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峡库区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库区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类别
样本数796人
百分比
从事专业对口岗位
284人
35.67%
从事专业群对口岗位
456人
57.29%
从事与专业无关岗位
56人
7.04%
工资收
入情况
固定工资
计件工资
最高工资
1800元
1752元
最低工资
680元
650元
平均工资
1200元
1127.8元
首次就业
满意度
很不满意
170人
21.3%
不满意
332人
41.7%
满意
219人
27.6%
很满意
75人
9.4%
就业在
岗情况
在岗百分比
试用期内
745人
93.5%
6个月后
672人
84.4%
一年后
450人
56.5%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来说主要问题是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低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不高、工作不稳定和首次就业满意度低等方面。
1.专业对口率不高,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技能。
但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在被调查的796名毕业生中,60%以上的毕业生所在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而是以“专业职业群”为主,还有7.04%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2.工资福利待遇不到位
在收回的796份调查表中,月平均固定工资类在l200元,月平均计件工资1127.8元,中职生多数实行的是计件工资。
有l81人的就业单位还没有为其交纳社会保障金,占被调查学生的22.74%。
3.工作稳定性较差
从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的一年间,796名学生中,只有450名毕业生还在原岗位,占56.5%。
不在原岗位346名学生中,有35.9%的毕业生在初次工作的6个月以内就更换了工作单位,51名毕业生还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占6.5%。
在对l8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也有近6成的用人单位认为中职毕业生工作不够稳定。
4.首次就业满意度不高
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很满意的只占9.4%,表示满意的占27.6%。
也就是说,有63%的中职学业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不满意。
二、对策及建议
要改变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不利局面,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长期共同努力,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从以下五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
1.科学设置专业,降低同类竞争
专业设置的趋同是造成中职毕业生同类竞争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各校“一窝蜂”地开设,常常会因为毕业生的供大于求,所谓热门专业反而成为就业的滞销专业.要降低同类竞争风险,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
”要达到以上要求,一是学校应深入分析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加强专业开发的敏锐性,及时跟上产业的新需求,占据就业市场的先发优势。
二是研究各类职业学校同类专业的设置情况,在相同的专业领域开发出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专业。
以特色占领市场。
三是聚合学校的现有资源,通过专业集群的资源共享把优势专业做大做强,以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占领市场。
2.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竞争实力
提高库区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仅关注其职业技能的获得,而且更要关注其全面素质的养成;
既要满足学生的初次就业所需,与学生的“第一岗位”紧贴,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岗位迁移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
为此,学校应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设计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新四块”课程体系。
其中,对“职业素质课程”强调“全面化”,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渗透和互补,以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对“职业能力课程”要求实用化,特别强调了岗位的针对性和“双证融通”的要求,训练学生掌握“第一岗位”所需技能;
对“专业知识课程”强调综合化,通过系统、全面面浅显的专业理论教学,为学生在专业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对“职业拓展课程”担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服务。
这四类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其中要特别突出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主动出击开拓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合作途径
要将校企合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必由之路,学校应努力探索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合作方法。
工学结合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
(1)学校是“主办方”
学校要创造条件,将学生课堂学习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职业化,技能培养工作化;
营造氛围,实现单纯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要广泛联系企业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联系工作单位和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
只要“出口”(就业)畅了“入口”(招生)也就旺了,学校也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2)企业是“协办方”同时也是“受益方”
企业性质决定它将赢利作为最高目的,加之长期以来企业只是“用人单位”,在校企合作上,企业存有惰性,学校要主动出击;
如派教师到企事业培训员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企业在生产旺季人力短缺时,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学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校内,成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等等;
总之,学校至少要让企业有“潜在性”的赢利来吸引企业的参与和大力支持。
(3)学生是主要的“受益方”
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接受学校及企业的双重管理,同时学生到企业能真枪实弹在岗位上工作,能学习到最实用的一线技术,又能得到企业支付的津贴,真是几全其美的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4.要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社会地位,并形成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建立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标准是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以及改变目前用人价值取向的一项根本措施。
要实现这目标,首先是要动员全社会改变长期形成的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
其次是要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章程;
再次是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制定正确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和薪酬标准。
另外,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宣传技能型人才在培养、使用、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真正营造一个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
从长远看,解决这一问题取决社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只有当这种需求十分紧迫时,劳动力市场的价值取向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通过市场规律的调节,使技能型人才的经济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5.服务库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虽然可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教育毕竟是被动地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就业岗位的总量总是受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制约,中职学校只埋头于自身的办学并不一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增加,有职教专家曾提出以后的职业教育的使命已不再是单纯的被动适应人力市场的需要,而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转型,培养大量的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的创业者。
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三峡库区正在构建产业新势力,各库区职业学校应抓住大好时机,促进中职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如山东的如意集团已第一次投资l5.8亿元的50万锭紧密型纺织项目已在重庆万州工业园区完工,第二次又投资25亿元把50万锭项目扩大到100万锭,配套建立年产1000万件高档衬衣生产线和1000台宽幅喷气织布机生产线,万州可获得上万个纺织、服装专业的就业岗位、4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值和上亿元的税收。
又如济南重汽集团与云河集团合作,在忠县组建了中国重汽重庆云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生产专用重型汽车。
该县年产3万辆低速载货车、5000辆重型专用车项日建成后,年可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上缴税收上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个,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
2010年10月26日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在万州举行,化医集团、华能、保利等国内知名大企业都投巨资布局三峡,协议总投资金额达1236.3亿元,又可获得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
因此库区各职业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之外,增加就业机会更好的一个途径是发挥职业学校在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上的长处,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做好服务。
以教育和服务反哺经济,经济发展了,产业兴旺了,企业规模才能扩大;
企业规模扩大了,就业机会才能增加,中职生的就业质量才可能逐步提高。
可以说,发挥职业学校服务功能,推动库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是间接提升中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要让库区中职毕业生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得到较好的报酬,愉快的工作,幸福生活,我们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杨黎明.优化校企合作促进科学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2]楼根良.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3]朱文雄(台湾)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1)
[4]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2010年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专题报道,新华网
[6]吴真等.国外核心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方法及其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7]邱寄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