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2642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数学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教学问题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如有位教师在教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便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

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相联系,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

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

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

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

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

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

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

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二)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要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于爬坡状态。

好的情境创设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

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创设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即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隹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数学经验有效地整合,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建构,而且也经历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的情感价值观体验。

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发现:

学生学习:

置疑提问、自主学习贯穿全过程

 

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注重数学应用

(引导观察分析) 

(猜测、探究) 

(正面或反面求解) 

(学做、学用)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反思、矫正贯穿全过程

的这种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成或遇到的新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主要包括:

1、讨论问题,提出方案;

2、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两个方面。

而“讨论问题,提出方案”没有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时空;

“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是建立单一的数学模型,没有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优化的数学思想;

“注重数学应用”(模拟练习,运用问题)没有考虑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归纳总结,完善认识”,强调的是单一的数学模型认识。

在“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实验课题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问题——探索——交流”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环境,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是数学教学被激活和拓展的源泉活水,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给学生“探索”和“交流”提供了可能。

探索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内心都有揭开数学问题的强烈欲望,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数学精神追求。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索”给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理想”提供了时空。

交流是人的心理渴望。

自主解决了数学问题的学生,必然想把自己的办法展示给别人,这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能力被别人欣赏,才华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总有一种展示个人价值心理需要。

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经过冥思苦想,渴望知道别人是解决的。

“交流”给学生搭建了经验分享的平台。

“问题——探索——交流”概念界定:

“问题”一是指教师创设数学情境,呈现数学现象,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

二是指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或遇到的新问题。

“探索”指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交流”指学生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之后,数学问题结果的交流,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数学思维过程的交流。

需要指出,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本身也是探索的结果;

探索过程中又会发现或产生新的问题,并伴随有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中伴随有探索活动,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严格地说,“问题—探索—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程序模式,因此,课题名称表述为“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更为确切。

4、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创设了“幼儿园里的分配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

首先创设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整个一堂课的每个环节都融入“幼儿园里的分配问题”这样一个大情境中。

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这个大情境中,在一步一步地帮助幼儿园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应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生活又是同学们曾经经历过、非常熟悉的生活,这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其次注重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里分橘子”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的解决问题方法后,又将学到的新方法应用到解决“幼儿园里的分配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中去,在这个的过程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个情境尊重学生,循序渐进。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关注学生不同的表现。

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最真实最自然的感受和想法,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

实践应用时,设计的思考内容处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域,层层深入,在得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

(三)怎样创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在选择是否创设问题情境,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创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境图;

在教学中,教材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线索。

而教材中的主题图只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其使用与否也应该看图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因此,丢开主题图进行教学,且学生能够学好相关知识,这种教学至少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不盲从。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领会“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将静态情景图转化为操作性的动态情境;

现有新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情境图,目的是为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是教材中所提供的情境无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因此需要我们将静态情景图“动起来”,清楚地演绎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的欲望。

例如: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三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呈现主题图:

一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

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

限重1吨。

(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出示课件)。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吨”是什么?

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等问题,这样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为后面的学习铺了一条好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儿童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被点燃的火把。

”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问题大多是封闭的,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难免感到乏味。

童话故事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

课上,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灵活变化的情境,营造了丰富、生动、真实的学习氛围,赋予了数学学习活动鲜活的现实意义。

而且动画的情境能该呢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己理清解题思路。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而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把自主学习、交流、探索新知的机会和权利交给孩子,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过思考、交流,学会在具体情况下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一切缘于场景图动起来了。

因此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与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真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2)合理把握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

为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脱离数学,所以在教学中最好不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而是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一旦学生出现“漫无边际”的苗头时,要立刻把他们引回到数学的世界里来,让学生在数学的内容范围里讨论。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确定位置”一课中,我们就放弃了教材主题图,创设了一个标有座位号码的场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位号码去确定位置,从而在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

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设计的问题情境具有趣味性;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播放动画:

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引起了认识周长的强烈兴趣。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是刺激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有了兴趣,枯燥的知识会变生动,学生的求索也会乐此不疲。

(2)设计的问题情境具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的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如在“小数的加减计算”时,课前让学生在村里的小商店里了解各种学习用品的价钱。

在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进行汇报,再根据收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为后面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

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

因此,我们可以将合适的生活事例适时地引进课堂,为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设计的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问题情境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

也不可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

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

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

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

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4)设计的问题情境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创设了“小朋友包装礼品盒”的情境。

问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思维停留在直观性水平的学生可能只知道求出6个面的面积之和。

而对于一些想像力丰富,发散性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就能有:

(上面+前面+左面)×

2或上面×

2+前面×

2+左面×

2的方法。

可见,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有机的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创新火花的迸发。

(5)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具教育性;

教育学指出:

每一门学科都要有育人的任务。

数学也不例外。

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应有机地将育人因素置于其中,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到做人的道理。

就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创设粉刷教室面积有多大的情境。

学生在计算面积、核算粉刷成本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进行讲卫生、爱护集体财产的思想教育。

当然,结合问题情境进行思想教育,定要自然,切不可牵强附会。

(6)设计的问题情境具有时代性;

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服务。

例如,我们可以将环保、人口等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让学生从中了解社会;

也可以将一些科技研究的成果作为编写应用题的材料,使学生从中走近科学;

还可以把一些证券、税收、利润等问题引入课堂,向学生渗透经济意识……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四)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脱离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如果情境与现实生活脱离,就难以达到它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垂线认识》导入时,教师通过谈话告诉学生:

在北门大桥的桥头有两条路,一条是南北方向从玉屏到朱家场,一条是东西方向从玉屏到羊平,两条路看作两条直线;

相交就是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请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

学生的答案有两种:

一种是“+”形;

一种是横线上一竖刚好相交。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

细细分析,问题出在情境的创设上,现实生活与“直线”存在较大差距,学生认为从玉屏到朱家场的道路是不可能延伸到羊平的,学生的生活事实与数学问题不够贴近,生活事实支撑不起两直线相交这一数学问题。

因此,创设情境必须源自学生熟悉的生活。

2.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远离知识内容。

有些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大大干扰了课堂的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时间内尽快地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过渡,才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事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教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

3.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思维本质。

数学问题的核心是提出思维含量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实质就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促使学生深刻思辩,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生命活力。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情境没有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或者没有什么思维价值,那么它是否浑浊了数学课的本质呢?

4.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分离童趣童味。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那么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

现代信息瞬息万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兴趣所在。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童话情境等。

呈现的形式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情境的现实性、基础性、思考性、趣味性这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三、课题实验的措施:

(一)聘请专家指导

我们学校诚请教育局简华老师每学期定期来我校指导工作。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向他请教。

这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避免走弯路。

(二)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科研意识

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本课题是紧密结合课改而提出的。

平时,我们以学习教育理论为重点,采用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办法。

力求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教师的实践,把学习理论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理论素养。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以及网上研修《情境专题》。

通过学习我们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题高,还有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得到解决。

比如:

根据旧知识创设的情境算不算是数学情境等。

(三)加强课题管理,重视过程研究

1、为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奖励条例》中,有专门关于教科研方面的奖励措施,制定了教科研制度。

每学期初,课题组老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制定本阶段个人研究计划,从理论学习、课题研讨课、参加研究活动、撰写案例、论文等方面制定目标,期末进行考核,达标者以加量化分激励教师的科研热情。

教科研工作计划和课题阶段方案都纳入学校行政计划。

2、课题组制定计划后,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汇报活动,及时调整、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共同探讨老师们在备课、探究中遇到的困难,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使大家边学习,边探究,边提高。

3、注重资料的收集。

课题组的老师每学期都要写好典型案例或反思上交课题组,收集、研讨常态课上的情境使用情况。

研究活动开展以来,每学期推出课题研讨课,研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

4、加强宣传力度,推广科研成果。

鼓励发动教师及时撰写信息及科研论文,同时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对外推广教科研成果,推动科研工作。

(四)学校开展专题性教研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的课例研讨课,教师无一不采用了情境教学。

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我们看了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一节课上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积极的学习情感,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等等。

五、实验的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