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类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C不选。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不选。
2.(2011年浙江文综,27,4分)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B 此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从题干关键信息“互相抵消”“保持稳定”,可知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新事物的产生,所以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②与题意无关。
在互相抵消与保持稳定中,海水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状态基本不变,可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故③正确。
通过海水里面盐分的不断变化,可见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故④正确。
3.(2010年江苏政治,27,2分)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A 此题考查运动的特点。
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
D与题意无关。
4.(2009年江苏政治,26,2分)“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C 此题考查物质的运动属性。
运动是无条件的,排除A。
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排除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D。
通过人与自然的变化,可见物质世界的运动属性,故答案为C。
变式4-1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推动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体现了(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运动离不开物质
C.静止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D.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此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经济求稳突出对当前经济现状的把握,体现了相对静止。
“求进”体现了政策要根据变化的实际而不断变化,体现了绝对运动,故答案为D。
A反映片面,B材料无体现。
静止是暂时的,排除C。
变式4-2 子在川上曰:
”下面选项中与这句话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是( )
A.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飞矢不动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 此题考查绝对运动。
材料体现了绝对运动。
A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凸显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体现相对静止。
C体现绝对运动。
D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2012年安徽文综,10,4分)荀子曰: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
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
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
孟浩然)
D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人生观、对立统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
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A项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B项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C项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
2.(2011年重庆文综,29,4分)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A 本题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
人们掌握了地震波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发出预警,A项符合题意。
成功的地震预警源于对地震活动的正确认识,不是对因果联系的推测,不选B项。
地震预警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C项错误。
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D项不符合题意,不选。
3.(2009年江苏政治,31,2分)《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 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材料强调对自然的改造,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故D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界的变化,只强调人的活动,排除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改造,排除B。
此题强调改造世界的活动,排除C。
4.(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39
(1),12分,节选)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
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
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此问考查对规律内涵和规律客观性的理解。
经济不景气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可见这一推动立足物质决定意识,有其合理性。
但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不能把简单的经验归结为规律,所以此推断有其不合理性,是不严谨的。
答案:
(1)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
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②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
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模拟试题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2013洛阳一中质检)2013年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强调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这一决定( )
A.体现了意识的决定作用
B.尊重了世界的物质性
C.把握了人类社会的主观联系
D.是创造规律,改变现实的做法
B 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决定意识,排除A。
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排除C。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排除D。
“美丽中国建设”承认和尊重了世界的物质性。
2.(2012南京二模)漫画《报复》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类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界为前提
③人可以改变自然,也可以创造自然 ④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A 此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
人不能创造自然,排除③。
自然界早于人类社会而存在,排除④。
漫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
3.(2011福州三中月考)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 ④物质的固有属性
A.②③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D 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其基本概念也是对相应客观事物共性的概括和总结,选③,排除①;
与意识相比,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符合题意;
物质的固有属性很多,客观实在性是其一,④正确。
4.(2013温州十校联考)近些年来,世界华人青少年经常举办中国民间艺术、礼仪、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等活动。
他们深情地说,世界华人无论身处何地,身陷何境,心中的“根”始终不变。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静止意味着事物没有任何的变化
③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C 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排除②。
静止是有条件的,排除③。
“根”不变体现相对静止,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变化体现了运动。
5.(2012汕头模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哲学上看,词中的边塞风景描述了( )
A.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A 此题考查物质的运动。
材料描述了边关的风景变化,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都无体现。
6.(2011淮南一模)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
“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A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挂”字体现了流水蕴涵的“静”,体现了①③;
②④不是材料的强调点。
7.(2013郑州一模)两千多年以来,有记载的“末日”预言不下200个,但没有一个成为现实。
下列对漫画《科盲》分析正确的是( )
①否认世界是物质的 ②离开静止谈运动 ③否认运动的永恒性 ④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漫画中人物主观认为世界末日来临,可见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和规律客观性,故选D。
此题没有涉及运动,排除②③。
8.(2013扬州一模)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根本规律。
下列语句中的“规律”与该观点中的“规律”同义的是( )
A.“可是战争的较量自有其本身的规律。
”——魏巍
B.“严守天条规律,不敢秋毫有犯。
”——洪仁玕
C.“租界上并无禁止苛待华人的规律,正因为我们该自有力量。
”——鲁迅
D.“笑声渐渐地淡下去,在他的耳边响着有规律的划桨声和私语似的水声。
”——巴金
A 此题考查规律的内涵。
A属于规律,故正确。
B属于规则。
C也是规则和要求。
D强调节奏。
9.(2013温州一模)下列观点与如图漫画中的人所持哲学观点相同的是( )
A.乌鸦叫丧,喜鹊叫喜B.未有这理,先有这气
C.一切皆流,一切皆变D.大同小异,是非莫辨
A 此题考查规律客观性。
漫画中人物犯了主观主义错误,否认规律客观性。
故选A。
B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C只强调运动。
D否认矛盾。
10.(2013北京东城一模)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成为首选。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合材料,谈谈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
此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体现对环境的保护。
所以应该立足世界物质性和尊重规律分析。
其次它属于意识范畴,所以从物质和意识角度来分析。
(1)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
依据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定,依据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依据的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考向二 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点一物质决定意识
1.(2013年天津文综,6,4分)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 )
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D.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漫画中看不出主人公的“一意孤行”,也没有规律可言,A项不符合题意。
主人公不是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B项不选。
认为只有“亡羊”之后才能“补牢”是对“亡羊补牢”故事寓意的生搬硬套的错误理解,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C项符合题意。
漫画没有涉及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原则,D项不选。
2.(2013年江苏政治,26,2分)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
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A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江南style”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体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正确。
B、C、D均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3.(2011年江苏政治,25,2分)国库也叫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是放钱的库房。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识是( )
A.唯意志主义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B 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人们对国库的认识属于意识范畴,是对国库的片面反映,故答案为B。
对国库的反映立足了客观存在,排除A和C。
对国库的反映虽然是片面的,但是立足了客观对象,故排除D。
4.(2011年新课标全国文综,22,4分)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D 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不是由人脑决定的,排除①。
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排除②。
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可见③④正确。
5.(2010年北京文综,26,4分)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
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C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
此题只强调作者的感悟,没有涉及生活环境,排除A。
意识源于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排除B。
艺术作品的创作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能只依靠主观因素,排除D。
徐悲鸿将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中,可见答案为C。
6.(2010年上海政治,35
(2),7分,节选)城市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
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表1)。
与此相适应,我国选举法对各级人大中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的规定,也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表2)。
表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份
1953
1979
1995
2009
比例(%)
13.26
18.96
29.04
46.6
表2 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
人口数比例(以全国人大为例)
选举法制定或修改年份
(制定)
(修改)
2010
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
8∶1
4∶1
1∶1
注:
“8∶1”也即,如果农村每80万人口可分配到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城市则每10万人口就可分配到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名额。
其它类推。
(2)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此问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首先应该明确哲学原理,其次在材料中找出物质因素和意识因素。
我国实际是物质因素,修订法律属于意识范畴。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选举法的多次修改,符合我国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说明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是个过程。
考点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1,4分)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
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缩小了意识能动性发挥作用的条件,①不选。
“人造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选②。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人不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客观事物,不选③。
人的意识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选④。
2.(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3,4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①错误,②正确。
③错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属唯心主义观点。
④正确,意识的形成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制约。
3.(2013年江苏政治,28,2分)某视频中,一只小猫头鹰被人用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显得傻气而乖巧,网友皆呼“萌”。
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萌态”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
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科学研究证明了猫头鹰“萌”的本质,说明认识事物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本质,D正确。
A、B与题意无关,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错误。
4.(2013年山东文综,24,4分)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
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材料中画家通过画一片树叶,唤起了病人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依靠这种信念力量他奇迹般活下来,这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精神的力量不能“派生”物质力量,夸大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
联系具有客观性,实践不能割断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C项观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了意识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没有体现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
5.(2012年安徽文综,9,4分)“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
”如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C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征和意识的作用。
材料反映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创造性,体现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