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747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雨霖铃》导学案Word格式.docx

一般特征:

1.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赏析情景交融的词句,准确理解意象与意境能力有待提高。

2.所教的班级是科班,他们对诗阅读与讨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兴趣。

初始能力:

鉴赏能力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一般。

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具备较好的本解读能力。

信息素养:

1.基本具备收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多媒体声像图获得音乐美,图画美,在鉴赏中感知意境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诵读法。

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

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的“气质”。

2.情境法。

通过赏析情景交融的名句,展开联想,体会婉约派词风常见意象,体察营造的意境和词人情境。

3.讨论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资与工具设计

《雨霖铃》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

结论

占用

时间

创设情境、**导入

引题、A、B

D

引导、启发

3分钟

自制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D、I

知人论世

2分钟

下载自制朗读、整

体感知

朗读技巧、把握基调D、I

示范、讨论、

感悟

10分钟

自制品读,深层探究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情感F、、I

B

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0分钟

下载自制延伸,比较

加强领会

婉约词风H、I、

E

拓展,巩固

分钟

下载自制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其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别离为导入,创设情境,回忆所学的诗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九歌?

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乌夜啼》)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伤痛,古道长亭,芳草斜阳,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这众多的离别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柳永(约987--约103年),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

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三)美读,整体感知

1、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

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

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断句语意的连贯

2、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

《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

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

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

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2)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

(3)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

(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四)品读,深层探究

揣摩重点句,进一步抓好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要用怎样的语调读?

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明确:

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以“寒蝉”“长亭”“骤雨”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提问: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要怎样读?

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

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

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

(3)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历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代表柳词。

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

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请一同学试着起朗读一下。

“杨柳”和别情有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以寄托眷恋之情。

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五)学生听两个雨霖铃的音频朗读,作比较评析后齐读

(六)从苏词“大江东去”和柳词“杨柳岸”两词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的不同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

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

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

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

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听两首雨霖铃的演唱并作评论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古代诗歌的一些特殊内涵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2、反复诵读。

板书

长亭别离:

寒蝉凄切、傍晚长亭、初歇骤雨

(实景)

羁旅之愁:

千里烟波、沉沉暮蔼、晓风残月

(虚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