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
《一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数一数
第二单元:
位置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三、课时安排
1.数一数(2课时)
2.位置(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4.认识图形(2课时)
5.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6.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7.认识钟表(2课时)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9.总复习(4课时)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计算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同时在计算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维的训练。
2.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很多学生都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实际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扩大学生的信息贮备,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的生活情景,给学生机会在实际情景中感知、操作、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3.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把握好度,在具体和抽象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在低段要紧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相联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摸、折、剪、拼等)等各种手段来让学生认识几何形体,建立空间观念。
同时,要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已经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渗透。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的,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评价方式
(一)学习态度包括:
1.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
从课堂上的回答情况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
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课堂上老师对孩子发言的评价:
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再想想。
(二)作业情况构成:
1.是否上交
2.是否独立完成
3.是否及时纠错
4.是否定期小结。
(三)评定等级:
第一单元准备课《课程纲要》
一年级数学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一数”是义务教材“”中的内容,老师们都有印象,义务教材的准备课中包括:
数数、认数、分类、比多少和写字的准备等一些内容,由于课程标准中强调比一比和分类两部分内容,我们在教材中把它们作为单独的单元进行编写,那么数数、认数的内容也就独立成一个单元。
三、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2.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
每个知识点要落实到位。
四、课程评价
(一)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二)过程作业评价按时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和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第二单元位置《课程纲要》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掌握判断位置的方法。
4.在游戏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二、单元重难点
1.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掌握判断位置的方法
三、课程内容
1.上、下、前、后《1课时》
2.左、右《1课时》
3.复习《1课时》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
(二)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四)课程评价
1.过程性的评价
⑴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⑵过程作业评价按时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和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一年级数学组
10课时左右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
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过程作业评价按时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和练习册的相关作业,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第四单元《课程纲要》
4课时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2.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玩中学,学中玩,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1.认识四种平面图形。
2.体验面与体的不同。
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课程评价
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17课时
1、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比较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3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1.课程资源
(1)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
(2)学案:
根据学校特色和学情编制科学有效的导学案。
(3)网络:
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班班通。
2.实施手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教材,发现问题。
(2)合作交流: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解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四、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满分100分)
(1)课堂学习态度
①预习情况(课前准备)(10分)
②课堂学习状态(参与/回答/讨论/合作)(20分)
③课后作业(是否上交/独立完成/错题纠正)(50分)
(2)综合实践
①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15分)
②参与课外数学兴趣小组。
(5分)
第六单元《课程纲要》
1.识11至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
2.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3.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
4.过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5.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1课时
2.1—20各数的写法1课时
3.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
4.1—20各数的认识的练习课1课时
(2)网络:
(3)纠错本:
学生根据自己的错题情况自编。
(1)精讲精练,少讲多练,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2)自学习,合作交流。
解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过程性评价(满分100分)
(1)课堂学习态度
①预习情况(课前准备)(10分)
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2课时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和电子表,能说出写出2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1课时
拨钟表1课时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2)综合实践
①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15分)
第八单元《课程纲要》
7课时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加几2课时
2.8、7、6、加几2课时
3.5、4、3、2加几1课时
4.用数学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