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237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九大系统用药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

5.钙通道阻滞药:

血压低者慎用,可扩张脑血管,防止脑动脉痉挛。

可选用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6.其他药:

川芎嗪、银杏叶提取物等具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

倍他司汀可用于眩晕。

偶尔也可选用罂粟碱。

1.1.1.2脑梗死的药物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

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重点是急性期的分型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

大、中梗死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

在<

6小时的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行下列溶栓等治疗。

(1)溶栓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小时内应用阿替普酶(t-PA)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的静脉溶栓疗法。

对脑CT无明显低密度改变、意识清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之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安全、有效。

基底动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

对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2)降纤治疗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血液黏滞度增高。

可选用降纤酶。

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纤溶活性及抑制血栓形成,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

但应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降至1.3g/L以下时,出血倾向会增加。

(3)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长及防止堵塞远端的小血管继发血栓形成,促进侧支循环。

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4)抗血小板药:

大多数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溶栓的患者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

(5)扩容治疗:

对于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酌情考虑扩容治疗,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其他药物:

川芎嗪、银杏叶提取物等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血流、降低血黏滞度等,对缺血性卒中的预后有所帮助。

常用的还有胞二磷胆碱、尼麦角林、氢化麦角碱、吡拉西坦、茴拉西坦、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等。

曲克芦丁、己酮可可碱等有时也可选用。

二级预防:

(1)高血压:

应用抗高血压药的原则是既要有效和持久地降低血压,又不至于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各类型的抗高血压药均可选择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2)高血脂: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不仅能有效降低TCHO及LDL水平,还能稳定斑块,从而减少卒中的发生。

(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相关关系。

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

1.1.1.3脑栓塞的药物治疗

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强调不同病因不同治疗,最好能去除栓子来源。

非感染性心源性栓塞主张抗凝治疗。

对已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二级预防可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1.1.1.4腔隙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以预防为主,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急性期治疗以改善血液循环为主,其余药物治疗见1.1.1.2。

1.1.2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

1.1.2.1脑出血的药物治疗

降低颅内压药物,如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等。

1.1.2.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药物治疗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基己酸。

1.2痴呆及其用药

痴呆(dementia)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

按病因可分为神经变性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伴发痴呆、血管性痴呆、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痴呆。

目前已广泛应用的抗痴呆药有: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加兰他敏、利斯的明、多奈哌齐、石杉碱甲、美金刚、茴拉西坦、银杏叶提取物、金刚烷胺等。

1.3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及其用药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症,是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原因未明的以静止性震颤、运动缓慢、肌肉强直及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变性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丢失导致神经递质多巴胺减少80%以上,而出现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

补充脑中多巴胺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目前的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尚不能达到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

1.3.1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抗帕金森病药主要有6大类:

拟多巴胺类药(包括左旋多巴及其复方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药,金刚烷胺及抗胆碱药。

1.3.1.1拟多巴胺类药

本类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及其与多巴胺脱羧酶抑制药的复方制剂,有多巴丝肼(左旋多巴与苄丝肼)以及左旋多巴-卡比多巴。

1.3.1.2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左旋多巴在体内转化为多巴胺而起作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又分为麦角类和非麦角类。

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包括溴隐亭、α-二氢麦角隐亭;

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包括吡贝地尔。

1.3.1.3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常用的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为司来吉兰,与左旋多巴联合应用于进展期帕金森患者以减少“剂末现象”的发生。

1.3.1.4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药

此类药物的作用是通过抑制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来阻止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从而使左旋多巴更多的进入脑内。

恩他卡朋作为左旋多巴-苄丝肼和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的辅助用药,用于存在“剂末现象”的帕金森患者。

1.3.1.5金刚烷胺和抗胆碱药

金刚烷胺是一种微弱的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有轻微的抗帕金森作用。

可以轻微改善运动缓慢震颤和强直。

1.3.2特发性震颤、舞蹈病的药物治疗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普萘洛尔、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和扑米酮可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或焦虑引起的震颤。

小舞蹈病(choreaminor,CM)是风湿热在神经系统的常见表现,以舞蹈样不自主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等为临床特征。

氟哌啶醇对改善相关舞蹈病的症状和运动性抽搐可能有作用;

苯海索大剂量使用也可以改善运动障碍;

吡拉西坦可以作为皮层起源的肌阵挛的辅助用药。

1.3.3变形性肌张力不全的药物治疗

变形性肌张力不全(dystoniamusculorumdeformans)是一种扭转痉挛,为锥体外系疾病。

抗胆碱如苯海索、左旋多巴或多种镇静类药物可以改善症状。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于局限型肌张力障碍效果较好。

1.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其用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种感染原所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

根据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分为两类:

(1)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

(2)脑膜炎或脑脊膜炎;

如脑膜和脑实质均受到明显侵犯时称之为脑膜脑炎。

1.4.1脑囊虫病的药物治疗

脑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猪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脑所引起的疾病。

食入外源的绦虫卵或自身寄生绦虫的卵逆行至胃内,胃液消化孵育出幼虫,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并发育成囊尾蚴。

抗囊虫药物治疗包括阿苯达唑和吡喹酮。

1.5急性脊髓炎及其药物治疗

急性脊髓炎(acutemyelitis)指各种感染后因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

这可能是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诱发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发病。

急性脊髓炎的药物治疗包括:

(1)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龙或地塞米松;

(2)人免疫球蛋白;

(3)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

(4)B族维生素;

(5)神经营养药物(如三磷酸腺苷、胞磷胆碱等)和血管扩张药。

1.6多发性硬化病及其药物治疗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硬化目前尚无根治疗法。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的进展,尽可能减少缓解期的复发,晚期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

是多发性硬化急性期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缩短急性期和复发期的病程,但不能防止复发。

常用的药物有:

甲泼尼龙和泼尼松。

(2)β-干扰素(interferon-β,IFN-β):

IFN-β1a或IFN-β1b。

(3)免疫抑制药:

能减轻多发性硬化的症状,但对脱髓鞘病灶无减少的趋势,且不良反应大,目前已较少使用,主要有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和环胞素。

(4)免疫球蛋白。

1.7神经肌肉病及其用药

1.7.1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及其药物治疗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为周期性瘫痪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发作性肌无力、伴血清钾降低、补钾后能迅速缓解为特征。

全身性肌力减弱时口服补充钾盐,常用氯化钾。

1.7.2重症肌无力的药物治疗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临床特征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药治疗后症状减轻。

常用药物有人免疫球蛋白、硫唑嘌呤、新斯的明、吡斯的明、溴吡斯的明、莫达非尼。

1.7.3多发性肌炎的药物治疗

多发性肌炎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弥漫性骨骼肌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对称性四肢近端和颈肌及咽肌无力、肌肉压痛、血清肌酶增高和骨骼肌坏死及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同时伴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及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

常用药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硫唑嘌呤、人免疫球蛋白。

1.8癫痫及其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主要依据癫痫发作的类型进行选择:

(1)伴有或不伴泛化的部分性发作:

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托吡酯是部分发作的首选药物;

二线药包括氯巴占,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噻加宾,唑尼沙胺。

(2)泛化全面性发作

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

首选卡马西平、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或托吡酯。

二线药是氯巴占、左乙拉西坦或奥卡西平。

失神发作(小发作):

典型失神发作乙琥胺和丙戊酸钠是首选药,替代方案包括氯硝西泮和拉莫三嗪。

丙戊酸钠在治疗可能与失神发作共存的特发性初期的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也是非常有效的。

肌阵挛发作:

可以在一系列综合征中出现,并对治疗的反应差别很大。

丙戊酸钠是首选药物;

氯硝西泮与左乙拉西坦也可以使用。

替代方案包括拉莫三嗪和托吡酯,但拉莫三嗪可能偶尔会加重肌阵挛发作。

可辅助使用吡拉西坦。

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在治疗可能伴肌阵挛的特发性泛化的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是有效的。

非典型失神,失张力和强直发作:

通常出现于儿童,表现为特定癫痫综合征,或与脑外伤或智力迟钝相关。

它们可能仅对传统药物有反应。

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氯硝西泮可以尝试。

偶尔会有帮助的第二线药包括氯巴占、左乙拉西坦、托吡酯。

1.9头痛和神经痛及其用药

1.9.1急性偏头痛及其药物治疗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因不清、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持续时间4~72小时。

常用药物有麦角胺咖啡因、5-HT受体激动药如舒马曲坦、利扎曲普坦等、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β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和阿替洛尔)、苯噻啶、丙戊酸钠、钙通道阻滞药(氟桂利嗪),对预防偏头痛均有效。

1.9.2紧张型头痛及其药物治疗

紧张型头痛(tensionheadache)是慢性头痛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女性多见。

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头痛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头颈部肌肉的紧张性收缩以及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与疲劳、焦虑、抑郁或强烈刺激引起高级神经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轻到中度、以头颈后部为主的、弥漫性疼痛,并可扩展至肩背部。

疼痛性质为压迫、沉重感或紧箍感。

一般不伴有呕吐,可有畏光畏声。

颅周肌肉可有压痛。

抗抑郁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罗通定、双氯芬酸、麦角胺咖啡因、5-HT胺激动剂、氯美扎酮、曲马多、氨酚待因、可待因均有一定疗效。

1.9.3神经痛及其药物治疗

神经痛(neuropathicpain)是神经组织受损而产生的痛觉反应,包括疱疹后疼痛、幻肢痛、复合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压迫性神经病、周围性神经病(如糖尿病引起、类风湿关节炎、乙醇中毒)、外伤、中枢痛(如卒中后疼痛、脊髓外伤及脊髓空洞症)和特发性神经病。

痛觉发生在感觉缺失区域,性质常被描述为烧灼样及刺痛,经常伴有痛觉过敏。

美沙酮、曲马多、羟考酮、加巴喷丁对神经痛最为有效。

1.10周围神经病及其用药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也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polyneuropathy,AIDP),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迅速进展而大多数可恢复的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可累及颅神经和呼吸肌。

常用药有人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泼尼松。

1.1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抽动障碍及其药物治疗

1.11.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用药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患儿年龄不相称的过度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此类症状可延续到成年期而称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哌甲酯、托莫西汀、哌甲酯和托莫西汀为常规用药。

1.11.2抽动障碍用药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也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

治疗抽动障碍的治疗常用药包括氟哌啶醇、盐酸硫必利等。

1.12失眠症及其药物治疗

眠药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其他3类药物:

(1)巴比妥类药:

苯巴比妥、司可巴比妥等。

(2)苯二氮卓类药:

地西泮、硝西泮、氟西泮、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

(3)其他类药:

唑吡坦、佐匹克隆等。

1.13抑郁症及其药物治疗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持续的心境恶劣与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随认知或精神运动障碍或躯体症状等。

根据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抗抑郁药根据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②5-HT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文拉法辛;

③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SSA):

米氮平;

④5-HT受体拮抗药/再摄取抑制剂(SARI):

曲唑酮;

⑤四环类抗抑郁药:

马普替林;

⑥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

⑦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吗氯贝胺;

⑧其他:

噻萘普汀、贯叶连翘提取物等。

1.14焦虑障碍及其药物治疗

焦虑(anxiety)是一种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状态。

患者在缺乏明显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其本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或认为病情严重,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等,以致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

有时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疑病观念,常在焦虑性神经症表现突出。

常用药物有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甚至某些抗精神病药,如地西泮、氯氮卓、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

1.15双相情感障碍及其药物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等精神病性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

比较公认的具有心境稳定剂作用的抗躁狂药包括碳酸锂及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

此外,抗精神病药常用于躁狂发作的急性期治疗。

1.16精神病性障碍及其药物治疗

精神病性障碍(psychosis)指临床表现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一类疾病。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妄想性障碍、急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都可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或病程中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抗精神病药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

包括⑴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硫利达嗪及长效制剂癸氟奋乃静、棕榈哌泊噻嗪等);

⑵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及长效制剂癸氟哌啶醇和五氟利多等);

⑶硫杂蒽类(如氯普噻吨、氟哌噻吨);

⑷苯甲酰胺类(如舒必利)等。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除拮抗多巴胺受体外,还具有较强的5-羟色胺2(5-HT)受体拮抗作用,因此也称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拮抗药常用药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等。

2消化系统

2.1抑酸药和止酸药

2.1.1抗胆碱能药

阻断胃平滑肌上的胆碱能受体,能够抑制迷走神经,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

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2.1.2H2受体拮抗剂

与组胺竞争胃壁细胞上H2受体并与之结合,可减少对各种刺激如组胺、五肽促胃液素等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如西米替丁(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信法丁、高舒达)及尼扎替丁等。

2.1.3质子泵抑制剂

在胃壁细胞的管池及分泌小管的细胞膜上分布着氢-钾三磷酸腺苷酶(ATPase),该酶是介导胃酸分泌的最终途径,能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而将H+泵出细胞外,H+与CL结合形成胃酸。

如奥美拉唑(洛赛克)、潘托拉唑(潘立苏,泰美尼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雷贝拉唑(波利特)、埃索美拉唑(耐信)等。

2.2胃肠动力药物

2.2.1促动力药

作用于多巴胺2受体,阻止多巴胺对上消化道的抑制作用,直接或间接激动胆碱能受体,可增强胃收缩的张力和振幅,松弛幽门括约肌,并增强胃窦的蠕动,协调胃、十二指肠收缩;

加快胃排空,治疗胃轻瘫,增强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预防治疗恶心、呕吐。

如胃复安、吗丁林(多潘立酮)、西沙比利、莫沙比利、替加色罗、红霉素和红霉素类似物等。

2.2.2抑制胃肠蠕动的药物

阻滞M胆碱受体,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的分泌和胃肠运动等。

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普鲁本辛(丙胺太林)、硝苯地平、奥替溴铵(斯巴敏)、匹维溴铵(得舒特)等。

2.3胃肠黏膜保护剂

能通过粘附于食管粘膜表面,提供物理屏障抵御反流的胃内容物,对胃酸有温和的缓冲作用。

如硫酸多糖、胶体铋(果胶铋)、德诺(枸橼酸铋钾)、胶体酒石酸铋(比特诺尔)、前列腺素(PGE)、施维舒(替普瑞酮,Teprenone)、麦滋林-S、醋氨己酸锌、胃膜素等。

2.4肝脏疾病的药物(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和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

2.4.1保肝药物

常用的保肝药物有:

联苯双酯、门冬氨酸钾镁、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还原性谷光甘肽、必需磷脂(易善力,肝得健)、硫普罗宁(凯西莱)、门冬氨酸鸟氨酸(雅博司)、腺苷蛋氨酸(思美泰)、促肝细胞生长素等。

2.4.2抗病毒药物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

1.干扰素α(PEG-IFNa)

2.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

3.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胸腺素α1、左旋咪唑、Pre-S2和S蛋白疫苗、CTL多肽疫苗、DNA疫苗和中药等)

2.4.3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

常用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有:

1.收缩血管的药物:

垂体后叶素、加压素

2.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

2.5利胆排石药物

常用的利胆排石药物有:

熊去氧胆酸、保胆健素、胆维他等。

2.6微生态药物

在正常人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细菌,它们定居于肠粘膜上,组成肠内菌群。

这些细菌中,有益菌群占95%以上,而有害致病菌仅占少数,在肠道内两者协调并存又相互制约,形成复杂而又稳定的微生态环境。

由于人体某些生理条件的改变,食物或药物的影响,或病原菌感染造成菌群失调,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腹泻、便秘等,从而影响健康。

近年来采取“以菌制菌”,“扶正祛邪”,使肠道菌群保持生态平衡的新观念治疗腹泻等肠道疾病已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微生态活菌制剂几乎无毒副作用。

微生态药物改善肠道菌群,发酵糖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使肠腔内pH值下降,调节肠道正常蠕动,缓解便秘。

常用的微生态药物有:

丽珠肠乐、促菌生、整肠生、乳酸菌素、培菲康(Bifico)、米雅、美常安等。

2.7泻药与止泻药

1.泻药(导泻药/)

缓泻药是促进排便反射或使排便通畅的一类药物。

加强肠道蠕动而导泻;

增加电解质及水分在肠管中蓄积;

改变了肠内水及电解质的转运;

作用于肠管粘膜,减少对水、盐的净吸收,因而致泻。

分类:

①容积性泻药(盐类泻药)或渗透性泻药:

常用有硫酸镁、乳果糖、山梨醇、甘露醇、福松(forlax)。

②刺激性泻药(接触性泻药):

大黄、番泻叶、芦荟、蓖麻油、酚酞等。

③膨胀性泻药:

麸皮和车前子等。

④滑润性泻药(或润湿性泻药):

液体石蜡、多库酯钠(辛丁酯磺酸钠)、甘油及其他植物油和蜂蜜等。

2.止泻药

止泻药物可通过减少肠道蠕动或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之效。

临床常用易次碳酸铋、可乐定、蒙停、地芬诺酯、比特诺尔和中药制剂等药物。

3.1抗凝制剂

抗凝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