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9697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考试大纲第四版财政学答案Word格式.docx

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

诸如行政、国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从广义上说,还包括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与私人需要相比,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非加总性

(2)无差异性

(3)代价的非对称性

(4)外部性

(5)社会剩余产品性

2、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三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引导资源流向,祢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包括社会公平和经济公平。

财政既参与要素分配,也参与要素基础上的再分配。

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政策,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

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简述政府运转无效率的原因

三、论述题

1、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

整个社会可分为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和市场部门(私人部门)两大部门。

在社会的经济资源既定而且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两大部门的最优资源配置,不仅关系到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问题,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假定公共部门产出和私人部门产出的边际替代率为1,在社会成员的偏好格局和有效需求既定的条件下,两大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和产出比例可能存在某种最组合。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是代表整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明的是在某一既定的时点上,该社会可利用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限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越高,该社会的生产潜能越大。

社会无差异曲线。

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斜率表示的是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不同组合。

位置越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社会福利水平越高。

(如图)

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

2、阐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由于政府活动本身存在问题,政府活动并非一定能矫正市场失灵,有时甚至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在应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过程中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出最优的政府政策。

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投票规则包括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两种。

这两种规则都存在不足。

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2)、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

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

缺乏成本激励导致的无效率。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寻租行为越多,社会资源浪费越大。

第二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讲述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结构和效益问题,探讨我国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结构优化途径和支出效益问题。

重点和难点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解释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措施。

1.购买性支出:

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的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活动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

2.转移性支出:

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

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3.政府采购制度:

以公开招标、投票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

4.成本—效益分析法(2010年简答涉及):

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祥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成本—效益分析包含了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

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5.最低费用选择法(2010年简答涉及):

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个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选择的标准。

步骤有:

(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个备选方案;

(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

(3)、按照费用的高低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2010年简答:

试说明评估政府支出项目时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最低费用选择法”的不同之处。

6.公共定价法(2010年名词):

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两方面。

①纯公共定价是政府针对诸如通讯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钢铁等基本品行业制定价格,这些行业都是自然垄断行业;

②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是政府对诸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竞争性管制行业制定价格。

公共定价法都涉及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两个方面,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三种方式。

1.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

(一)分类

费用类别的“类”,系指国家职能的分别,所以,按费用类别所做的分类,又可称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

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1)经济建设费。

包括基本建设拨款支出;

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学技术三项费用(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简易建筑费支出,地质勘探费,增拨国有企业流动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镇青年就业经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等。

(2)社会文教费。

包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信、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经费、研究费和补助费等。

(3)国防费。

包括各种武器和军事设备支出,军事人员给养支出,有关军事的科研支出,对外军事援助支出,民兵建设事业费支出,用于实行兵役制的公安、边防、武装警察部队和消防队伍的各种经费,防空经费等。

(4)行政管理费。

包括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驻外机构的各种经费、业务费;

干部培训费等;

(5)其他支出。

(二)这种分类的意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1)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能够明白地揭示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以及侧重于哪些职能;

(2)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2.简述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

(2006年简答)

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确定采购要求;

(2)竞标并签订采购合同;

(3)管理执行合同。

政府采购制度从三个层次上有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1)从财政部门自身的角度看,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财资金的使用效率。

(2)从政府的代理人角度看。

通过招标竞价方式,优中优选,具体的采购实体将尽可能地节约资金,提高所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率。

(3)从财政部门代理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商和采购试题是最大利益者而国家是最大损失者问题。

1、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

(1)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也称财政支出构成。

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影响更大。

另外,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政府职能可以分为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相应地,财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

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40%。

-经济管理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优两方面原因:

①流动资金支出下降;

②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社会管理支出增长中的合理与不合理因素:

①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

②行政管理费的增长不尽合理;

③行政支出内部结构发生不合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个人经费增长快于公用经费增长。

(2)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首先,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这至少应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是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在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

二是财政支出各项目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在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

①十年来,财政投资规模增加了比重不断下降,这趋势必将抑止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过大,而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生产性支出的增长速度。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一方面,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的经济政策目标,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上。

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2、试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1)财政支出的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

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在改革以前呈现了扩张的趋势。

改革时期财政支出比率有所下降,一旦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下降趋势理应逆转。

2)政府活动扩张论,也称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法则是指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可以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求,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

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设施。

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

3)梯度渐进增长论,也称内外因素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与威斯曼提出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公共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

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

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

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机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即税收容忍度提高了。

同时,此时产生了所谓“替代效应”。

即在危机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

但在危机时期过去之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

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战争结束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4)经济发展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则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

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

5)官僚行为增长论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集团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地说,是只负责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

美国经济学家斯克南认为,结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利越大,甚至使财政支出规模超出了公共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

此外,由于官僚机构通常拥有提供公共品的垄断权,官僚们独家掌握着特殊信息,这使得他们能够相信他们确定的超出水平的社会收益比较高,从而实现预算规模最大化产出。

由此可见,官僚们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不断膨胀。

第三章、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主要内容是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首先阐明了财政投资的标准,分析财政投资中相对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资,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支出,讲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原因、构成以及养老保险制度。

Δ1.就业创造标准:

关于政府财政投资的衡量尺度,它要求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主张这种标准的理由是,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

2.财政投融资:

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

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3.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

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4.社会保障(与新社经重复):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1、简述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2004年简答题)

包括稀缺要素标准、储蓄率最大化标准、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以及增加就业标准。

第一,稀缺要素标准强调“稀缺要素”在经济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性和贡献。

为了使收入最大化,财政投资决策应当选择低资本—产出比率,即选择单位资本产生最大产出的那些投资项目。

第二,储蓄率最大化标准或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要求财政投资支出应当努力使边际人均再投资率(即储蓄率和储蓄水平)最大化,或者说使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减去每个工人的消费净值最大化。

第三,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认为当财政投资资金的配置可以导致国民产出最大化时,这种资金配置就是高效率的配置。

第四,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政投资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动员最大数量的劳动力的项目,也就是说,要优先选择适合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

2.简述政府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重点。

(2007年简答题)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并不只在于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而且生产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

第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

第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

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必须要有农业科研,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必须经过推广的程序,为了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还需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

为完成这一系列任务,需要筹集大批资金。

这些投资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3.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筹资模式。

(2005年)

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筹资方式有三种模式:

1、完全基金制。

是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工人在就业期限或寿命内向社会保险计划缴款,这些缴款存入政府管理的基金中,该项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并生息;

当一个工人退休后,每年领取的保险金主要来自其中的利息收入。

2、现收现付制。

是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换句话说,支付给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来自于现在工作的人缴纳的税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税,有的国家也称为社会保险税或工薪税。

3、部分基金制。

部分基金制是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部分性质的混合制度。

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一部分(剩余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基金(或称为社会保障信托基金),该基金用来支付将来的保险金。

4、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统帐结合”制度。

统帐结合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简称,即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帐户部分共同组成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从制度设计的基本结构来看,我国统帐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类似于部分基金制,即现收现付和将来支付两种方式相结合。

但是,在具体内容上,我国的统帐结合制与部分基金制又十分不同。

4.简述“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财政加大“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新)

“十五”时期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三农”投入的政策精神,连续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主要措施有:

一,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从2004年减免农业税和取消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二,实行“三补贴”政策。

2004年起,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又因部分农村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农民实行综合补贴。

三,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主要表现在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四,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杂费。

从2006年起,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五,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

六,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从2004年开始在河北、河南等省进行国家开发资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目前试点范围在继续扩大。

1.我国现阶段应当采用哪种财政投资决策标准?

为什么?

我国现阶段以就业创造标准(名词解释)作为财政投资标准。

就业存在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理由有以下4点:

(1)从理论上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失业的存在是对战略资源的不容宽恕的浪费;

而且,就业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产出。

(2)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政府必须从全局战略考虑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财政投资项目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3)即使不考虑产出增加,也有很多理由表明增加就业是必要的,原因之一是失业的社会影响。

许多社会问题可能就导源于大量失业的存在:

目无法纪、到处流浪、犯罪、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有组织的暴乱。

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就业的社会利益远远超出了增加产出的意义。

(4)财政投资的就业创造标准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一般来说,失业会使一个家庭陷入贫困。

要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根本措施还在于增加就业。

而增加就业规模首先要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贫穷者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是扩大财政投资。

特别是增加落后经济地区的财政投资,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2.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一、必要性:

为了尽快有效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

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

(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

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仍属于“靠天吃饭”。

(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合于由政府来进行。

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

二、财政投资的重点:

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