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412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docx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06013

《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报告201306013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生成、设计及评价的校本研究

金山区石化第一小学濮玉芹

第一部分问题提出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其特点是:

教师为完成认识性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长期以来,我们也习惯于在一个一个的科目中学习系统的知识。

每个科目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并且不同科目的知识系统之间较少关联。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对于高效率地获取学科知识具有优势。

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一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这些互相分离的知识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学科的发展来看,由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呈两种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专;另一方面,学科间联系又日益密切,综合化、整体化日渐突出。

这使得我国课程设置和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与学科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及选择性,为本课题的实施创设了有利的研究环境。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重要内容,它是对传统课程和课堂教学的一项突破性的改革。

在中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力地推动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育界以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但探究性学习因其开放性、本体性、建构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能提供师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平台。

一、基于学校的现状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改革只有落实到学校的本体发展才是有效的。

我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借学校整体搬迁,学校想把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因为,我们认为,文化的力量是推动学校教育进步的巨大动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的发展开辟

本课题为2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为C0953。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报告撰写者:

濮玉芹。

参与研究:

王慧芬、姚群、徐江、吴慧菁、杨旭燕等。

在活动与撰写过程中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与专家给予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生成的策略

2.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流程的研究

3.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研究

4.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原则

5、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二、概念界定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社会,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探究性学习。

所谓“主题”,就是研究的主题,是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所谓“生成”,是学习主题的产生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所谓“设计”,是在主题生成之后,研究性学习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案。

所谓“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评价是为了推进师生的发展,而不是主要为了鉴定、考核,更不是为了选拔、淘汰。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仅是关于教师教的行为的研究,也不是学生一方面的自主活动经历的探索。

而是着眼于师生如何共同去面对,如何共同去探索,从而共同来构建我们自己的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三、研究时间

2009年2月~2012年12月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例、教学研讨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含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

2.文献研究法

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

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制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框架。

3.经验总结法

定期举行展示课、观摩课、研讨课,撰写课例、案例,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做到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化,最终能形成一系列典型的案例。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9月)

学校成立了以濮玉芹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学科组长以及校学科带头人。

我们随即对各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下设《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生成的策略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设计的行动研究》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三个子课题,明确各自的要求和职责,按时按质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强调小组成员分工不分家,团结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定时召开组员会议,研究讨论有关问题。

使课题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支持又独立工作,为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克服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提供了保证。

主要工作要点:

1.文献研究;2.撰写方案;3.成立课题组,论证方案,搜集资料;4.讨论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二)研究阶段(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

围绕课题,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培训和学习,统一了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的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先后召开了六次集体专题研讨会。

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列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分年段分主题研讨三十三次,共同商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具体研讨探究目标的设定、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点拨的技巧等。

教师们在多次研讨、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生成相融合,确定探究目标和内容的催化剂。

主要工作要点:

1.定期学习有关理论,以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月一次学习交流以达到师资培训的目的。

2.聘请专家对课题的指导,开展理论业务讲座,做好实践、深入、提高工作。

3.大力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

3.两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三)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

主要工作要点:

(1)资料整理归类,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2)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汇编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研究成果

一、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的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它不同于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

为确保本课题的有效实施,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实施路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践活动为互补,使师生在完整地经历一个认识事物与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自主创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实现“学校与教师同步发展,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的办学理念。

 

二、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生成的策略

主题的生成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最重要和关键的第一步,是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其生成策略大致有:

(一)学生自发生成

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其学习基础有所差异。

因此,往往在学生间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出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最能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案例1】

“六一”红领巾义卖活动前夕,各班都在讨论前期准备工作。

有同学问:

“我们要准备些说明东西呢?

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我带些书籍。

“我觉得可以准备些饮料。

“玩具、学习用品。

……

“还要准备些零钱。

“准备多少零钱合适呢?

听了大家的议论,四

(2)班的同学围绕“人民币”这一主题分组开展了相关研究。

 

(二)教师适度预设

“生成性”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特征,但教师的适度预设同样不可或缺。

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预设与引导尤为重要。

成功的预设与引导,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探索的主角,同时奠定探究的基调,防止学生探究的浅尝辄止,确保学生的生活经验随着探究而升华。

【案例2】

最近,校园伤害事故频发,学校要求各班加强安全教育。

李教师对同学进行安全教育:

为了避免伤害事故发生,大家课间活动时要文明活动,注意安全,不许你追我赶,不许跳楼梯……,大家对课间活动有何想法?

话音刚落,有位同学冒出一句:

“这不行,那不许,课间究竟该怎样活动?

”“是呀。

”不少同学附和着。

被同学们这样一激,李老师不紧不慢地说:

“这不是正是发挥你们聪明才智的时候了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既能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又能确保课间活动有意义?

李老师的提议得到同学们的相应,围绕“课间活动”这一主题生成出多个子主题。

 

三、归纳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即在活动中要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做”、“观察”、“实验”、“设计”、“调整策略”、“反思”、“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亲身的体验中增强学习的兴趣,获得学习的方法,不断提高综合性学力。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实践性原则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科学,结合现实,围绕生成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合作设计、亲自体验,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应是封闭的系统,其设计也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框框。

教学活动在时空、内容、环境、形式上的开放性,从而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可能性。

让学生按他们自己的方法自由地研究,容许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看法,容许他们寻找各种方法去阐明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

4.探究性原则

布鲁纳说: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5.层次性原则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6.情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研究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7.协作性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活动和集体合作的统一。

学习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集体的合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意见;活动成果也应体现出集体的智慧。

8.民主性原则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更活跃。

同时,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

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宽松、融洽、愉快、和谐、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毫无顾忌地在小组讨论、集体研讨中发表个人见解。

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学习模式,使个别学习、小组讨论、集体研讨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