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2839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06中国古代文明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门下省有审议权,故B项错误;

尚书省有执行权,故C项错误;

枢密院不是三省六部的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6·

东城期末)柏杨先生用以下图示说明唐宋两代的社会结构。

导致统治集团发生如下变化的原因是(  )

A.三长制建立  B.均田制完善  C.科举制发展   D.王安石变法

【解析】北魏建立三长制,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

唐朝均田制瓦解,且材料中未涉及,故B项错误;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与材料中士大夫从唐朝的“门第世家”到宋朝的“官员”相符,故C项正确;

王安石变法主要分为改革派和保守派,与材料中“导致统治集团发生如下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6·

西城期末)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

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长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行省制

【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长驻于若干要地”得出主要是强调姬姓和姜姓,根据所学可知为西周时期时期的分封制,故A项正确;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郡县制是秦朝在全国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姬姓和姜姓的说法不符,故C项错误;

行省制是元朝在地方设置的行政制度,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6·

海淀上学期期中)下图为出图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这说明(  )

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知识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实行商鞅的法令,故A项错误;

B项与

“下图为出图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不符,故B项错误;

统一量器是在秦朝兼并六国之后,故C项错误;

从商鞅变法时的量器成为秦朝统一后的度量标准,可知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故D项正确。

6.(2016·

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下图是采桑坞壁图,作于十六国时期,发现于甘肃酒泉。

四面有高墙,前后有门,门上有楼,以便眺望。

坞壁外养鸡植桑。

当时北方一度坞壁林立。

出现这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西晋亡后长期战乱的影响    B.察举制导致世家大族形成

C.农耕经济传播到河西走廊    D.匈奴人大量南迁从事农耕

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坞壁指的是在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为抵御胡族统治者遣民和战乱,北方汉人纠合宗族兄党,据险自守,经济自足的军事屏障,故A项正确;

世家大族形成和坞堡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农耕经济在此之前就已经传播到河西走廊,而且农耕经济经营方式没有必要采用坞壁这种防御工程,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游牧民族的侵扰,故C项错误;

匈奴人南下多是破坏农耕经济,即使南下落难被迫从事农耕,也没有必要建立坞壁,故D项错误。

7.(2016·

丰台期末)史书记载: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上述记载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试题解析】明代引进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等,养活大量人口,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没有引进高产作物马铃薯、玉米等,选择D项符合题意。

8.(2016·

东城期末)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诗云:

“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

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丝绸衣裳)荣。

”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我国传统文人画的代表,蕴含了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

B.这种绘画风格注重意境的表达,是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C.绘画反映出我国棉纺织业发达,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试题解析】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纺车图》与材料中“文人画”不符,故A项错误;

《纺车图》写实,与材料中“注重意境的表达,是士大夫独特的审美”不符,故B项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与材料中“宋朝”不符,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与材料中“田家苦作余……母子勤纺织”相符,故D项正确。

9.(2016·

通州摸底)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先秦儒学就已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故A项错误;

汉代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不是题干所述的宋代理学,故B项错误;

宋代儒学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用哲学化的理论体系改造了一直以来语录式的儒家说教,故C项正确;

董仲舒已经开始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10.(2016·

东城期末)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

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②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

③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

三处空格上分别是(  )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    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

  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    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与材料中“是保守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相符,故①是儒家;

老子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认为放弃一切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与材料中“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相符,故②是道家;

韩非子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与材料“统御术……最好的时代是现在”相符,故③是法家,选择A项符合题意。

11.(2016·

海淀上学期期中)“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

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知识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编号】101704

【试题解析】从“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可知,体现的是法家的严刑峻法的主张,A项是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

B项是道家的著作,故B项错误;

C项是儒家著作,故C项错误;

D项是法家韩非子的著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2.(2016·

西城期末)光和铜斛(东汉量器)上刻有铭文,其中有:

“特更为诸州作铜斗斛、称尺,依黄钟律历、九章算术,以均长短、轻重、大小……令海内都同”。

此器物和铭文可以佐证东汉(  )

①意在加强中央集权②开始统一度量衡

③维护思想上的统一④应用数学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中铭文的内容“为诸州作铜斗斛、称尺,依黄钟律历、九章算术,以均长短、轻重、大小……令海内都同”得出通过对诸州的度量衡的统一规定,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故①正确;

战国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故②错误;

维护思想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③错误;

材料中涉及九章算术,以均长短、轻重、大小说明东汉时期我国的数学侧重于应用方面,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2016·

海淀期末)(24分)社会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雅典,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

公民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政策的最终推出和执行也往往以体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意志为准。

西周和春秋时期,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国中上层贵族及国人仍以血缘姻亲关系相联结。

他们是统治宗族的成员,皆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君主废立、贵族派系斗争等方面都拥有广泛的权利;

有财富拥有权;

有从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

与国人相比,野人(居住在乡村的人)不能参与政治、当兵作战,原因即在于他们是被征服的部族或沦落的罪犯。

——摘编自胡新生《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等

(1)西周、春秋时期的国人和雅典的公民都曾经参与国家管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他们的异同。

(6分)

材料二清前期基层社会的管理通过保甲来实施,保甲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

在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中,晚清政府设计了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方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

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

城镇设“议事会”和“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和乡董、乡佐,负责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

——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与清前期相比,晚清政府如何设计基层社会管理的改革?

你如何评价这种设计?

(6分)

材料三

——摘编自孙宅巍、韩海浪《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总结归纳准确、完整)

【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根据材料一“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往往都要经过公民和公民大会的讨论,……国人是指居于国(城)中的拥有国家权力的人,……拥有广泛的权利;

……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成败”等信息,可以从决定国家事务、广泛的参政权、身份属性等角度归纳;

第二小问不同,可以从具有参政议政权的依据出发,前者是依照公民资格进行判断,后者是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参政特点角度对比,前者是直接民主,后者虽可参政,但处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下,不可能拥有民主权利。

/

(2)第一小问设计,根据材料二“清前期……通过保甲来实施,……主要职能是维持地方治安和督催乡民缴纳钱粮等”、“

督办本城镇、乡的教育、卫生、道路修建、农工商务和社会慈善公益事务”等关键信息,可以从改革前的组织保甲及其职能、改革后的组织乡镇及其职能的角度对比;

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给予肯定。

(3)首先分析题目,时间上题目要求“建国以来”,而题干表格给的是1945开始,这就需要结合所学把表格中时间进行历史分期,抓住时间后,要注意题目要求围绕“变化”来解读“蕴含的信息”,实际上就是要考生找出表格中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作为坐标,结合所学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分析。

具体答题时,第一要围绕表格提供的时间段进行历史分期,第二围绕每一个时间段提炼出该时期的“变化”是什么,第三结合所学就每一个时期表格提供的“变化”作简要分析,最后,在分阶段解读之后,注意题目中还有一个要求“总结归纳”,通常就是在上述史实的演变基础上说出考生对此的认识或是能看出什么历史规律。

【答案】

(1)同:

国人和公民都属于统治阶层,都能够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对国家兴衰有决定性作用。

(3分)

异:

雅典公民分享政治权力的依据是城邦男性成年公民,依据城邦制度参与政治活动;

(1分)具有直接民主的特点。

(1分)国人以血缘宗族成员的身份参与政治,不具备民主权利。

(1分)(如回答:

西周春秋是贵族政治,可加1分,总分不超过6分。

(2)设计:

改革前基层社会以保甲管理基层社会,注重维持治安和征收赋税。

(2分)改革后基层社会区分出乡和镇,设立自治性管理机构,注重为乡民服务(公益事业)。

评价:

(正面评价即可得分。

1分)

(3)第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

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

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

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

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

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答案要点示例)

阶段知识要点认识赋分

过渡时期人民代表主任制、互助合作组建立社会主义农村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

3分

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人民公社制度政社不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撤社设乡、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和基层民主选举健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分

总评:

示例: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分

14.(2016·

东城期末)(28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材料一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

(8分)

材料二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

”“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

”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

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

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

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

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

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

”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20分)(要求: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

(1)原因,据材料一中“秦岭”等山、“渭水”等河、众多“关隘”得出便于军事防御,据材料一“渭水”、“洛水”得出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据材料一中“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汉唐即是”得出是传统的都城,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解读,充分提取信息,据材料二中“扬州大利首推盐”结合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据材料二中“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得出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据材料二中“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得出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据材料二中“”得出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据材料二“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得出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

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原因:

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

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

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

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

(8分)

(2)示例:

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2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