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741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国学启蒙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四、课下搜集有关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总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背诵《硕鼠》。

二、交流《诗经》中其他类似诗歌。

重点学习背诵《伐檀》。

(一)《伐檀》原文

伐檀【诗经·

国风·

魏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

) 

(二)文意理解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

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

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

“干”是岸。

“寘”就是堆放的意思。

“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

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

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

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

“廛”同缠,作“束”解。

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

“县”同悬。

“貆”,兽名,代指野兽类。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

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

“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

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

“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

“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

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

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

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

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

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

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

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三、完成成长阶梯。

学生完成内容,对《诗经》有全面的把握。

课题二:

黄鸟(《秦风》)

1、背诵黄鸟,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挽歌内容。

总第三课时

一、学习《黄鸟》。

1. 

 

学生自读《黄鸟》,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理解词语

①交交:

鸟鸣声。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

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

黄鸟:

即黄雀。

②棘:

酸枣树。

一种落叶乔木。

枝上多剌,果小味酸。

棘之言"

急"

双关语。

③从:

从死,即殉葬。

穆公:

春秋时秦国国君,姓赢,名任好。

④子车:

复姓。

奄息:

人名。

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鍼(zhēn)虎同此。

⑤特:

杰出的人材。

⑥"

临其穴"

二句:

郑笺:

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慄。

⑦彼苍者天:

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

老天爷哪"

⑧良人:

好人。

⑨人百其身:

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⑩桑:

桑树。

桑之言"

丧"

⑾防:

抵当。

防,犹当也。

言此一人当百夫。

⑿楚:

荆树。

楚之言"

痛楚"

亦为双关。

4.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5、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二、经典赏析

  《黄鸟》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

  《左传·

文公六年》载:

“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

《史记·

秦本纪》亦载其事:

“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

《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无疑。

  诗分三章。

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

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

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本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

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

“惴惴其慄”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

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

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

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

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

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鍼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

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

《墨子·

节葬》篇即云: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

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

尽管本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三、学生背诵《黄鸟》

总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背诵《黄鸟》。

二、理解《黄鸟》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广角。

(一)《黄鸟》艺术特点

本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控诉了人殉制的罪恶。

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评之为“恻怆悲号,哀辞之祖”,诚然。

(二)学生完成活动广角

用这样的形式写首小诗。

三、讨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样的观点对么?

说说理由。

四、完成成长阶梯。

学生填写,评价。

课题三、买椟还珠(《韩非子》)

1、学习背诵买椟还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韩非子》的大体内容。

3、搜集《韩非子》中其他寓言故事。

相关的《韩非子》的资料以及其中的其他寓言故事。

总第五课时

学习《买椟还珠》。

1.学生自读《买椟还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理解词语意思

郑:

郑国,周代国名,它的疆域在现在河南新郑县一带。

柜(gu@):

匣子。

“柜”同“椟”意思相同。

桂椒:

桂和椒都是植物,可以用来配制香料。

缀:

装饰。

缀与下文中的“饰”、“辑”意思相同。

椟:

木匣;

珠:

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4、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这个寓言故事从楚人卖珠“为木兰之柜”并“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而使“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这就是成语“买椟还珠”。

原意是批评卖珠宝的人,说他不会卖珠,只有出售匣子的本领。

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批评一些不识货,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拣了次要的,丢掉主要的人。

三、温馨点击,了解《韩非子》

学生阅读温馨点击,说说对《韩非子》的了解。

四、活动广角

1、读了故事,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表演故事你《买椟还珠》。

五、完成成长阶梯中的内容。

六、作业

搜集《韩非子》中其他的寓言故事。

总第六课时

一、复习背诵《买椟还珠》。

二、交流学习搜集的《韩非子》中其他寓言故事。

(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矛:

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

盾:

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

难一》: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

“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

”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

“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

”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

“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

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

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

比如:

“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二)讳疾忌医”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

“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

”桓侯说:

“我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侯说:

“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对桓侯)说:

“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

”桓侯不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

“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

扁鹊说:

“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

(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

(病)在肠胃里,用火剂能够治疗;

(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就死去了。

寓意: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

“讳”,是隐瞒,忌是害怕。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人。

(三)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廪食以数百人等。

宣王死,?

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韩非子?

内储说上》

译文:

齐宣王喜欢听竽。

他听人吹竽时,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合奏。

有位叫南郭先生的也来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就把他编到乐队里。

官家对他的待遇,跟那几百个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齐?

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

但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喜欢让乐工一个人一个人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连夜逃走了。

人要自立,必须有真本事;

靠欺骗混日子,迟早会露出马脚。

(四)画鬼最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

'

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

曰:

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韩非子?

处储说左上》

有个人给齐王画画,齐王问他:

画什么东西最难?

客人回答说:

画狗画马最难。

齐王又问:

画什么最容易?

人回答:

画妖魔鬼怪最容易。

齐王问:

这是什么原困呢?

客人说:

狗和马是人人都知道的动物,从早到晚随时都可以看到,不能任意虚构,要想画得像是很困难的;

而妖魔鬼怪这些东西,都没有具体的形象,谁也没有见过它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所以画起来最容易。

胡编乱造,胡写乱画,这里最简单的事;

但要真正认识客观事物,并恰如其分地表现它,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五)螳螂捕蝉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韩婴《韩诗外传》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

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六)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

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国。

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

出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

那时只见遍地的鲜花,现在全是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都找不到了。

齐国军队迷了路,被围在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

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

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

“途”就是路途、道路。

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

有时候也写作“识途老马”,意思是一样的。

课题四曾子杀猪

1、能熟练讲述这个故事,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搜集一些有关古人守信的故事名言,背诵积累。

3、搜集整理有关曾子的资料。

总第七课时

一、学习《曾子杀猪》。

1.学生自读《曾子杀猪》,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3.理解重点词语。

汝还:

你回去吧

顾:

我从街上回来

之:

适:

刚从

4、学生读译文,理解意思。

二、学生阅读温馨点击,明白寓意。

三、学生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四、了解曾子,交流曾子的有关资料。

(一)曾子生平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

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虐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即“: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

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

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

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二)曾子的典故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子啮指痛心的佳话:

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

“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三)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四) 曾子的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中有: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

翻成白话是这样:

“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

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

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

”这才是曾子所说的“三省”。

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

一是修己,一是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