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339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5.依此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严密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

一边走着,似乎道边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笑。

①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②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③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④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

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6.校园中师生间的交流要讲究方法。

以下两个情境中师生的话语不够得体,请根据其要表达的意思作调整,使听者乐于接受。

(4分)

情境一:

高三月考后,沈鑫成绩滑坡,心里很难过,就去找班主任谈心。

班主任说:

“你这次考不好,早在我预料之中,还难过什么!

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只会更糟。

“”

情境二:

韩梅上数学课时有块内容没听懂,中午她去找郝老师,郝老师正在批作业。

韩梅说:

“老师,你今天讲课速度太快了,我没听懂,你现在给我讲一讲吧。

7.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4分)

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

我们去年出台了国务院治理大气污染的十条措施,在161个城市进行PM2.5数值的监测,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多的。

这不仅是要让人民群众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更是给政府增加责任。

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而去年实际完成是下降3.7%,这意味着要减少2.2亿吨煤炭消耗。

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

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8.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

示例:

知了

不知疲倦地叫着,一遍又一遍,从不在乎,有没有观众。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

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

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

人没有饭吃,活不成;

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

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

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

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

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

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

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

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9.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10.“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古渡

朱以撒

⑴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

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⑵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

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

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

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

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

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

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

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⑶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过去的生活悄悄流逝。

⑷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

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

涨水时节,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

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

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

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水泥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

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

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

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

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

⑸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

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

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

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

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

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

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

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

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

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⑹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

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

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本文有删改)

12.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

(不超过10字)(2分)

□□□□□□□□□□

13.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4.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句。

15.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五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

(6分)

16.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

请分点阐述(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养晦堂记

曾国藩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①而思有以上人。

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

此世人之恒情。

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

彼岂与人异性?

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

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

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②,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

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

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

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

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

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

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

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

而扬雄亦称:

“炎炎者灭,隆隆者绝。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

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

举世不见知而无闷。

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

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

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

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①翘然:

翘,音qiá

o,翘然,意气饱满的样子。

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

现犹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贫而觊富觊:

希望。

B.率常终身幽默幽默:

沉寂。

C.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加:

多。

D.余为备陈所以备:

详尽。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缇骑按剑而前

B.彼岂与人异性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乃“世人之恒情”,又言及君子的不同作为,在对比叙写中突出了对后者的肯定。

B.作者引用扬雄的话,意在说明“湛于势利,汩于毁誉”之人容易被富贵名誉所累,甚至因此而招来毁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

C.文章采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阐发了人生不应汲汲于当世之富贵、名誉,而应追求内心的恬淡、安然的哲理。

D.本文虽是为养晦堂作记,但作者实是借机发表观点并勉励友人。

文章许多关键语句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语言上有参差错落之美。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2)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

21.用“/”给下面的划线部分断句。

噫!

习之中人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音平慎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③。

【注】①郑协,宋末遗民。

②芊芊:

草茂盛状,有草盛无人赏的悲凄之意。

③杜鹃:

又称布谷鸟、子规,惯作悲啼,常引人伤感。

2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应用了哪些手法?

23.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⑴子曰:

“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论语》)

⑵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

(《滕王阁序》)

⑶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图南。

(《逍遥游》)

⑷,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⑸在天愿作比翼鸟,。

,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四、作文(60分)

25.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

“人生不能象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 

你是否认同这句话中的观念?

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自选模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

(2.6)

2、 

子游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2.7)

3、 

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谈谈对“孝”的认识?

(10分)

2014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答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2

3

4

5

9

10

17

18

19

二、主观题(共60分)

6、班主任说:

“”(2分)

“”(2分)

7、(4分)

8、

(4分)

11、(3分)

12、(2分)

13、

(3分)

14、

15、

(6分)

16、

20.

(1)

(4分)

(2)

22.,(3分)

23.

(5分)

(只选3小题,共6分)

自选模块(10分)

作文(60分)

写在背面方格纸上,要求书写清楚,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A项“蒙”读mēng;

C项“剽”读piāo;

D项“应”读yīng。

2.B(A.树立—竖立C何患无词---何患无辞D.一踏糊涂------一塌糊涂)

3.C(A.“并且”连词,常表并列关系,而语境中后者有更进一层之意,此处用”甚至”更妥;

B.按下葫芦又起瓢:

比喻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圆满解决。

正确。

C.罚不当罪:

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

D.心劳日拙:

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遭,多用作贬义,与语境感情色彩不符)

4.C(A.语序不当,应该是“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前,“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后;

B.偷换主语。

D、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

5、C

6.情境一:

你这次是考得不理想,心里难过我能理解,(1分)要认真反思退步的原因,老师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

(1分)情境二:

对不起,郝老师,打扰您工作了。

(1分)课堂上我有些内容没听懂,您现在方便给我讲解一下吗?

(1分)

7、用铁腕和铁规主动向雾霾宣战。

8、梅花

不畏严寒地开着,一朵又一朵,从不在意,有没有知己。

(一)(9分)

9.B【解析】B项原文相关信息是“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10.C【解析】选项中“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这属于无中生有。

11.儒释道三家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健康心态。

12.辛劳、平和(或“纯朴”)、快乐(“辛劳”1分,“平和”“快乐”1分)

13.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对农家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多年以后的生活的描写、议论(1分);

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或“对过去生活流逝的怅惘之情”)(1分)。

14.最后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和翠鸟的“纹丝不动”,表现了古渡的沉寂,(1分)与文章开头处渡口的“喧哗与生机”形成对比。

(1分)表达了对过去的事物、生活消逝的怅惘之情。

15.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黑白影片《鸡毛信》和“古渡”同属过去的一切,彩色影片则和“水泥桥”共属新事物。

(2)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在时代进展中,“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朴素实在”变成了“巧多于拙”等内容,丰富了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3)表达了时代进展中人的“情感却无从附着”的苦恼和怅惘。

(每点2分,共6分)

16.

(1)“水泥桥”代替“古渡”,表明“生活在日日向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像“水泥桥”这样的新事物再漂亮、精细,也不能替代旧事物所具有的情调和趣味。

(3)新事物虽漂亮、精细,但我们的情感却无从附着,旧事物则常常能带给我们内心的慰藉,带来“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每点2分)

17.C(加:

超过。

18.A(A连词,表修饰。

B介词,和:

动词,结交、亲附。

C代词,这些;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介词,用;

介词,凭借。

19.B(“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

20.

(1)(君子们)确实是看到了那重人的(道理),因而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2)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

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

21.噫!

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

唉!

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

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

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

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22、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鸣;

动静结合,反衬(以声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

(2分)

23、不同意。

(1分)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怅惘,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24.默写

1、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

2、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3、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4、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5、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参考译文】

普通人只要还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凭借来超过他人。

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

这是世人的常情。

然而普通人中有为人高尚的人,(他们)人都一生深静不显,暗暗地隐藏自己。

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

(君了们)确实是见到了那重大的,并且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