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402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0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毒;

平时要保持环境的整洁。

2.8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液体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9遇到意外事故,应立即按照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处理。

3.废弃物品的消毒处理

3.1血液标本、一次性细菌培养基,用高压蒸汽消毒炉消毒后装入锐器盒,按医疗废物处理。

3.2痰、粪便标本按医疗废物处理。

3.3针头、烂玻片、吸管等锐器,放在锐器盒内。

3.4回收的输血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3.5不用回收的一次性消耗品,如吸头、吸管、胶塞等直接装入黄色的医疗垃圾袋,不用消毒水浸泡。

3.6实验室所有垃圾,应严格按医疗废物生活垃圾、生活废物分开放置。

4.健康监护

4.1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工作前必须进行HIV抗体和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

4.2遇到职业暴露意外事故,接触者应在接触当时,接触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各采血检查一次HIV抗体。

4.3患有皮肤疾患、皮肤溃烂、破损情况要及时诊治。

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

每一个从事感染性微生物工作的实验室都应当制订针对所操作微生物和动物危害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任何涉及处理或储存危险度3级和4级微生物的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最高防护实验室),都必须有一份关于处理实验室和动物设施意外事故的书面方案。

国家和/或当地的卫生部门要参与制订应急预案。

意外事故应对方案

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应当提供以下操作规范:

1、防备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

2、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

3、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清除污染

4、人员和动物从现场的紧急撤离

5、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

6、暴露人员的医疗监护

7、暴露人员的临床处理

8、流行病学调查

9、事故后的继续操作。

在制定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危险度等级微生物的鉴定

2、高危险区域的地点,如实验室、储藏室和动物房

3、明确处于危险的个体和人群

4、明确责任人员及其责任,如生物安全官员、安全人员、地方卫生部门、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兽医学家、流行病学家以及消防和警务部门

5、列出能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员进行治疗和隔离的单位

6、暴露或感染人员的转移

7、列出免疫血清、疫苗、药品、特殊仪器和物资的来源

8、应急装备的供应,如防护服、消毒剂、化学和生物学的溢出处理盒、清除污染的器材物品。

微生物实验室应急程序

刺伤、切割伤或擦伤

受伤人员应当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

要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

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

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

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官员。

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例如1h内)严禁人员入内。

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例如24h)。

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

过了相应时间后,在生物安全官员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

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

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

应当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

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

然后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

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

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

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在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

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

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

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

发生这两种情况时都应通知生物安全官员。

随后的所有操作都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

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

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见第14章)。

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

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

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

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

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

另一种方法是,安全杯可以采用化学消毒。

火灾和自然灾害

在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

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房间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

要安排这些人员参观实验室,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这都是十分有益的。

发生自然灾害时,应就实验室建筑内和∕或附近建筑物的潜在危险向当地或国家紧急救助人员提出警告。

只有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们才能进入这些地区。

感染性物质应收集在防漏的盒子内或结实的一次性袋子中。

由生物安全人员依据当地的规定决定继续利用或是最终丢弃。

紧急救助:

联系对象

在设施内应显著张贴以下电话号码及地址:

1、研究所和实验室本身的电话及地址(打电话者或呼叫的服务人员可能不知道详细地址或位置)2、研究所所长或实验室主任

3、实验室主管

4、生物安全官员

5、消防队

6、医院/急救机构∕医务人员(如果可能,提供各个诊所、科室和∕或医务人员的名称)7、警察

8、医学官员

9、负责的技术员

10、水、气和电的维修部门

急救装备

必须配备以下紧急装备:

1、急救箱,包括常用的和特殊的解毒剂

2、合适的灭火器和灭火毯建议配备以下设备,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1)全套防护服(连体防护服、手套和头套——用于涉及危险度3级和4级微生物的事故)

2)带有能有效防护化学物质和颗粒的滤毒罐的全面罩式防毒面具(full-facerespirator)

3)房间消毒设备,如喷雾器和甲醛熏蒸器

4)担架

5)工具,如锤子、斧子、扳手、螺丝刀、梯子和绳子

6)划分危险区域界限的器材和警告标示。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应急处理预案

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及时控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造成的危害,确保在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的处理,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管理

成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

㈠领导小组:

负责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处理工作的指挥、组织和协调。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㈡技术指导小组:

指导事件的信息报告、现场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措施、医疗救治等工作的落实,配合防疫机构等有关部门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泄漏事件的调查。

二、部门分工

㈠医学检验部及各实验室:

指定专人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一旦发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立即上报医院行政总值班(值班电话:

************)、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及保卫科;

承担感染人员及密切接触者的检测工作;

负责对发生泄漏的现场及污染物的清洁消毒工作。

㈡医务处:

组织实施本院医疗救治工作,并监督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1、医务科:

组织对感染人员进行医疗救治。

2、医院感染管理科:

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指导泄漏事件的信息报告,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指导污染现场及污染物的消毒、隔离工作和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感染;

组织预防措施的培训;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预防用药。

㈢保卫科:

对发生泄漏的现场进行封锁,并向公安部门报告。

㈣后勤处:

爱卫会负责协助有关科室进行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供应科提供防护用品等。

㈦药学部:

协助提供必备的消毒药品。

三、应急处理

㈠信息报告

各实验室人员应严格按卫生部规定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一旦出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参照《附属第一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规范》(附一医[2006]24号文)中“传染病菌、毒种丢失”事件报告要求进行报告。

㈡控制措施

1、技术指导小组接到泄漏事件的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对泄漏事件进行确认,并对泄漏的病原体的性质及扩散范围进行充分评估。

2、立即封闭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并封存标本,防止微生物扩散。

3、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留取本底血清或者相关标本。

4、对造成污染的工作环境及污染物进行消毒。

5、有关科室应配合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开展调查。

四、相关定义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卫生部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五、本预案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解释。

六、本预案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实验室生物污染物处置程序

1目的

实验室生物污染物(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事关人民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科室对其规范处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特制定本程序,以健全规范实验室生物污染物处理工作。

2适用范围

实验室内所有废弃物。

3职责

各业务组的医疗垃圾的处理,由组长制定措施负责实施,院感小组负责监督。

4程序

4.1实验室医用废弃物与生活废物分不同垃圾桶,医用废弃物放置在有专用黄色垃圾袋的桶中;

生活废弃物放置在有黑色垃圾袋的桶中。

4.2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实验工作区内废弃物品存量不要太大。

4.3有潜在传染性的样品(如血、尿、便、培养基等)视为生物污染物品,实验室将此类样品,统一交由专人负责,经专职人员密封、贴分类标签后,交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处,按医院规定统一处理。

4.4用过的吸管、棉签、小棒、吸头、反应板、吸水纸、注射器、采血针等实验室物品,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品,与临床样品同等对待,按医院规定统一处理。

4.5对尖锐物品的处理尖锐物品必须放在不易刺破的容器中,放满容器按医院规定统一处理。

5流程(见下图)

生物安全管理程序

医学实验室的特殊环境通常会造成一定程序的生物污染,包括对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污染,这些污染通常主要由处理污染性物质时的操作不当造成。

针对实验室生物污染,采取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的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

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一级防护),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及规程。

1目的

有效地针对科室进行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范围

适用于科室各专业实验室。

3.1、科主任负责任命生物安全小组,指导,规范其工作。

3.2、生物安全小组组长负责安全小组日常工作的安排。

3.3、生物安全小组负责科室安全的具体工作。

4工作程序

4.1、生物安全小组组成

4.1.1、科主任为安全小组组长。

4.1.2、经年度考核,从科室成员中选取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实验室知识的技术骨干,为生物安全小组安全成员。

安全小组成员任期一年,任期中出现特殊情况科主任可对之罢免。

注:

安全成员:

4.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维护和检查

4.2.1、生物安全小组指定针对安全操作和安全装备的检查方案,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4.2.2、生物安全小组建立安全清单,为回顾性检查提供资料并进行记录,形成《安全记录》。

4.2.3、对危险品、危险区进行鉴定并加以标志。

4.2.4、实验室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所有的事件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4.2.5、安全小组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并对各种紧急情况下应急措施进行培训。

4.2.6、若发生职业暴露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生物安全小组人员。

4.3、警告标记和标签的建立。

4.3.1、对不同危险程度的实验工作区进行标志。

4.3.2、对高度危险性区域要张贴危险公告。

4.3.3、对装存危险物质的容器必须贴上标签,其内容应详细。

5、安全操作规程

5.1、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5.1.1、在实验室工作区禁止吸烟

5.1.2、禁止在实验室放置食物、饮料及类似的存在有潜在的从手

到口的接触途径的其他物质。

禁止用实验室的冰箱(柜)储存食物。

5.1.3、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必须做好防护工作。

应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他的眼睛和面部防护用品。

5.1.4、在实验室工作区,病区应穿白大衣或隔离衣,服装应符合实验室设备的要求。

5.1.5、应穿着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子。

5.1.6、在实验工作区头发不可下垂,避免与污染物质接触或影响实验操作,有此类危险的饰物应避免带入工作区。

不可留长胡须。

5.1.7、由实验工作区进入非污染区要洗手,接触污染物后要立即洗手。

5.1.8、禁止堆积过多的垃圾,至少应每日清理一次。

5.1.9、禁止在实验工作区存放个人物品。

5.1.10、在实验室指定清洁区和非清洁区,非本室工作人员禁止进入工作区。

5.1.11、从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5.1.12、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5.1.13、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5.1.14、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高压灭活。

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

5.1.15、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一定要分开装放。

5.2、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5.2.2、实验室入口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内部显著位置须贴上有关的生物危险信息,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

5.2.3、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5.2.4、工作人员应接受必须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建立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

5.2.5、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5.2.6、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操作。

5.2.7、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道的培训,掌握预防职业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5.2.8、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5.2.9、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

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必须直接分开放入锐器盒,消毒浸泡。

由医院专门负责部门人员进行处理。

5.2.10、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消毒。

5.2.11、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5.2.12、人员暴露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科主任或安全管理小组人员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6、记录

6.1、实验室消毒记录

6.2、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记录。

附生物安全术语与定义

1、生物安全:

避免危险因子造成实验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2、生物因子:

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3、病原体:

可使人、动物或植物致病的生物因子。

4、危害废弃物:

有潜在的生物危险、可燃、腐蚀、有毒、放射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环境有害的一切废弃物。

5、气溶胶: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微粒,直径一般为0.001-100微米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6、一级屏障:

是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的隔离,也称一级隔离。

如生物安全柜、手套、口罩、眼镜、个体防护装备等。

7、二级屏障:

是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也称二级隔离。

8、生物安全实验室:

通过防护屏障,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

附录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

1、危害等级1(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2、危害等级2(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致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有限。

3、危害等级3(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危害等级4(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

1、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实行责任制,并制定应急预案。

2、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须经实验室工作人员批准。

3、菌(毒)株、样本等感染性物质、剧毒物质等实行专人负责,并建立保存记录。

当发生上述物质的遗失、被抢等意外情况时,应启动应急预案。

4、定期对生物安全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校验,确保消毒效果、计量检定符合国家压力容器管理的有关规定。

5、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对重点防火部位、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

6、实验室内禁止乱拉临时电源线。

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

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1、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

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2、一般性的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

3、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情况;

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

协调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

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

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4、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暴露方式;

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

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情况;

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

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二、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

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1、化学污染: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2、锐器刺伤:

(1)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采用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3)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4)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

3、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

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4、标本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