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79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岁前必须纠正的幼儿行为Word格式.docx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

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

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

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

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

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需要牢记的是:

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

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

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

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

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

“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

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

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

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

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

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

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

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

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

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

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

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

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

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

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

不要说:

“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

“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

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

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

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

“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

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

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

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

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

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

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

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

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

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

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

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如何培养3岁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第一部分:

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动手操作中,幼儿的手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手眼协调一致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其他各方面知识也能融汇贯通,从而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更主要的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然而,现在孩子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在晨检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小、中、大班都有这种情况)到了衣帽间,伸开胳膊等着老师或家长给他脱外套;

在楼梯上,经常会碰到抱孩子上、下楼的家长;

甚至大班幼儿午睡起床后穿反了鞋子等。

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已刻不容缓。

一、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心理“断奶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泰梭利曾说:

“教育首先要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幼儿期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向自理自立过渡的阶段,是培养和训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

孩子在入园前首先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鞋、独自午睡等,然而在家里时孩子不会独自吃饭,就由家长喂;

不会穿衣服,由成人帮助。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新的环境里,好玩的玩具,许多的朋友,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

入园带来的环境变化正好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契机。

但不会吃饭,不会洗手,不会穿衣戴帽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适时提出适当要求,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孩子学习自理过程中,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敢于克服困难,独立做事的良好习惯。

二、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激发幼儿自己动手的兴趣

“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

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因此,幼儿园应因势利导,“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注重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

(一)确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经观察研究发现,三到四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以下能力:

洗手、洗脸;

穿脱衣服鞋袜;

进餐饮水;

收拾玩具图书;

收拾餐具等。

这些内容简单易行,符合三到四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四到五岁幼儿会整理自己的衣服;

洗手绢、袜子;

会用筷子;

饭后清理桌面;

自己的玩具图书分类摆放。

这些内容在小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五到六岁的幼儿应该会整理自己的书包;

会收拾自己的房间;

清洗碗筷;

会收拾叠放衣服等。

这些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都是较易完成。

对于幼儿来说,目标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让幼儿觉得很难达到,必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二)方法灵活,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过程。

如教中班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

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

让幼儿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

让孩子自己叠衣服:

“左右关门要对齐,中间弯腰折一起,两边小手要抓紧,放进衣柜真整齐。

”在儿歌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自理能力。

生动形象的解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各项生活技能。

(三)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优良品质

让幼儿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

如每天安排值日生,给幼儿摆餐具、发餐巾等,让幼儿不仅能生活自理,还会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在培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幼儿优良的品质。

三、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从穿衣吃饭做起,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生活即教育,先把脚下踩实了,孩子才能找到成功的起点。

”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平时,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机会,及时反映孩子在园的情况,让家长知道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使家长在家里能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干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至吃饭、大小便都有大人帮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

这就需要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园共育,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

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让家长懂得在家里不要剥夺幼儿自己动手的权利。

因此,家长需要有耐心和决心,要坚持要求、鼓励他们自己去做,共同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的提高。

专家总结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很简单,孩子一旦被剥夺尝试的机会,就等于被剥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就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记住:

最早放飞的鸟,最有希望飞到高远的地方。

第二部分: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一)习惯始自生活点滴

三四岁之前是宝宝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应对生活的挑战,最初他们主要依靠先天反射,以后慢慢尝试和模仿新的办法,一点一点建立起独特的行为模式。

宝宝的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反馈回来,促使宝宝维持或者改变行为方式,这样一个过程不断重复,印刻在孩子的脑子里渐渐就会形成习惯。

比方说,宝宝天生敏感,拉了尿了出汗了,尿布或衣服贴着身体不舒服,他总是不停地哭闹,引得家长每次都须尽可能快的帮他换掉。

长大一些见到衣服脏了,宝宝主动告诉家长,马上就可以换上干净衣服并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

再比如闹闹,开始尿在地上的时候,听到妈妈笑着说“看

这个小坏蛋,又给妈妈画地图了”,他还以为是表扬,渐渐从无意的行为变成了故意的举动,后来这样的行为遭到了家长的惩罚,被冷落到一边的他,发现只有四处拉尿才能立刻引来家长的关照,不经意间就形成了随处便溺的坏习惯。

生活的点滴表面上看不起眼,但家长的反应和态度却会对宝宝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来孩子是仔细还是马虎,做事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喜欢读书还是讨厌学习,乐于交往还是

行素,许许多多的习惯都是通过生活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积累而养成的。

(二)习惯养成不易改

人的行为有一种定式倾向,就是喜欢用熟悉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去处理事务,因为熟悉的办法最省力,小孩子也不例外。

有的孩子挑食,最初常常是偶然因素,看到某些东西没食欲或者吃了不舒服,以后见到它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时间一长挑拣惯了,有些食物就再也吃不进了。

养成习惯需要相对长期的过程,但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可就难了。

同一种行为不断重复,在大脑中渐渐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这种反应模式就会固定下来,难以甚至无法改变。

就像小孩子学结巴,开始是因为好玩,等到自己变成口吃,若不尽早强化治疗将致终生无法纠正。

俗话说:

山河易改秉性难移。

家长一定要从小注意,防止宝宝养成坏习惯。

(三)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从以下几方面付诸行动。

1、极鼓励和夸奖宝宝良好的行为;

2、对孩子的不良表现进行一贯的冷淡或限制;

3、以身作则为宝宝树立模仿的榜样;

4、请孩子监督检查家长的坏习惯;

5、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宝宝良好的行为模式。

家长应该从大处着眼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中检点宝宝的行为和自己的表现,有意识的引导宝宝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

只要闹闹的家长从现在开始,冷淡他随处便溺的表现,要求他定时坐盆大小便,同时鼓励闹闹跟姥姥一起收拾玩具,并及时表扬他的进步,相信用不了多久,闹闹就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真真正正的好孩子。

还要注意培养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学前准备中,让他们学会自己铺床叠被,自己起床,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脸、洗脚、漱口、刷牙,学会摆放、洗刷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

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他用具等。

●教孩子自管理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只好父母代劳。

其实坏习惯的成因就是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

管理的能力。

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

要懂得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

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玩教具等。

●孩子生活规律化

小学生活正规而有序。

家长要提前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

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看电视和玩;

教孩子养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等。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标与规范的和谐混成。

因此,我希望能将习惯培养细化到惊人的程度。

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

培养这些习惯应采取哪些具体步骤?

应达到什么样的规范标准?

都应当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来。

当然,这是对研究者的要求。

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只需要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及方法即可。

问题在于,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务时,要求服务者露出八颗牙齿。

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试一下,露出八颗牙齿时的笑容确实是灿烂的。

应当说,这一要求是有依据的,但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未必发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等,都可以露出八颗牙齿,这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由此,我觉得,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

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我曾倡导培养小学生的10个好习惯:

A、说了就要做;

B、耐心听别人讲话;

C、按规则行动;

D、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

E、节约每一分钱;

F、天天锻炼身体;

G、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H、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I、做事有计划;

J、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举“耐心听别人讲话”为例,如果将其培养成技能化的习惯,可以视此为命令或铁的纪律,一旦违反将受重罚。

可以相信,人是可能这样养成习惯的。

如果按人格化的习惯培养的要求,则重在培养对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严。

可以比较一下,技能化的习惯会使人机械,缺乏内心的认同与热情;

人格化的习惯则可能是自然和谐的,因为已化为理念,内心会认同也会有热情。

简言之,技能化习惯培育的是机器,而人格化习惯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深入思考,我们还会发现,人格化习惯具有再生性和迁移性。

譬如,你习惯了关心和尊重别人,你不但会主动问候,耐心听别人讲话,你还会注意从不把自己的包放到别人家的桌子上妨碍别人等。

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俗话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

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幼儿园老师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

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

例如: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

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

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

要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需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重视幼教;

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中,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

早起早睡;

有礼貌;

独立进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早晚刷牙;

爱劳动;

不挑食,不挑穿;

爱护、收拾玩具。

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

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并作为“评选学园四星”的标准。

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

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

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

王炜嘉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妈妈在备注栏里记下这样一段话:

王炜嘉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

林娜玲的妈妈也反映原来林娜玲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林娜玲小朋友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

“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打个红五星”孩子连忙低下了头快快地把饭吃完了。

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

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

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

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

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

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

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从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