不在乎那个答案我是否能够懂,或许我在乎的就是要给我一个具体的说法,让整个逻辑连贯起来。
我不在乎地明光是什么,红白菩提是什么,我在乎的是我需要一个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让我把整个事件过程给连起来。
如同我学习物理一样,我不在乎爱因斯坦在说什么,我在乎的是说的东西前后逻辑能够在我的思维中连贯起来。
牛顿可信,爱因斯坦可信,当然佛陀就更可信了。
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一个一直在宣讲慈悲教法的人所道出的真理。
当我看到第十一章时讲述临终关怀,心中开始无比地感动以至于眼眶湿润,索甲仁波切用词诚恳真切,用情至深,传授他的施受法,该如何从一个临终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感同身受,去帮助临终者接受死亡。
当我将整本书看完后,我很激动,也很高兴,以前在文字形式上去想象去理解的一些东西有了更清晰的一个形象描述。
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索甲仁波切是用英文写的,而且读者面向的应该是老外,文中也提到基督教啊天主教的一些概念,而且仁波切很好地将这些融合在一起。
理论终究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关键看你怎么去理解,到达理论的最高层,一定都是相通而圆融的,只是或许文字表达上不同而已,也因为我们没有到达那个层次,而在山脚下高谈阔论山顶上的凉亭造得如何如何,评论爬上山顶的路如何如何,且不知已经坐在凉亭中的圣者所感受的无限美好风光和现实。
最后,我强烈推荐我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对于死亡,我们该如何思考?
有时候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接受死亡。
目前的现象就是大家都知道一定会死,但是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死,好像死是别人家的事一样。
对于不信因果轮回的朋友们,依然可以去阅读此书,临终关怀绝对该放上台面讨论的问题了,如今医患关系的紧张,抗生素的滥用,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生死和无常,这个时代加强了对于生的渴望,对于欲乐的享受。
是该停下了,是该反思了。
【篇三: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作文】
最近在认真地读《西藏生死书》。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之一:
寻找简单的生活的博客这本书在我去西藏之前就有信奉佛教的朋友推荐给我看,但我只是粗略地用10分钟时间看了看大略,就觉得晦涩难懂,不愿再翻下去,其实我对佛教没有自觉的印象,只是认为它总是不远不近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没有虔诚的心去膜拜它,但也无法拒绝它对我的影响,我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独立于我以外但又无比关联的一个事物。
我既没有必要依附它,也没有必要排斥它。
于是就让《西藏生死书》在我的电脑里一直呆着,好在那是一部电子版的书籍。
这次从西藏回来,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去认真地看看这本书吧,晦涩难懂的文字我就跳过去不看,只想看它到底讲了些什么,权当作是好奇吧。
没有想到,我只看了三天,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居然能够看懂了许多,有些字句还颇有震撼力。
所以,我决定把这部24万字的电子版书籍继续看下去,把我认为讲得有道理的字句保留下来,转录到我的博客上,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其中的思想。
以下是我从中摘录的一段话,我用褐色标识了出来:
寻找简单的生活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我们要像古时候的西藏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喜马拉雅山里坐禅。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
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沉溺在现代生活的享受中,关键在于单纯,不要以外界活动来过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这就是佛教戒律的真义所在。
戒律的西藏语意思是“合适”、“正当”、“规矩”和“方式”。
因此,戒律就是做“合适或正当”的事;
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里,要简化我们的生活。
心的宁静就是从这里来的。
宁静的心可以让你追求精神事物,以及涌自精神真义的知识,可以帮助你面对死亡。
可悲的是,很少人这么做。
现在我们也许该问自己:
我这一生到底做了些什么?
这句话是问我们对于生和死到底懂了多少。
千万别以为以上的文字都是些哗众取宠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确实没有好好地把生和死的问题想清楚,甚至忌讳提到死亡。
并且,随着我们享受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了,我们往往把自身的疲惫说成是这个社会强加给我们现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好好想想,我们内心的欲望是不是在不断膨胀?
我们手忙脚乱地挥舞着自己所谓的利器(年轻、健康、素质和能力)应付着来自方方面面事关名利上的压力,在许多并不一定由衷的赞誉面前,竟然会觉得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才是我们真正危险的开始。
我们为啥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弄得简单一些呢?
【篇四:
昨天晚上6点左右,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候耀文先生因突发心源性心脏病猝死在家中,时年59岁。
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据医生介绍,候耀文没有心脏及心脑血管病史,这次死亡来得非常突然,他错过了医学理论上4分钟以内的抢救时间,家人悲痛欲绝,广大相声爱好者也为痛失一位有卓越才能的相声前辈而难过。
我是昨天晚上从网上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的,正如相声演员孟凡贵哽咽地说的那样:
相声界再也死不起了。
是的,随着侯宝林、马三立、郭全宝、高英培、马季、候耀文等相声界大师们的相继离世,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这几年更让相声界辛酸的了。
今天,我继续看了很长时间的《西藏生死书》,里面有两段文字是这样说的,我用褐色的字体使之与其它文字区别开来,摘录于此:
我很喜欢一个古老的西藏故事,称为《赛月童子的父亲》。
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在拼死拼活的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存了一袋子的谷物,非常得意。
回家以后,就用绳子把袋子悬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盗贼。
把谷物吊好后,当天晚上就睡在袋子下守护,他的心开始驰骋了起来:
“如果我能够把谷物零售,就可以赚一笔钱。
赚了钱就可以买更多的谷物,然后再卖出去,不久就可以发财,受到人人的肯定。
很多女孩子就会来追我,我将讨一个漂亮的老婆,不久就会有小孩……他必然是一个男孩……我们该替他取个什么名字呢?
”他看看房子的四周,目光落在小窗子上,通过小窗子他可以看到月亮升起来了。
“多美的月亮!
”他想着。
“多么吉祥的征兆!
那确实是一个好名字。
我要叫他‘赛月’……。
”当他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一只老鼠找到了路,爬上那袋谷物,把绳子咬断,就在他说“赛月”这两个字的时候,袋子从天花板掉下来,当场砸死了他。
当然,“赛月”从来没有出生过。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之二:
由候耀文的辞世看生命的无常打开电视或瞧瞧报纸,你将发现到处都是死亡的消息,请问那些因坠机事件或车祸而死亡的人,可曾想过他们会死?
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不是经常听到认识的人或朋友突然去世吗?
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
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来无法运转,就像车子突然抛锚一般。
某一天我们可能还是好端端的,隔天就病倒去世了。
有时,我们需要清醒一下,真诚地问自己:
“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
”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醒过来,或者会到那儿去。
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却再也不能吸气,你就死了,就那么简单。
就像西藏谚语所说的:
“明天或来世何者先到,我们不会知道。
”
有些著名的西藏禅观大师,在晚上就寝时,会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边。
他们从来不确定隔天是否会醒过来,还用得着杯子。
他们甚至在晚上就把火熄掉,免得余烬在第二天还烧着。
时时刻刻他们都想到可能立刻就会死。
由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无常”这个词汇。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的一位教语文的周老师曾经对我们说出了这样的话:
“同学们,也许我给你们上完课回家的路上,正巧路边的电线杆因年久失修突然倒了,而又刚好砸向我,那我就不一定能够明天站在这里给你们上课了,所以,世事难料,我们更应该认真地过好今天。
”当时,他说这句话以后,班上的同学都哄然大笑,认为周老师真的很幽默风趣,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我们并没有真正懂老师这段话,当时的我还隐隐地觉得周老师公开谈论自己的死亡是多么不吉利的事情啊。
我认为,谁要谈论“死”字,要么出于幽默自嘲,要么就是神经出了毛病,要么恐怕会有想不开的举动发生。
现在的我已人到中年,才渐渐发现死亡确实是一件非常司空见惯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和逃避死亡的来临,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地位、金钱、环境和身体,它迟早就会发生。
当我们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别人的死亡,不管我们多么悲伤,那都是一时的情绪流露,算不上是我们的智慧在闪光,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就会渐渐淡忘,真正活在我们心里的人其实很少。
只有当我们自己真正理解生命的无常之后,能够在生命大限来到之际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那才是人生大智慧的体现。
【篇五: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看了它之后,才明白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愚昧,自己的恐惧。
这本书其实写了一件最真实而且又是最伟大的事实:
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然而自己却总以为可以活很长时间。
我看这本书对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人在死亡那一时刻是最容易成佛的时刻。
这句话我想了很久很久,一直认为它是错误的观点。
到现在我才明白那是多么深刻的真理啊。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不是什么财富,不是什么地位,更不是什么权力,而是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死去。
我们人类都是肉身,虽也摆脱不了死亡,即使是佛陀也不例外。
关键问题是:
我们死亡时是否如佛陀那样的皐瞇祥,那样的平静。
死亡那一刻是摆脱贪嗔痴最好的时刻,为什么?
大家想想这样的问题:
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有人说;
我把你所贪恋的东西都给你,你会不会要,你不会,因为你知道;
自己连身体都没有了,还贪恋那些外物做什么?
自己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有人说:
我帮助你杀掉你所有的仇人,以解你的心头之恨,你会答应吗?
不会,因为你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活的都不容易,包括你的仇人大家在一起都是变为了生存你现在只想安安静静的死去,对吗?
如果有人寻你说:
你所有执著的东西人都能让他变为现实,你当时听了不会高兴,因为你知道自己再怎么执著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也会化成土灰。
所以你就会淡淡的一笑,对吗?
死亡那一刻是接近真理的时刻,然而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却为什么那么的贪婪与执著,那么的愚昧与无知,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会活很长时间,而且因为我们总以为放纵一下无所谓!
把死亡那一刻的思想放到生活中的每一刻,提高自己心的觉察力,才是这一生最重要的事,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本人洗耳恭听。
大家无论谁看到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看法,可以说出来。
我静候佳音。
【篇六:
这是一本根据藏传佛教而写的有关生死的书,受过系统教育的国人因此第一印象应该多半是“迷信”,进而嗤之以鼻,其实里面很多理念和是否信仰佛教无关,具有普遍意义。
以下是一段摘录:
我发现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
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
想到这里,让我忆起一位西藏上师所说的话:
「人们常常犯了轻视死亡的错误,他们总是这么想:
『嗯,每个人都会死。
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
我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个理论很美,但在临终的一刻就不太妙了。
」
我终于体悟到,否定死亡的可怕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
由于大多数人相信人生就只有这么一世,现代人已经丧失长程的眼光。
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
感谢索甲仁波切上师,他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自己几乎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毫无顾虑地开怀大笑过。
在渐渐加重的压力的逼迫下,我逐渐变成了它的奴隶,害怕由失败引来的鞭挞,日复一日地努力完成它所指定的任务,压力如此之大而我又是如此的恐惧,乃至于完全退化成了一个卑微的只求自保的可怜虫。
我被训练得日益胆小而自私,自私到忘记了除了自己还应该对谁好。
其实不是忘记了,而是长期的压力把我的“自爱心”无限地放大,“自我”和“我执”几乎完全占据了我的心,对其它的事视而不见。
心有其本性,可简称心性,而“自我”只是愚痴的人们拼命制造出来用于替代它的幻象,如种种身份、职业、地位。
执著于这些幻象即“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它们原本不存在,更不是心的本性,执著只是在做痛苦的无用功,永远无法脱离轮回之苦。
你可以不相信这些,说实话,我也不完全认同,比如轮回。
但作者有一句话引人深思,科学不能证明有神,但也不能证明没有神;
暂且相信它一下又有何妨呢?
认同“自我”只是一些幻象,证悟永恒的心性才有意义,这让我看到一心为“自我”奔波是多么的愚昧和可悲。
认同因果业报和轮回转世,这让我看到人不仅存在于今世,人必须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全部的责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执”不仅无助于证悟解脱,反而可能污染自己的“业”,在今世或来世遭受果报。
这让我看到,“我执”只是让自己活着,但昏昏噩噩;
只有爱他人而不是爱自己才能最终帮助自己。
一个人机关算尽一辈子,只为自己,那就算得到再多,他在临终的那一刻也必不能获得安乐;
因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即将失去,他心中只有自我,现在这个自我马上就要消失了,他将进入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重新变得一无所有,无依无靠,那种恐惧不言自明。
而一个广种善因,一心关爱他人的人就算最后一贫如洗,他在临终那刻也必定无怨无悔;
他心中本无“自我”,无所谓失去,贫困又何足道哉;
他广种善因,持续净化自己的“业”,来世必定充满希望和光明。
从现实的角度说,“自我”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它会随着“自我”的终结而在临终那刻灰飞烟灭,实际上最终体验到的只是迷惘,甚至悔恨。
而善行所带来的快乐是永恒的,它并不依附于“自我”,肉体的消失并不能让他失去什么;
关爱他人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纯粹的付出,这份快乐依附于能否付出关爱,只要付出了,这种快乐就会永存,与“自我”的快乐依附于“得到”截然相反,因此,关爱他人的人由于此生付出了无数关爱在临终那刻必定是安详而快乐的。
“自我”和“我执”让人们“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而这让人们在临终那刻不得安乐。
所有这些让我看清楚了这一生自己的劲敌是谁,让我明白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更让我明白了我承受压力是为了尽责任、尽义务、关爱他人;
无论压力多大都不能只顾着自己,那是舍本逐末。
因为得到的终将失去,付出的才是永恒。
此书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理解的,所阐述的境界也不是光凭看就能了悟的,所以之前的分析与上师本意肯定有偏颇。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目前带给我最大的价值是让我跳出“自我”的桎梏,能够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
【篇七: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XX年暑期,我在北京探亲期间看了《西藏生死书》,书很厚,我却在一周之内看完,看后,舒爽地吐了一口长气。
太美太好!
西藏,从那个时候开始,深留在我心中。
他的悠久古老、他的深沉厚爱、他的明净舒雅,使我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西藏,那里不仅风光优美,那里的底蕴深厚啊;
明白了为什么藏传佛教可以流传在内地,并且很多内地佛弟子会虔诚地拜师藏传佛教大师;
明白了为什么在西藏会出现几世活佛转世的事情;
明白了死原来是肉身的离开,而生命不仅包括肉身,还包括灵魂。
肉身的离开是这个“个体”的一个生命段的结束,然而却不是这个人在浩瀚宇宙中、在前世今生的生命轮回中的生命的结束。
简言之,人身体的死亡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此段生命圆满的一个部分。
时隔这么久,现在回味《西藏生死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
一、秘传是心传。
书中描述了藏传佛教大师“心要”的秘传是面对面的传授、是心与心的相应、是天造地设的默契。
在秘传之前,弟子要做很多功课,大师要根据弟子的内外情况和时机,决定是否秘传。
而秘传一旦成功,弟子领悟感受是醍醐灌顶、豁然洞开。
说明,最深沉的传递,是无言、无字的,是感悟、是灵性!
二、呼吸关系人的寿命。
呼吸和人的修行密不可分,一个大师,他可以调整自己的呼吸,将呼吸的频率调慢,一直调到他希望肉体离开的时候。
而一般人的呼吸是个定数,只有真正践行修行并领悟深意并必然与宇宙大道吻合的人,可以调整呼吸,改变定数。
三、生命是延续的。
在西藏,大师在其肉身即将离开时,会知道自己何时离开,并告诉身边的人,说他会在何时在哪个方位投胎。
而身边的某个人,会知道到那个时候,哪个方位的哪家人即将出世的孩子会是这个大师的后世—也就是几世活佛,就会在该活佛出世前,密切关注、关照,随后接引其入寺。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个“孩子”的先天会承传大师已经修得的智慧-成果,并进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将修行推向前。
结合我在此之前看的西方人士写的《前世今生》,联系《前世今生》里面活生生的案例,我恍然明白了为何一些人从小就具备某些天性,即人们说的天才儿童、幼儿,这和对前世的承传密不可分。
四、死亡是体验圆满的过程。
在《西藏生死书》里,讲述死亡是对平日里关心死亡话题、修炼死亡境遇、期待人生圆满的人的体验机会和千载难逢的美妙时刻。
在大师圆寂前,大师会告诉弟子他体悟到啥了,弟子会传说着师父进入哪个境界了,而无论是延时很久才得以证悟弥留之美景还是在很短时间内就证得圆满,都是那么美妙。
五、死亡是新的开始。
书中讲述西藏人用迎接新生的欢喜和喜庆去面对死亡。
人活一辈子,遇到的世事是无常的。
然而死亡这件事,却不是预料外的无常而是必然。
他们似乎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必然的,何必恐惧呢?
在我看来,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是平日里的活着、修行、满足、幸福、平凡、意义,所谓感受、享受在路上的风景。
难怪,我不止听一个师长级的人士说在西藏看到人们的眼睛流露出的是纯真、是简单、是欢喜、是虔诚、是给人的感动!
我从一开始看《西藏生死书》,就不自觉地跟随作者索甲仁波切的虔诚内心和文笔去看。
作者唯恐没有写好此书以及描述出他如父如师的上师将扬钦哲仁波切。
而我唯恐没有把握机会、看明此书。
每每看到书中即将揭晓或接触到最精彩、最关键、最神圣、最耐人寻味的内容时,我都会掩书去调整我的心,将书轻轻地放在桌上,轻轻离开看书地,去轻轻地干家务、去阳台远眺、或仰望蓝天、或和太阳说话,是想将内心清理、清空,以全然、最好的姿态、去迎接和领悟书中神圣的、甚至有时是难懂的、而又关键的内容。
感恩!
在看书的那段时间,休闲下来,我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美好,人类的文字是多么有力、我又是多么有福气看到这样精湛胜深的书文!
我在看此书时,对书中那些精细又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懂的描述内容,我还是看得计较粗略,留个映像慢慢在生活中随缘理解吧。
而只就我能够理解、可能理解的内容,我加以琢磨、感悟、提炼、采蜜。
《西藏生死书》是值得再次读的书。
读《西藏生死书》有感
冥冥中,我相信书中所写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内容,更加相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灵性世界是存在的,更加相信“头上三尺必有神灵”的古老名言,甚至相信投胎之说。
在此基础上,我感受到我自身所带有的远古和未来的影子,更加感恩我的难得今生与今身,“我”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啊,这种感觉使我在心底感到荣幸和幸福!
嘿嘿,有时我在户外看到小小的婴儿,从他们幼小天真而又时常流露出的成熟,我似乎看到影响着这个小生命的过往的那个、那些成熟人的模样或影子,关于这个内容,我现在斗胆分享出来,这,就也是我的真实感受、学习后的感悟之一。
人类的认知、科学的证实还远远无法跟随存在着的包罗万象,就连我们明显感觉到有效果的冥想美好物境能够产生正能量、对身心起着的正面作用,也都才逐渐有仪器可以去识、去测量。
无论怎样,科学还是在逐步探索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