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351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岩石及蚀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见彩图[流纹岩5×

7厘米产地:

河北赤城])

英安岩dacite 

一种中酸性喷出岩。

介于安山岩和流纹岩之间的、相当于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成分的隐晶质火成岩。

灰色、灰白色、浅红色或浅绿色。

主要由斜长石(更长石或中长石)、石英和碱性长石组成,含少量铁镁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或辉石),其中石英含量一般小于20%,碱性长石含量显著低于斜长石。

并随石英和碱性长石的增加或减少,过渡为流纹岩或安山岩。

英安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也介于流纹岩和安山岩之间。

具斑状结构和流纹状构造。

斑晶多为中性斜长石,碱性长石较少,有时含少量石英。

基质由细粒的长石和石英组成。

常与流纹岩、粗面岩、安山岩,以及石英斑岩等伴生,组成厚大的火山岩系。

与其有关的矿产有黄铁矿、明矾石、蒙脱石、高岭石等。

安山岩andesite中性的钙碱性喷出岩。

与闪长岩成分相当。

andesite一词来源于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名Andes。

分布于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及岛弧地区。

产状以陆相中心式喷发为主,常与相应成分的火山碎屑岩相间构成层火山。

有的呈岩钟、岩针侵出相产出。

安山岩火山的高度最大,一般高500~1500米,个别可达3000米以上。

 安山岩的色率一般为20~35,手标本灰、黑、红、紫、褐等色,蚀变后呈绿色,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及暗色矿物。

其中斜长石以中长石、拉长石为主,常具环带及熔蚀结构。

常见暗色矿物有辉石(普通辉石、紫苏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基质主要为交织结构及安山结构(玻基交织结构),由斜长石(更长石、中长石为主)微晶、辉石、绿泥石、安山质玻璃等组成,碱性长石、石英少见,仅个别填充于微晶间隙中。

副矿物以磷灰石及铁的氧化物为主。

气孔、块状构造,有的气孔被方解石、石英、绿泥石等充填,形成杏仁构造。

 安山岩中SiO2含量变化较大(52~63%),平均含量为58.17%。

98.5%的安山岩的SiO2过饱和,出现标准矿物石英(多小于15%)。

安山岩按SiO2含量可分为两种:

含52~57%的为玄武安山岩;

含57~63%的为安山岩

安山岩的里特曼指数,即(K2O+Na2O)/(SiO2-43)比值,一般小于3.3,属钙碱性

安山岩平均化学成分为SiO2=52.4%,Al2O3=17.17%,CaO=7.92%,Na2O=3.67%,K2O=1.11%,以SiO2较低,CaO较高,全碱小于5.5%,Na2O>

K2O为特征。

安山岩与玄武岩常不易区别,一般认为,SiO2>

52%,色率<

40%的为安山岩;

反之为玄武岩。

 从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内部,安山岩的碱度一般变大,钾质增高。

安山岩类在造山隆起区,随构造活动的加强,多向流纹岩方向演化;

而在凹陷区,随构造活动的减弱,常向粗面岩,甚至响岩方向演化。

 关于安山岩的成因,通常有3种看法。

①分异说,认为安山岩是玄武岩浆分异产物,其主要根据是,安山岩常与玄武岩共生,而且两者的(Sr/(Sr初始值相似。

②同化说,认为安山岩是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大陆壳的结果,其主要根据是,安山岩成分介于玄武岩与花岗岩之间,而且安山岩主要分布于大陆壳区。

③从板块构造运动论说安山岩浆起源,即当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时,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受高温、高压影响,转变为角闪岩、石英榴辉岩,再经部分熔融可形成安山岩浆;

此岩浆上升进入地幔楔形区后可与地幔岩反应成辉石岩,再经部分熔融,能形成安山岩浆;

大洋沉积物中水及水化的大洋壳中水,在俯冲到一定深度时

脱出,上升至上覆的地幔楔形区,使地幔富水,富水地幔部分熔融也能形成安山岩。

实验资料证明,在压力3×

10(帕时,安山岩的熔点最低;

而且1~1.5×

10(帕时,富水橄榄岩部分熔融即可产生安山质熔体。

第三种安山岩成因观点现在被多数人接受。

 安山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又是化工上的耐酸材料。

有关的矿床有铁、铜、金、银、铅、汞等,矿床主要与安山岩的青盘岩化有关,中国台湾省的金瓜石金矿及墨西哥银矿均属此类型。

(见彩图[角闪安山岩5×

7厘米产地:

北京昌平]

粗安岩trachyandesite成分与二长岩相当的、介于粗面岩和安山岩之间的火山岩。

粗面安山岩的简称。

呈白、灰、浅黄或红色。

斑状及粗面结构,气孔-块状构造。

斑晶主要由斜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和暗色矿物组成,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及碱性长石。

有的斜长石斑晶由钾长石镶边,形成正边结构。

有的碱度大的粗安岩还含有碱性暗色矿物(如霓辉石、钛辉石)以及很少的似长石。

粗安岩化学成分的平均含量为:

SiO2=56.00%,CaO=6.87%,Na2O=3.56%,K2O=2.60%,以SiO2、K2O+Na2O、K2O较高,CaO较低,而与安山岩不同。

在SiO2对(K2O+Na2O)关系上,它介于碱性玄武岩与粗面岩之间,是偏碱性岩石。

据Na2O/K2O比值,可以进一步划分:

>1.5的为钠质粗安岩;

<1.5的为钾质粗安岩。

粗安岩是在构造运动从活动趋于稳定时期火山喷发的产物,常见于晚造山期;

或见于构造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受深断裂影响的上地幔。

粗安岩或与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共生,或与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响岩等共生。

产状以中心式喷发的为主,大多为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产出。

中国江苏、安徽的中生代火山岩中,常见粗安岩,并与铁、铜、黄铁矿矿床等有成因联系。

粗面岩trachyteSiO2近于饱和而碱质较高的中性喷出岩。

与粗面岩相当的深成岩是正长岩。

其SiO2平均含量为60%左右,Na2O+K2O为8~13%。

粗面岩一般具块状构造,有时呈流状构造。

通常有数量不等的斑晶,基质为全晶质粗面结构,当碱性长石微晶呈宽板状或近等轴粒状无定向排列时,称正长斑岩结构。

有时可见球粒结构。

粗面岩主要由碱性长石组成,并含少量斜长石、石英和铁镁矿物。

据次要矿物种属,可对粗面岩作进一步命名,常见的有石英粗面岩、黑云母粗面岩、钠闪粗面岩、霓辉粗面岩、白榴粗面岩和蓝方粗面岩等。

其中前两种岩石称钙碱性粗面岩,后三种称碱性粗面岩。

关于粗面岩的成因,一种观点认为粗面质岩浆是派生岩浆,并且主要与岩浆同化作用有联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碱性玄武岩浆分异作用的产物,分异作用有两种演化趋势。

一是向碱度增大的方向发展,即碱性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响岩;

二是向酸度增大的方向发展,即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

凝灰岩tuff凝灰岩是火山喷出地表,颗粒比较细(可以随风漂移,可距离火山口较远)下落地表的火山灰,堆积固结成岩的产物,主要以中酸性为主,大部分出露于晚侏罗系。

1.晶屑玻屑凝灰岩:

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晶屑玻屑含量小于10%,晶屑以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

玻屑含量3-10%,玻璃质。

凝灰质胶结,块状构造,岩石坚硬,厚层-巨厚层状。

产于距离火山口较远地带。

2.凝灰岩:

灰白色为主,晶屑特征同上,只是晶屑含量10-30%。

凝灰结果,块状构造。

3.熔结凝灰岩:

晶屑特征同

(1),灰-深灰色,熔岩结构,块状构造,胶结物为熔岩胶结,岩石致密坚硬。

4.流纹质凝灰岩:

晶屑特征同

(1),灰-深灰色,流纹条带(黑白相间)清晰,流纹结构,块状构造,熔岩质胶结,产于距离火山口较近地带,岩石致密坚硬。

玄武岩basalt基性火山岩。

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

1546年,G.阿格里科拉首次在地质文献中,用basalt这个词描述德国萨克森的黑色岩石。

汉语玄武岩一词,引自日文。

日本在兵库县玄武洞发现黑色橄榄玄武岩,故得名。

 化学和矿物成分 玄武岩主要矿物是富钙单斜辉石和基性斜长石;

次要矿物有橄榄石、斜方辉石、易变辉石、铁钛氧化物、碱性长石、石英或副长石、沸石、角闪石、云母、磷灰石、锆石、铁尖晶石、硫化物和石墨等。

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如表[玄武岩化学成分(重量%)]。

 分类 按SiO2饱和程度和碱性强弱,玄武岩被分为两大类:

①拉斑玄武岩(即亚碱性玄武岩),是SiO2过饱和或饱和的岩石。

不含橄榄石和霞石,以含斜方辉石、易变辉石为特征。

它的SiO2与全碱的关系是(Na2O+K2O)/(SiO2-39)的值小于0.37。

②碱性玄武岩,SiO2不饱和,富碱。

含橄榄石和副长石(如霞石)、沸石等,后两种矿物有时与碱性长石或钾质中长石、

钾质更长石一起,呈填隙物产于基质中;

不含斜方辉石、易变辉石,仅含富钙的单斜辉石,即透辉石质普通辉石。

(Na2O+K2O)/(SiO2-39)的值大于0.37。

上述两类玄武岩的进一步命名,一般以特征矿物为依据。

其中重要的种属是粗面玄武岩(碱性长石的含量超过长石总量10%)、碧玄岩(副长石或沸石含量较高,并含橄榄石)、碱玄岩(不含橄榄石,其他同碧玄岩)、霞石岩及白榴岩(副长石为主要浅色矿物,不含或很少斜长石)、更长玄武岩(又名橄榄粗安岩,一种富含更长石的碱性玄武岩)、中长玄武岩(又名夏威夷岩,一种含中长石的碱性玄武岩)、细碧岩(含钠长石或更长石的海相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富含自形橄榄石的拉斑玄武岩)、高铝玄武岩(Al2O3大于16.5%、矿物组成介于橄榄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之间的造山带暗色岩石,已不常采用)。

 月球玄武岩是构成月球的主要岩石之一,由月球外层约200公里深处形成的岩泉,经多次喷发(至少5次)在月表结晶(约1050℃)而成。

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岩石,形成于距今33~37亿年间,几乎相当于已知的地球最古老岩石。

月球玄武岩细粒、多孔,主要由辉石、斜长石和钛铁矿组成。

其中辉石含量约50~59%,普通辉石多于易变辉石;

斜长石约20~29%,为培长石或钙长石;

钛铁矿含量约10~18%。

次要矿物有橄榄石、铬铁矿-钛尖晶石、陨硫铁、铁、方英石、金红石、磷灰石、白磷钙矿、铜、云母、镍黄铁矿及若干尚未鉴定出的矿物。

月球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特别是Al2O3和FeO,分别变化于7~25%和5~25%之间,一般以贫硅,富钛、铁为特点。

 结构和构造 玄武岩结晶程度和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浆冷却速度。

缓慢冷却(如每天降温几度)可生成几毫米大小、等大的晶体;

迅速冷却(如每分钟降温100℃),则可生成细小的针状、板状晶体或非晶质玻璃。

因此,在地表条件下,玄武岩通常呈细粒至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少数为中粒结构。

常含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斑晶,构成斑状结构。

斑晶在流动的岩浆中可以聚集,称聚斑结构。

这些斑晶在玄武岩浆通过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形成(历时几个月至几小时),也可在喷发前巨大的岩浆储源中形成。

基质结构变化大,随岩流的厚薄、降温的快慢和挥发组分的多寡,在全晶质至玻璃质之间存在各种过渡类型,但主要是间粒结构、填间结构、间隐结构,较少次辉绿结构和辉绿结构。

 玄武岩构造与其固结环境有关。

陆上形成的玄武岩,常呈绳状构造、块状构造和柱状节理;

水下形成的玄武岩,常具枕状构造。

而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可能出现在各种玄武岩中。

 在爆发性火山活动中,炽热的玄武质熔岩喷出火口,随其着地前固结程度的差异,形成不同形状的火山弹:

纺锤形火山弹、麻花形火山弹、不规则状火山弹,以及牛粪状、饼状、草帽状或蛇形和扁平状溅落熔岩团。

 次生变化 玄武岩在水热作用下发生变化。

最易变化的是橄榄石,其次是辉石和斜长石。

玄武岩玻璃常受火山后期热液水气影响,变化为富水的橙玄玻璃(最高含水量达35%)。

玄武岩经风化,最终可变为黄褐色玄武土,如果SiO2被淋滤,余下水铝矿和氧化铁混合物,就可构成铝土矿。

 分布和产状 玄武岩分布广泛,遍及各大洋和各大洲。

主要呈岩被、岩流产出,并经常伴生一些玄武质火山碎屑岩。

少数玄武岩呈岩墙、岩床、岩株或其他形式的浅成侵入体。

 玄武岩的产状表现为两种喷发方式:

①裂隙式喷发,往往构成大面积的泛流玄武岩,裂隙式喷发通道经常表现为与玄武岩成分相仿的岩墙群,但它们往往被后来的岩流掩埋而不易发现。

中国西南部大面积分布的峨嵋山玄武岩即是一例,它形成于晚二叠世,分布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一般厚度为600~1500米,西部最厚处达3000米以上,属拉斑玄武岩类,显著富TiO2。

在泛流玄武岩中,单个岩流平均厚度约10~100米,流动距离可达100~150公里以上

一个地区的玄武岩往往由几次或几十次喷发形成,喷发间隔时间可长可短,有的长达几十万年。

②中心式喷发,构成玄武岩火山锥及其邻近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

中国东部,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地区,是一个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兼有拉斑玄武岩的复合岩区,喷发于新生代,以中心式喷发为主,有数百座火山锥,尤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高原、集宁-大同、南京地区、云南腾冲、广东雷琼地区和台湾为丰富。

 按产出的构造环境,玄武岩分4种:

①发育于深海洋脊的玄武岩。

大致以每年1.5×

10(吨速率自洋脊涌出,属拉斑玄武岩类,故又名深海拉斑玄武岩,以低含量的K2O、TiO2、全铁和P2O5、高含量的CaO,区别于其他玄武岩。

由于海底扩张,来自洋脊的深海拉斑玄武岩成为洋壳的主要组成。

②发育于洋盆内群岛和海山的玄武岩。

一般由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复合构成,其成因可能与上地幔热柱活动有关。

③发育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玄武岩。

一般近深海沟一侧和早期发育的是拉斑玄武岩,规模大,分布广,并可能是细碧角斑岩系列的组成部分;

向大陆方向,碱含量增高,为碱性玄武岩,但也可以有拉斑玄武岩与之共生,它们形成于岛弧和造山活动最后阶段或稳定以后,通常规模较小而零散。

所谓的高铝玄武岩以及共生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出现于岛弧和造山带发育的中期。

太古代晚期绿岩带的拉斑玄武岩,在成分和产状上可能相当于新生代岛弧的拉斑玄武岩。

④发育于大陆内部的玄武岩。

它包括由裂隙喷发的大规模泛流拉斑玄武岩和少量的碱性玄武岩,它们受陆壳花岗物质混染。

 成因和矿产 玄武岩由玄武岩浆结晶形成。

据推断,美国夏威夷和俄罗斯堪察加的玄武岩浆直接来自地下60~90公里深处,并常挟带近似上地幔的基本组成即二辉橄榄岩成分的

深源捕虏体。

因此,玄武岩浆起源于上地幔。

利用玄武岩捕获的上地幔岩石包体,模拟进行的熔融试验表明,玄武岩浆可以由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生。

 与玄武岩有关的主要矿种是铜、铁、钛、钒、钴、冰洲石等。

与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深源包体有关的某些橄榄石、石榴子石以及来自玄武岩的富铝普通辉石、刚玉、锆石等巨晶,可以作为宝石。

此外,有些玄武岩是铸石、岩棉、石灰的理想原料,火山灰可作肥料用,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水可作医用。

花岗岩granite一种显晶质酸性深成岩。

以长石、石英浅色矿物为主,总量一般超过80%。

肉红色至浅灰色。

相应的喷出岩是流纹岩。

granite一词于1596年首次提出,用以形容一种粒状的岩石。

 矿物成分 石英为花岗岩的主要矿物,其量为20~50%。

长石以钾长石为主,斜长石为次,长石总量一般为60~70%。

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有时伴有白云母、普通角闪石或(和)辉石。

色率一般低于10。

副矿物含量通常小于1%,偶尔高达3%,常见的有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

 种属 在花岗岩中首先根据斜长石划分出两个种属:

斜长石是更长石或钠质中长石的称钙碱性花岗岩;

若为钠长石并含碱性暗色矿物(如钠闪石、钠铁闪石和霓辉石等)的则称碱性花岗岩。

钙碱性花岗岩又可按钾长石与斜长石比值细分(见火成岩)。

 化学成分 花岗岩是SiO2过饱和的岩石。

SiO2>

65%,并以下列氧化物克分子数关系表示其化学特征:

①Al2O3>

Na2O+K2O,而且Al2O3<

NA2O+K2O+CaO,称准铝质,大多数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属准铝质花岗岩,常含角闪石或辉石。

②Al2O3>

Na2O+K2O+CaO,称过铝质,黑云母花岗岩往往属于此类。

除含黑云母外,有时兼含少量(不足5%)的白云母、堇青石、红柱石、石榴子石等高铝质矿物。

③Al2O3<

NA2O+K2O,为过碱质,称碱性花岗岩,含一定量的碱性暗色矿物。

 结构构造 常呈半自形等粒结构,其中暗色矿物具有较完整的晶形,长石常具部分的晶形,但斜长石形态一般较钾长石完整,石英一般为他形。

按平均粒径可有细粒、中粒和粗粒之分。

花岗岩有时也具有特征的文象结构,表现为钾长石和石英的规律连生,石英在钾长石中呈定向排列,犹如象形文字。

花岗岩有时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长石和石英,称斑状花岗岩。

在花岗岩中,可以存在各种岩石包体。

按成因大致可分3种类型:

①捕虏体,为不规则的围岩碎块,富集于岩体边部。

它们与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是岩浆侵入作用的重要标志。

②析离体,由岩浆早期结晶的矿物凝聚而成,一般色率较高,但粒径与周围岩石无明显差别。

③残留体和残影体,是早期岩石受到交代作用逐渐被改造为花岗质岩石时由于改造不彻底而在岩体内留下了早期岩石的残迹,隐约可见原有岩石的层理和片理。

此外,有些花岗岩,特别是碱性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常可见晶洞构造。

洞壁内有石英、电气石、绿柱石等晶簇生长,洞体大小不均,一般为几毫米,有时达数十厘米。

由于花岗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的收缩作用,在岩体内部可发育原生节理,即纵节理、横节理和水平节理等。

在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由于某些岩块的崩落,常造成陡峭的峰峦,是理想的游览胜地。

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便是由花岗岩组成的。

 分布 花岗岩类是构成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不同时代的褶皱带和前寒武纪地盾区。

中国花岗岩类的分布广泛,尤其在中国东南和东北诸省,分布更为集中。

中国东南花岗岩出露面积达20余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该区总面积的1/5。

 产状 花岗岩常见的产状有花岗岩穹窿、岩基、岩株、岩盖和岩墙等。

多分布于大陆地壳的上层。

按岩体形成的深度不同可分浅带岩体、中带岩体和深带岩体。

浅带岩体与围岩呈明显交切关系,有时与同源的火山岩共生,甚至直接发育于破火山口内,称为次火山花岗岩。

中国东部沿海有些燕山期花岗岩属于此类。

中带岩体多数呈大岩基,一般为复式的,往往在复背斜轴部或穹窿构造的中心侵位。

深带岩体常表现为同造山型,围岩一般是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岩,常与各种类型混合岩伴生。

 成因 花岗岩是多种成因的。

就形成方式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岩浆侵入和花岗岩化。

①侵入花岗岩的岩浆来源一般认为有两种途径:

结晶分异和部分熔融。

结晶分异作用理论,认为花岗质岩浆可以由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而形成。

根据结晶分异实验,从玄武质岩浆中分离出的花岗质岩浆的数量只约5%。

这表明由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而产生的花岗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分布极为有限。

这种成因的花岗岩类往往与各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基性火山岩或蛇绿岩套共生,岩性上大都是英云闪长岩或花岗闪长岩。

1958年美国岩石学家O.F.塔特尔成功地完成了钠长石-钾长石-硅酸-水四元系在高温高压下的部分熔融实验。

发现在不同水分压下在液相面上相应地

都有一低共熔点

以2×

10(帕水分压为例,低共熔点温度为670℃,共熔混合物的成分是35%石英+40%钠长石+25%钾长石

这与普通花岗岩的成分很相似。

塔特尔实验表明:

当地温梯度为30℃每公里小时时,在地表以下约20公里深度,温度可达约630℃,水分压力可达4×

10(帕。

在具备了这些条件的地壳深处,固态的陆壳物质开始发生部分熔融,出熔的部分便相当于花岗质岩浆。

为了证实低熔组分与天然花岗岩成分的一致性,塔特尔等将酸性岩的化学成分作了三组分投影(见图[在不同水压下饱和水的熔体与石英、碱性长石平衡曲线]),发现投影点极密区与低共熔点相接近。

这有力证明了许多花岗岩是岩浆成因的。

②自然界也存在非岩浆成因的交代花岗岩。

不仅在前寒武纪地盾区,而且在不同时代的褶皱带中均可发生花岗岩化作用,形成交代成因的花岗岩。

 7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花岗岩起源物质的研究。

通过锶、钕、氧、硫、铅等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发现花岗岩的许多特征与其起源物质的特性有内在联系。

澳大利亚学者B.W.查普尔等1974年提出把花岗岩类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

I型和S型。

I型花岗岩由未经地表风化的火成岩源岩部分熔融形成,通常是准铝质的;

S型花岗岩由沉积岩源岩经部分熔融产生,通常是过铝质的。

中国学者徐克勤等(1984)针对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的特征,按花岗岩起源物质,将花岗岩划分为幔源型、同熔型和陆壳改造型三种成因类型。

吴利仁(1985)根据岩浆生成的物质来源,将花岗岩(和相应火山岩)划分为幔源型(M型)

幔壳(陆壳)混源型(MC型)和壳源型(C型)。

 矿产和用途 与花岗岩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钨、锡、铍、铌、钽、铀、金、铜、钼、铅、锌等。

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内,包括美洲西部和亚洲东部。

中国东南地区尤以钨、锡、铍、铀等工业矿床为著名,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并往往表现出成矿元素的富集与岩体成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铁、铜矿床主要与弱酸性的闪长岩有关;

钨、锡、铍、铌、钽、铀主要与普通花岗岩有关。

花岗岩由于暗色矿物含量低、不易形成锈斑,容易加工而又美观坚固,是雄伟建筑物的理想石料。

(见彩图[花冈岩 

12厘米 

产地:

广东台山])

闪长岩diorite全晶质中性深成岩。

主要由斜长石(中-更长石)和一种或几种暗色矿物组成,后者总量一般为20~35%。

不含或仅含少量的钾长石,一般不超过长石总量的10%。

不含或含极少量石英,其量不超过浅色矿物总量的5%。

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有时有辉石和黑云母。

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和榍石等。

19世纪初、中期,闪长岩和辉长岩的划分标准分歧较大,命名混乱。

至20世纪初,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

以斜长石的牌

号An50为界,小于An50称闪长岩;

大于An50称辉长岩。

闪长岩一般呈半自形粒状结构,有时斑状结构。

常呈块状构造。

闪长岩分布有限,在整个火成岩分布面积中闪长岩不及2%

多数呈岩株、岩墙、岩床、岩盖等小型侵入体产生。

既可呈独立岩体,也可与其他深成岩,特别是花岗岩类岩石伴生。

闪长岩有的直接来自中性岩浆的结晶作用;

有的是通过花岗岩浆同化富钙、铁、镁质岩石而成;

也有的是基性岩浆在深部结晶分离的结果。

闪长岩常见的次生变化有钠长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等。

中国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铁、铜矿床有成因联系的岩石主要是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闪长玢岩。

(见彩图[闪长岩8×

1])

斑岩porphyry以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