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三笔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笔字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管是三笔字,还是书法艺术,他们都是一文字为载体的。
一.汉字
1.起源:
P2
汉字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最著名的有三种:
(1)仓颉造字说。
(2)伏羲画卦说。
(3)神农结绳说。
仓颉、伏羲、神农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现在我们对这三种造字的传说做一个简单了解。
仓颉造字说:
仓颉,他是古代黄帝是得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传说仓颉“双瞳四目”,“仓颉作书,天雨栗,鬼夜哭”。
伏羲画卦说:
相传八卦为伏羲所做,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为最简单的符号。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与汉字起源相类,二者亦有密切联系。
结绳记事说:
顾名思义,是用结绳的方式来达到记事的目的。
“大事大结,小事小结。
” “总结,了结”
无论是仓颉造字还是结绳记事,都是人们将中国文字的创造神话了之后的传说,鲁迅在《门外文谈》说:
“当时社会上的仓颉不止一个。
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所以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积累的一个现象,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2. 构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同时文字的诞生与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汉字基于稳定后,后人在总结汉字构造方面提出了“六书”之说。
东汉的许慎把六书的名字固定下来,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之法)、转注、假借(用字之法)”。
东汉的许慎编写了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1)象形法。
我国的文字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为“象形文字”。
它是指用描摹事物的外形来表达字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书画同源”则是这一现象的最好典例。
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文字,它只是文字发展的一个过程。
我国的文字有字形、字义、字音三要素,比如“书法”中的“书”的繁体字“書”,上面是“聿”,下面是“曰”,聿是笔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
聿的篆书字形如人右手那工具书写。
“书”即人拿笔来说话,从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在利用象形法造字时的博大精深。
许慎对其解释为“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
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我们再来举一些实例:
取源于天地:
取源于人:
取源于物:
(2)指事法。
正是因为象形法的局限,指事法就被用来解决抽象的事物的造字问题。
即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
许慎对其的解释是: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举例:
(3)会意法。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字义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达这些构字成分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和指事的一种拓展。
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
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很强。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法。
古人将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并列在一起,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义符作为“形旁”,然后再根据各个事物称呼的不同,标以不同的“声符”,从而组合成字。
优越性:
因形见意,据形知音,把文字的表音和表义的两种功能有机的融为一体,记录语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世界上多种象形文字一部分消失,一部分走向表音。
唯独汉字既作为象形文字又能表音被保留下来,主要归功于形声造字之法。
“六书”是后人对汉字创造的经验总结,因此不可以看做是创作文字的源,只可看做是创造汉字、字形的法。
3.汉字的演变(p6)
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也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一门造型艺术,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发展,故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与进步,这种变革与发展反映到汉字的构成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书体,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
在漫长的6000多年中,汉字经历了由简 繁 简的复杂的演变过程。
殷商 商周 秦 秦汉 汉 魏晋 魏晋
甲骨文 金 篆 隶 草 楷 行
(1)甲骨文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骨上的文字都记载了什么内容呢?
文字在古代人的心里是一种具有强大能量的符号,能够藉此与天地沟通,甚至驭使鬼神。
因此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文字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些人就成为了天地神灵的代言人,而文字也主要用来记录他们与天地沟通的结果。
在商代,这些掌握了文字这种强大力量的人被称为“贞人”,在甲骨上往往记载有他们的名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明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于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文字内容为“卜辞”,它揭开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序幕。
利用龟甲兽骨占卜的方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龙山文化中就已出现,这种方法在商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后来一直延续到汉代才逐渐消亡。
古籍记载,“殷人好鬼”,商代的人们比较迷信鬼神,事事都要占卜,问问神灵祖先的意见。
当时战争、狩猎、出行、盖房、婚嫁之前都要占卜吉凶,对农业、天气、生育等比较重要的事,更是慎重,甚至要占卜好几次才行
占卜的方式是用火烧炙甲骨背面的凿、钻处,龟甲和兽骨在被灼烧时会发出“扑”的声音,这就是占卜的“卜”读音的由来。
加工过后的甲骨厚薄不匀,灼烧时就会在正面裂出很多纹路,其中钻孔处的裂纹叫做“兆枝”,凿槽处的裂纹叫做“兆干”,这就是用以判断吉凶的“卜兆”。
占卜时“卜兆”有多有少,少的时候只有一二兆,多的时候上百兆,要想从这些密密麻麻的裂纹中看出吉凶来,还真得有点“专业知识”不可.在电视剧《京华烟云》里就有一幕讲述甲骨的故事。
占卜结束后,还要将整个占卜的过程记述下来,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名字、卜问了多少次、都问了哪些事儿、占卜的结果如何、是不是灵验等等都要一一记录,甚至每一条裂纹代表着什么预兆,都要仔细刻在裂纹的旁边,并作为档案由王室委派的专人保管。
为了便于长时间保存和方便阅读,往往会在刻好的笔画上涂上朱红的颜色,直到今天,还能从出土的龟甲和兽骨上看到当年涂朱的痕迹。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要素:
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特点:
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笔道遒劲而充满力道。
(2)金文。
商周是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种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也叫"钟鼎文"。
它是制作工艺的产物,先刻后铸的文字。
鼎在当时是作为做饭的工具或是盛酒的器皿,钟是一种乐器,古人常用“钟鸣鼎食之家”来形容当时的大户人家,“三足鼎立”中的鼎与此处的鼎是同意。
所谓的“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上面记载的内容多为颂扬祖先和王侯门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
金文的特点:
笔道肥厚,弯笔多,团块多,笔画有流动性。
(3)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汉字的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取代。
小篆结构均匀对称,粗细一致,书写起来较慢,不实用,所以到汉代出现了汉隶,这是中国书法的全盛时期。
经隶变之后,其形象意味也大大减少,结构日趋简化,艺术力越来越强,告别了“书画同源”的时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
篆书名帖《峄山碑》
小篆举例:
在电视剧《神话》里面就是使用的小篆
(4)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比较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扁宽,横画长而竖画短,呈长方形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名帖有《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
(5)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
“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
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
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
今草:
不拘章法,笔势流畅。
狂草:
出现于唐代,以张旭《肚痛帖》为代表,怀素《自叙帖》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际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
(6)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成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方正,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外一种手写本----钢笔字。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着汉隶遗型,笔法古拙劲正,风格质朴方严,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因此后人有“北碑南帖”之说。
因为地域差异,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个臻奇妙,不分上下。
三国时期的钟繇因对楷书有提倡、推广或加工整理的功劳,后人奉他为“正书之祖”。
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第一次高峰。
楷书大致有:
魏晋小楷,魏碑,唐楷。
唐代的楷书一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唐朝各帝王也非常钟爱书法,如李世明,武则天等在当时也是有卓越成就的书家,并有名帖流传世间,因此缘故,书家辈出,书体成熟,书法兴盛局面可谓空前。
在楷书方面,有初唐四杰为:
虞世南、欧阳询(九成宫碑)、褚遂良(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倪宽赞)、薛稷,中唐的颜真卿(勤礼碑)(多宝塔碑),晚唐的柳公权(玄秘塔)(神策军碑),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典范。
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元)
(7)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乃后汉刘德升所造。
在汉末行书也没有广泛的使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兴盛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才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创造的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是介于真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的近于草书的叫做行草;
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
凝之,工草隶;
徽之,善正草书;
操之,善正行书;
焕之,善行草书;
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
“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
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有“书圣”美誉。
有关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
天下三大行书:
一王羲之东晋《兰亭序》
二颜真卿唐《祭侄文稿》
三苏轼宋《黄州寒食诗帖》
三.文房四宝
《笔》
1.笔的历史
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毛笔。
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只完整的毛笔,笔杆为实心,笔毛夹在其中,用细丝绒缠住,外涂一层漆,它的笔毛是由上好的兔箭毛做成的,是属于春秋战国时代的。
2笔的分类
(1)毛笔按其材质分可分为三种:
A硬毫笔属刚性
紫毫(野兔毛)、狼毫(黄鼠狼尾巴)、鼠毫(鼠须)这一类的毛笔的特点在于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画锋芒易显露。
B软毫笔属柔性
羊毫这一类毛笔的特点是在于毫端柔软,笔毫利于铺展。
C兼毫笔属中性
顾名思义,这类毛笔即将软毫与硬毫结合,其书写起来刚柔相济。
(2)按其大小分可分为:
小楷,中楷,大楷,斗笔(特大号笔){大笔大字小笔小字}
(3)按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
长锋、中锋、短锋
补充:
在书写时刻选择何种材质的毛笔,在于你所选择的字帖、字体:
A写劲健挺拔的字用硬毫笔:
欧体、柳体
B写宽厚肥实的字用软毫笔:
颜
C写委婉秀丽的字用兼毫笔
因为在我们三笔字课上教授的字体在颜、欧两体中,老师建议大家买一种兼毫中号笔就可以。
比如我们学校出了“彩云追月”中号就可以,它适用于这两种书体。
3.了解了毛笔的分类,到底该如何选笔呢?
P18
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可见其的重要性。
古代女子讲究“三从四德”,我们选毛笔也有四德,主要是指:
尖(笔锋要尖)、圆(笔肚圆润饱满)、齐(笔毛铺开非常整齐)、健(笔锋聚拢程度好,弹性好,可以任意提按)。
4.毛笔的使用及保养。
新毛笔在使用之前要用冷水和温水全部浸开,开水容易把笔毛烫曲,笔毛上的胶质就会自动溶化,自然发开。
蘸墨之前先用废纸将笔上的水吸干,以使笔毫吸墨均匀,半水半墨影响写字。
毛笔每次使用后,将毛笔上的余墨用清水洗干净,并且晾干,把笔毛荡平理顺,严禁甩笔。
《墨》
常见的墨有:
A松烟墨:
用松枝烧制而成,无光泽,加入轻胶和香料制成,入水易化。
B油烟墨:
桐油或菜油,麻油等烧制而成,加入轻胶和香料,有光泽而不甚浓墨。
C油松墨:
是松烟墨和油烟墨的合成。
墨质的鉴别:
在纸上试写后,墨色黝黑而发紫光,香味浓郁着为佳。
古人用墨为墨锭,须添水在砚台中研磨方可成为墨汁(李白曾要求唐明皇力士脱靴,贵妃研磨)。
今人有方便瓶装墨汁,更为省事,主要有“中华”“书画”“一得阁”“曹素功”。
用墨要浓淡适中,方便墨在使用时如果比较浓,需要适当添清水,切忌不要添茶水。
茶水败色。
《纸》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秦汉时期用竹片或木片书写,叫“汉简”(古代“学富五车”也不过如此),西汉出现麻纸,蔡伦是造纸的一位重要推进者,因此也有一种纸叫做“蔡伦纸”。
从毛笔的角度来讲,历史享有盛誉的便是产于安徽宣城的宣纸。
按宣纸渗水效果分为:
生宣(稻草、檀皮合成,不加明矾,吸水性强,渗墨效果好)、熟宣(不加明矾,吸水性不如生宣)、半熟宣(介于二者之间)
在书法练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选用不带格毛边纸。
《砚》
砚是用石头或者陶土经过雕刻或烧制而成的,主要用来研磨、盛墨和舔笔。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明砚”是指:
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山西降州的澄泥砚。
玉砚:
盛墨不冰。
上课时须准备好的工具:
毛笔、墨汁(一得阁)、毛边纸、墨碟、毛毡、字帖(九成宫,多宝塔,颜勤礼三选一)、清水一瓶,硬笔字帖(田英章、庞中华、司马炎)、钢笔、硬笔书法本
四.学习方法
1.执笔方法:
指实、掌虚、手竖、腕平
2.腕法:
a枕腕将腕贴着桌面写字,用左手或其他物件垫在右手手腕写字
缺点:
难以使腕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手指没有旋转余地,适合写小字,初学。
B悬腕将腕部提起,而肘部仍紧靠桌面,肘稍定而腕灵活,与纸面成平行笔锋回旋进退自如,适合写中楷。
限制了运笔的幅度和力度,易抹去墨迹未干的字。
C悬肘整个手的腕部肘部离开桌面而悬空来写字,全身的力气都运于手臂和肩上,这种方法运转的幅度大,能使臂、肘、腕、指的力量达到毫端,充分挥全身之力。
3.身法:
坐姿: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站势:
头俯、身躬、臂悬、足安
4.笔法:
起笔、收笔(逆锋起笔,要求形状完美;
藏锋收笔,含蓄有力,藏锋护尾)
提笔、顿笔(笔提起,笔毫仍有部分留在纸上;
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
藏锋、露锋(笔锋内藏,起笔逆锋,收笔回锋,锋芒藏而不露,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笔画浑厚,给人以精神内敛的感觉笔锋外露)
中锋、偏锋(浑厚饱满,圆润,美观立体行笔笔锋偏向一侧,行草,字体妍美,生动)
方笔、圆笔(凸显笔画骨气,凝整沉着,苍劲挺拔凸显曲度,圆润且飘逸)
转笔、折笔(转笔,圆笔画折笔,方笔画)
坚持中锋,画中有线,循序渐近,宁慢勿快,切勿多描。
五.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P41(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博学多才,文武双全,刚正威武,字如其人,品格高尚。
他生活在中唐,正值“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之时,因平乱有功,授御史大夫。
又升任尚书右丞,封鲁郡开国功,世称“颜鲁公”、“颜平原”。
他为初唐学者颜师古的后代,家学渊博,又向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张旭学习笔法,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为唐代书风树立了一面旗帜。
其书法雄强茂密,浑厚强劲,既有时代风貌,又有个性特点,又能把篆隶笔法运用于楷行草中,楷书有意识地把横画写得细瘦,点、竖、撇、捺写得肥壮,对称之竖有向内环抱之势,且用蚕头,世称“颜体”,后人称其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为“楷书四大家”。
以颜为代表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的第二座高峰,颜体大气磅礴,有庙堂之气。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七十一岁是为其曾祖所作的纪念性的碑文,是“颜体”楷书成熟的最精彩的作品之一,碑文内容追述颜世家庭祖辈功德,叙述后世子孙在唐王朝之业绩。
他的作品有:
《孔子庙堂碑》《自书告身帖》《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文稿》
欧阳询P27(557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641唐贞观15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隋朝时任太常博士,到了唐朝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世称“欧阳率更”、“欧阳渤海”。
他擅长书法,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无所不精,但传世作品只有隶书、楷书和行书。
他继承二王传统,形成了刚劲严整,于平正中见险绝的自家风貌,世称“欧体”。
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碑》更是楷法精绝,成了楷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欧阳询书体结构严谨,笔势开张,笔法穿插挪让极有法度。
柳公权,(778-865),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的字均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道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柳公权享年86岁,一生臣事了7为皇帝。
穆宗曾经问他用笔之法,答曰: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
主要传世作品有: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吴兴人士,故又称“赵吴兴”。
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生不逢时,虽为贵胄,在坎坷忧患中度过。
他博学多才,能诗擅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构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他的妻子管道升是继卫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书法家。
其传世作品有《三门记》《胆巴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