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及区别Word下载.docx
《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及区别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现手法衬托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及区别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
反衬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广泛。
鲁迅的《祝福》在结尾处描绘了鲁镇年底时的声声爆竹,一派欢乐的祝福景象,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一)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1、正衬:
就是用与主要事物有类似点的事物从正面陪衬主体。
例如:
1/9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举例: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2)“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
这是“正衬”。
(3)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现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这里是用美好的景物,来正面衬托英俊的少年闰土。
2、反衬:
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1):
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
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2/9
(3)《羚羊木雕》中用奶奶的明白事理反衬爸爸妈妈的不近人情。
(4)王维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虫鸟的叫声反衬出山林的幽静。
其作用是:
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
(二)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在运用中常表现为以景衬景、以景衬人、以景衬情、以人衬人、以动衬静等多种情形,如上文所举《故乡》的例句是以景衬人,王维诗句是以动衬静。
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在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人托人。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
(《翠鸟》)
4、衬明托暗。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那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
可以看见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身上发出的许多微弱的光点。
(《海底世界》)
5、衬景托情。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侨对这3/9
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
在老华侨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
实而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
(《苦柚》)
6、衬声托静。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
(《第一场雪》)
7、衬喜托悲。
扁鼻子军官把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
忽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
鬼子走啦?
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
雨来没有死!
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不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
(《小英雄雨来》)
(三)反衬和对比中的双方都是相反、相对立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反衬的双方一主一次,通过衬体的陪衬,来使主体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双方是并列关系,通过对比,使双方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而《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是反衬,“黑”是“春夜”的主要特征,而江船上的一点灯火更反衬出夜之黑。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
如侧重于场面气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
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
衬托与对比不同。
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
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
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烘托”
衬托是以较为
4/9
我们在解答有关衬托的题目时,也应该具体地答出“用甲的什么特征从正面(反面)衬托出乙的什么特征”,而不能简单地答“用甲衬托乙”。
二、铺垫
(一)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种常见的铺垫形式: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二)分析事例
5/9
《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
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拈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
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
同时也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感情。
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
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
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三、伏笔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征发啊,打仗啊等等。
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弗郎士没有去看,不知道。
作者暂不交代,我们读者也不知道。
任情节向前发展,待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络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韩麦尔,小弗郎士他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弗郎士恍然大悟为什么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前有伏笔,后文必须有照应,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四、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1、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势;
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2、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篇幅较大;
而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
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什么内容作铺垫”,这样,你的回答就不会被阅卷老师“打折扣”了。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伏笔:
1,伏笔与照应。
如“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重庆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此题,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与伏笔相照应的情节,再概括情节大意;
有时,设题者也会要求为后面的情节找伏笔,或者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
(1)“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2)“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3)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7/9
2,伏笔的作用。
(1)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
(2)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如“前面的伏笔和后面的照应更突出了豹子对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剧(个性),同时使文章更加精致、严密,更加具有震撼力(共性)”(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第15题答案)。
3,综合分析。
如“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潍坊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时,应先找出文中的伏笔和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再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
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2.烘托,本义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用在文章里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正如清代刘熙在《艺概》中所说: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简言之,就是侧面描写。
3.衬托:
用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另一事物。
可从正面写,也可从反面写,从正面写的叫正衬,从反面写的叫反衬。
4.烘托写的是一类事物,衬托写的是两类事物。
烘衬写得细,衬托写得略。
5.映衬和衬托,其实就是一回事。
都是为了突出某类事物,用另类事物来作陪衬。
8/9
6.渲染是从正面说的,通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较之于烘托与衬托,渲染有铺排、夸张之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