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5288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

  

  2、按来源分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

如潮汐能。

3.按能源性质分

  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

  4.按能否造成污染分

  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5.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

  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利用技术上成熟,使用比较普遍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

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新近利用或正在着手开发的能源叫做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三)我国能源现状和能源政策

  1、现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其中,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煤炭占主导地位。

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至少350亿吨油当量,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生物能源(又名生物质能)是利用有机物质(例如植物等)作为燃料,通过气体收集、气化(化固体为气体)、燃烧和消化作用(只限湿润废物)等技术产生能源。

  2、政策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

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

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

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

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

中国当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1.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人民政协一届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行使了部分人大职能,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施政方针,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2.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加上国民党的大肆掠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不稳定和通货膨胀。

党和政府相继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950年3月,政务院发布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财政收支、贸易和物资调动、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初步好转。

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3.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政。

美国在朝鲜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

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隐蔽入朝,连续发动五次战役,迫使美韩于1953年7月,在板门店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抗美援朝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保卫了中国的安全,捍卫了世界和平。

  4.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1953年提出。

  内容: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一五计划:

时间:

1953年到1957年。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根据毛泽东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公民的权利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和外交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通过,结束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局面,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

  6.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要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整个农村。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

“一大二公”。

“大”是指公社规模大;

“公”是指实行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这种做法远远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加上共产风的盛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7.调整国民经济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连续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起,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主要是加强农业生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在城市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减少开支。

到1964年底,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1965年我国取得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为我国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创造了条件。

  8.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以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五一六通知》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十六条》为开始标志,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

  9.新中国外交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交。

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它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这是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中美签订《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1973年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0世纪七十年代前期,毛泽东提出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对外交工作及以后的对外开放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10.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

(1)火箭

  1960年2月,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3年12月,中国第一枚气象火箭发射成功。

  

(2)导弹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1年9月10日,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成功。

  (3)两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4)卫星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84年,中国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5)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王选开始负责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工作。

  (6)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

  1974年,袁隆平研究籼型水稻成功。

  (7)计算机和互联网工程

  1983年,“银河—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92年,“银河—Ⅱ”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年,运算130亿次∕秒的“银河—Ⅲ”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

  2009年6月15日,中国首台国产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每秒峰值计算速度超过200万亿次的曙光5000A——“魔方”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启用。

  (8)神舟系列飞船

  1999年9月—2003年初,“神州”号无人飞船四次升空并安全着陆。

  2003年10月15—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返回。

  2005年10月12—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把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并返回。

  2008年9月25—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送入太空并返回。

  (9)探月工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成功撞击月球。

  (10)生物技术

  1965年9月17日,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1年8月26日,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宣告完成。

  (11)南极科考

  1985年2月20日,我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成。

  1989年2月26日,又建立了第二座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

  2009年1月27日,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12)油田发现

  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射出石油。

  1961年11月,发现胜利油田,1978年,其产油量居全国第二位。

  1976年,华北油田建成投产。

  (13)数学成就

  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领先成果。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1.“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实行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针对国民经济的“冒进”造成的严重比例失调,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六七月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全国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正式展开。

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行进一步安定团结,实现了经济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经过努力,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在1981年底基本实现,到1982年,收到明显成效。

这一成效的取得,为全面改革的逐步发展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立下了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和标志。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全面开展。

第一步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任务。

1983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充分肯定,此后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获得全面稳步的发展。

  3.四个经济特区的创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兴建经济特区是推进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5月,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1988年4月,又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全省开辟为经济特区。

这样,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4.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应用“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成果。

1984年和1987年分别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1990年、1993年分别通过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董建华任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何厚铧任第一任行政长官。

5.国有企业改革

  

(1)1978年12月—1980年6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

  

(2)1980年6月—1982年底,试行经济责任制阶段,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基础上,对企业实行利润包干的经济责任制。

  (3)1983年—1987年,试行利改税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阶段。

  (4)1987年—1991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方式阶段。

  (5)1991年—1993年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目标的企业改革阶段。

  (6)1994年至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企业改革阶段。

  6.金融税收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历程:

  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

1983年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

1986年恢复交通银行,后来又成立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上海、深圳交易所等,初步形成我国的金融系统。

  财税体制改革历程:

  

(1)改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

1978年试行企业基金制度;

1981年实行利润留成制度;

1983年起实行利改税;

1987年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财权;

1988年进行“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试点;

1992年改革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2)改革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关系。

从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从1985年起施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从1988年起施行“地方包干”体制;

从1992年起试点并推广、普及“分税制”,实行了一些特殊管理体制。

  (3)改革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解经济的作用。

从1981年起建立涉外税制;

从1984年起建立和健全所得税制。

从1982年起建立若干体现特殊调解作用的税种;

改革农业税。

  (4)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拓展理财渠道。

从1992年起试行变式预算制度;

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大力发展财政信用。

  7.科技体制改革

  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指导思想是:

科学技术必须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

改革过程中我国的科技规划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日益多层次化,二是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中央计划和地方计划相结合。

常识判断重点知识:

世界史大事记知识点(历史文化)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

2、两希文化:

希腊、希伯来3、斯巴达克起义 

前73 

罗马

4、日本大化改新 

646 

日本由此进入封建社会

5、十字军东征 

1095—1291 

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战争。

6、新航路的开辟 

15-17世纪;

麦哲伦航球旅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7、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16-17世纪

8、17—18世纪 

启蒙运动彼得大帝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9、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兴起于英国 

蒸汽机

10、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下半叶

文艺复兴

  一、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二、表现:

  a.但丁:

《神曲》,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b.乔托:

欧洲绘画之父

  c.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之父,以“人学”对抗“神学”

  d.薄伽丘:

《十日谈》

  e.美术三杰:

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

  拉斐尔的《西斯廷教堂》,被称为“画圣”

  f.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学说,提出“强权政治”理论。

  三、国别

  ①英国:

莎士比亚的戏剧四大悲剧: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

  四大喜剧:

《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②法国:

拉伯雷, 

鼓励人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巨人传》

  ③德意志:

伊拉斯谟, 

以人文主义精神批判和考订基督教经典,《愚人颂》

  ④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启蒙运动

  1、性质:

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思想原则: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契约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代表:

①霍布斯:

代表作《利维坦》;

提倡社会契约建国,君权人民授予

  ②洛克:

代表作《政府论》;

提倡君主立宪,主张分权

  ③孟德斯鸠: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提倡三权分立

  ④卢梭: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提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⑤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文学彩虹

  一、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词典是:

尔雅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

永乐大典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

  第一部文选:

昭明文选      第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