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244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上册杨家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2、巩固练习。

2、做酸奶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做酸奶地活动。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1、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是否喜欢喝酸奶?

知道酸奶是怎么做的吗?

想动手尝试吗?

1、教师示范做酸奶的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酸奶。

(1)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

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2)动手制作。

1、质疑问难:

在做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小组讨论。

4、交流,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5、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6、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1、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吗?

2、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

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

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

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及几种常见病菌的预防方法。

3、馒头发霉了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知道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霉的馒头,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

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3、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霉菌有生命吗?

怎样证明呢?

(二)猜想设计

1、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2、设计实验方案。

(三)实验验证

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在课外做物体发霉的实验。

写好实验报告。

(四)交流总结

1、汇报探究霉生长条件的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五)创造应用

1、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隔绝空气;

保持干燥;

高温灭杀;

低温保存。

2、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3、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能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并进行比较。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1、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建房子吗?

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

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1、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三)交流解疑

(1)汇报:

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2)学生汇报、交流。

(3)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4)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5)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6)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拓展活动:

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地球的形状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上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1、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提问:

“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1、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

它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2、阅读教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

3、教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4、提问: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5、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

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三)交流质疑

1、实验证明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

5、认识地球有多大?

1、算一算:

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搜集有关地球的知识。

2、地球的表面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

制作地表模型。

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讲述: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

1、制作地表模型。

(1)(展示教师作品)讲述:

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

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2)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

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2、绘制地形图。

(1)谈话:

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

(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讲解绘制地形图的要求:

将玻璃板盖在托盘上,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

具体用什么方法表示,由小组自己来定,绘制好后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

1、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出示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

观察交流:

你对地形地球仪和世界地形图的观察,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引导从整体上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加深对地图的认识,体会地图用途。

(2)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1、拓展活动:

活动一:

将校园的实景图画成地图,注意找准“北”的方向。

活动二:

说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体会地图的用途。

活动三:

利用地图找“宝”,学会用地图。

3、地球的内部

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游戏导入:

桌上有三个密封的盒子,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你准备怎样做?

2、学生讨论。

3、学生实验:

(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

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1、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

2、学生汇报。

3、看相关录像:

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1、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2、出示一只鸡蛋,讨论:

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讨论:

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4、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1、复习: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么?

2、谈话:

因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得地球表面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火山爆发和地震,今天我们来研究。

1、你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了解?

心中还有哪些疑问?

2、教师对于学生的叙述适时给予补充介绍。

3、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

指导学生做火山爆发模拟实验和地震演示实验。

1、组织汇报交流:

火山在即将爆发的时候有些什么征兆?

2、火山很可怕,地震也很可怕,而且我国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

3、师介绍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

4、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征兆?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5、师介绍张衡和地动仪。

1、地震来临我们该怎么做呢?

2、做防震演练。

5、地表的变迁

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

4、知道什么叫侵蚀。

5、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导入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迁。

2、了解家乡地表的变迁。

3、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引导学生观赏书中的插图:

石林、火山口湖、风蚀石、海边礁石等,并质疑:

:

它们的形成可能性?

(2)我们家乡有些怎样的地貌呢?

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课后查找资料解释。

(3)大自然真有这么巨大的力量吗?

我们借助实验来验证。

(4)指导学生实验。

1、交流实验现象。

2、小结:

什么样的过程叫风化、侵蚀?

其实我们人类也在促使大自然发生变迁,你知道人类有哪些行为使得大自然在变迁吗?

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化新的物质;

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

通过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如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1、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2、给蜡烛加热。

预测:

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1、分组实验:

燃烧蜡烛。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

(四)交流总结

1、交流,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

2、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1、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面粉做成馒头。

(3)火柴燃烧。

(4)水的三态。

(5)铁水变成钢锭。

2、巩固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铁钉生锈了

1、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

2、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关心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

初步学会设计铁钉生锈实验方案,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铁会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

你研究过吗?

今天我们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1、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

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2、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1)以王刚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

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

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2)交流实验方案。

关注:

①要验证的方面是否是“改变的条件”?

②“保持不变的条件”有没有控制好?

③步骤设计是否完整?

1、学生分组做铁钉生锈实验。

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组汇报,

2、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1、根据铁钉生锈的原因、讨论防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既然钢铁生锈与水、空气接触有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钢铁才能不生锈呢?

2、总结:

防锈需要隔绝水和空气,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3、变色花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4、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1、谈话:

看过魔术表演吗?

有什么感觉?

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

2、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

3、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问题?

4、花为什么变色了?

你们觉得是怎么回事?

1、讨论变量,制定实验方案。

(1)引导同学猜想:

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2、学生分组实验,收集证据。

(1)学生操作,制作指示剂。

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

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

(紫包心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

(2)总结:

像白醋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像碱水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3)提问:

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

1、小组交流。

2、引导再次总结:

像白醋一样,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

像碱水一样,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象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

1、用自制指示剂,鉴别身边的物品。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

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想想你们家里炒菜、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呢?

2、阅读教材资料。

4、洗衣服的学问

1、知道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2、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

3、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的常用方法。

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学会控制变量。

1、老师的这块桌布上沾油污、菜汁、墨汁、血迹,你们知道怎样洗去这些污渍么?

2、哪一种污渍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最好呢?

1、学生进行假设,提出:

我们要是每一样都研究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怎么办?

2、讨论变量,制定实验方案。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改进方案。

4、分发材料进行试验。

提出实验要求:

小心烧杯、力求公平。

1、组织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2、通过刚才的实验有什么启发?

3、小结:

墨汁用洗衣粉最易去除,油污用洗洁精最易去除……

4、学生发表感受,引导体验劳动是愉快的,洗涤是有学问的,要善于观察、勇于实实践……

5、阅读课本小资料。

回家后找出家中的衣物,家居饰物,用学到的知识清洗。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1、登月之旅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究月球的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索月球的经历。

1、关于月球,你有哪些疑问?

2、交流激趣。

1、了解月球的概况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

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

大小怎样?

2、学生交流。

3、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

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

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

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放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

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

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的试验,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三)交流解疑

1、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2、模拟实验完成后,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