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015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典复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文档格式.docx

即总体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适量标志属性。

它是构成总体的条件。

2.大量性。

即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目要足够多。

3.差异性。

即总体单位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品质变异标志或数量变异标志。

11、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

12、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

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值之间可作为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值。

离散变量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只能取有限个变量值。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将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称为离散变量。

13、统计的任务:

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

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部门已由单纯的统计信息搜集整理机构转变为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统计信息管理机构。

统计的工作过程:

可将统计的工作过程一次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P8~9页)

14、统计的认识过程是: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

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一过程,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第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想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包括搜集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两种。

2、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

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3、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3.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4、统计调查方案是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是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标志。

5、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调查目的2.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3.调查项目和调查表4.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5.调查的组织计划。

确定调查目的,就是明确在调查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来确定。

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

调查表是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成的表格。

调查表一般由表头、表体、表脚三个部分组成。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调查期限由两种解释,一是指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一是指从调查方案设计开始到提交调查报告的整个工作时间。

一般我们是指第一种情况。

调查的组织计划是指为确保调查实施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

6、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2.普查3.重点调查4.抽样调查5.典型调查.6.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

它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总量。

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普查的组织方式有两种:

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

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

重点调查是一种分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比较,主要有两个特点:

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2.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活动必须适应新的情况,根据调查对象和财力条件的不同,灵活地结合运用多种不同的调查方法。

7、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

是有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亲自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报告法。

报告法亦称报表法,石油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资料和核算资料,按照同级机关颁发的统一的表格和要求,按一定的呈报程序提供资料的方法。

3.面谈访问法。

是有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

4.邮寄访问法。

是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的方法。

5.电话访问法。

是通过电话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的方法。

6.互联网访问法。

是通过互联网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的方法。

二、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1.原始记录2.统计台账.3.企业内部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a.统计调查误差,失职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等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b.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

c.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童总提示及指标之间的差别。

2.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a.控制登记误差。

b.控制代表性误差。

第三章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会中,是指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统计整理是我们又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

2、统计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

2.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病案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和各项指标的总数。

3.将汇总的结果编织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4.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累计。

3、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4、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要注意三点:

1.统计分组的对象是总体;

2.统计分组应有分组标志;

3.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5、统计分组的作用:

1.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与规律。

2.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

3.反映总体内部结构。

4.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6、统计分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用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标志。

二、统计分组方法。

1.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

2.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7、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总体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

一、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成为简单分组。

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

二、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

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符合分组体系。

8、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1.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组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3.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4.按地区分组。

9、次数分布的概念将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的总体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之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或变量分布、统计分布。

其实质是,在各组按序排列的基础上,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就形成一个数列,称之为次数分布数列,或简称分配数列,各组的总体单位数叫次数或频数。

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分组和次数。

10、分配数列的种类:

根据分组表质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属性)数列和变相数列。

按照变量是否离散变量或连续变量,变量数列又可分为离散变量数列和连续变量数列。

连续变量数列,一般是组距式的,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

对于离散变量数列,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程单项式,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一个变量值),如果变量值很多,应编成组距式。

11、变量数列的编制数列的编制包括品质数列的编制和变量数列的编制.一、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二、组距式变量的编制方法。

12、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

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或比重。

频率可反映出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相对作用的强度和各组标志值出现概率的大小。

13、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图示法a。

直方图b。

折线图c。

曲线图d。

饼图。

次数分布是统计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以标识变量的平均值为中心,沿对称轴向两边发展,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数越多,利中心越远,分布的次数越少,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型分布曲线,叫正态分布或钟形分布。

14、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1.编制程序2.编码3.数据录入4.数据编辑5.计算与制表。

15、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1.做好登记与审查工作2.控制录入质量3.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a逻辑性审查b比较法审查c设置疑问框审查d对成品资料的逻辑审查。

16、统计表的概念:

统计表时应用的最广泛的形式,它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

广义上的统计表包括统计工作中所用的一切表格;

狭义上的统计表则是统计整理与分析研究阶段所使用的表格。

17、统计表的作用:

1.阅读方便,一目了然,比较直观,可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明确的概念;

2.通过合理、的排列统计资料,便与读者进行对照比较,从而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

3.便于汇总和审查;

4。

便于计算和分析。

18、统计表的构成:

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

19、统计表的内容:

从统计表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一部分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这一部分习惯上称为主词;

另一部分则是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这一部分习惯上称为宾词。

20、统计表的分类:

一、按作用不同分类1.调查表2.汇总表或整理表3.分析表。

二、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分类1.简单表2.简单分组表3.简单符合表。

21、统计表的编制规则(P46~P47)。

第四章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字的总称。

22、统计指标包括三个要素即: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23、统计指标主要有两个特点:

1.同质事物的可量性。

2.量的综合性。

统计指标的作用:

1.从认识的角度讲,它是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情况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

2.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是提供以数量表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统计指标的种类:

1.按统计指标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指标(内涵指标)。

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他用绝对的形式来表示,并有计量单位。

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2.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统计指标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如按指标的时间标准不同可以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按指标的报告持续和准确性不同可分为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按指标的用途不同分为观察指标和考核指标等等。

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最基本的综合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总量指标的作用:

1.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的起点。

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通常表现为总量。

2.总量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产建设成果,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其他形式统计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数的总和,它说明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总体标志总量指标反映的是总体内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中台上规模的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1.实物单位2.价值单位3.劳动时间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1.科学的确定总量指标的含义、计算范围,才能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准确性。

2.计算总量指标必须注意其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的统一,才能进行汇总计算。

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相对指标的作用:

1.可反应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的情况。

2.利用相对指标可以使原来不能直接相比的数量,有利于对所研究事物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1.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2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P56~60)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1.要正确选择对比的基数2.要保持对比标志的可比性平均指标的概念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相互,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它的一个代表性的指标,代表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

它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几种趋势。

2.它把总体各各单位某一标志数值的差异抵消掉,而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简单算术平均数就是将各个单位的某一标志值相加除以总体单位数求得的数值求得的数值。

简单算术平均数的特点是:

个变量值出现的次数相同,在计算时就不再考虑变量值出现的次数问题。

计算公式:

(P63页)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值。

加权算术平均数=∑(各组变量值×

各组次数)/∑各组次数

简单调和平均数此方法适用于未分组资料或各组标志总量均相等的情况。

加权调和平均数此方法适用于资料已分组,且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不相等的情况。

平均指标的作用:

1.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从而使不同规模的总体具有可比性;

2.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

3.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

5.对总量指标进行补充说明。

几何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数的又一种方法,它不同于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是n个变量值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

(P67页)

第五节标志变异指标(68页-72页)

标志差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者说离散程度的指标,所以又称为标志变动度。

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均方差)、离散系数四种。

全距(亦称极差)(R)是总体单位表直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说明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

平均差(A.D)平均差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在统计中,把总体各单位的每一个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X-X)叫做离差。

标准差(σ)标准差是测定标志变动程度的主要指标。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小;

反之标准差愈小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大。

标准差系数(离散系数)(Vσ)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是用相对数表现的标志变动度指标,通常用“%”表示。

对于不同水平即平均指标不相同的总体不宜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的大小,而需要利用标准差系数进行比较。

因为标准差系数是将标准差和相应的平均数进行对比,消除了平均水平高低不同的影响。

第五章时间数列

1、时间数列:

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亦称为动态数列或时间序列。

2、时间数列的作用:

对时间数列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时间数列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

②通过时间数列资料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③通过对时间数列进行分析可以探索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④通过时间数列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是统计预测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⑤把不同的时间数列进行对比,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3、时间数列的种类:

时间数列按其排列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三种。

其中,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是基本数列,其余两种为派生数列。

4、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总量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如果按其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性质来看,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时期数列:

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期数列。

时点数列:

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要表达到的水平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点数列。

5、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相对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6、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将同一平均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7、时间数列的特征:

①长期趋势②季节变动③循环变动④不规则变动

8、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讲,在编制时间数列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②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③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④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算单位应该一致。

9、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包括:

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

10、平均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是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它亦称为“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11、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发展水平的关系:

①共同点在于,它们嗾使将研究现象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概括的反应现象的一般水平;

②区别在于:

平均发展水平所平均的是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时间数列来计算的;

而一般平均数是将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从静态上说明现象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变量数列来计算的。

12、平均发展水平在动态分析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②消除社会经济现象在短时间内波动的影响,从而观察现象的发展趋势;

③解决时间数列中的可比性问题;

④便于进行更广泛的对比。

13、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即以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之和除以时期项数。

公式:

=(a1+a2+a3+…+an)/n=∑a/n

例:

某企业10月份产出568.9万元,11月产出570.3万元,12月产出573.5万元,计算该工业企业这三个月平均每月总产出。

解:

根据公式计算可得,

=∑a/n=(568.3+570.3+573.5)÷

3=570.9(万元)

14、增长量:

增长量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的指标,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反应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水平。

15、平均增长量:

是用来说明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的指标,它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平均增长量=

=

16、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

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17、增长速度:

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几倍或百分之几。

18、年距发展速度=

19、年距增长速度=

=年距发展速度—1

20、平均发展速度:

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期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计算时通常采用水平法和累计法。

(P86)

第六章统计指数

1、统计指数(简称指数):

指数是指某以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

指数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①狭义的讲,指数是指用以测定总体个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值;

②广义的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

2、统计指数的分类:

①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②按其所反应现象特征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