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3294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风情导游词Word格式.docx

土家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

由于历代进行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

“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著名土家族诗人汪承栋写道: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乡美尽收。

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修屋赞梁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为繁衍子孙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圣。

修屋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好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地方作为屋声。

无论谁家起新屋,远亲近邻都来帮工,只吃饭不拿工钱,叫“打白工”。

喜庆日是在堂屋梁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来送礼祝贺,叫“斟上梁酒”。

所谓梁,是指堂屋脊横梁。

梁木选择有个古怪的规矩:

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寻找分岔成两根的标直大树,不问树的主人是谁,尽管偷偷砍下,锯成两根,同时从山上滚下,谁头在前,尾在后,无伤无疤的,就选哪一根。

这种风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规,偷梁木不算“偷”。

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鸣放鞭炮,还要在上面搭红布,然后热热闹闹请八个后生抬回家,一路招摇过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树主不仅不追究,反过来还要表示祝贺,因为这是吉利与友谊的表示,就好比为人家子孙根基作了重大贡献似的荣耀。

梁木正中画图,左右书“美仑美奂,金玉满堂”或“帝道遐昌,五谷丰登”之类的对联。

上梁时,请两名歌师或掌墨师赞梁。

赞梁有一定的曲调,较单调,实际上是种韵白表演形式。

待梁木在屋顶山上架好后,赞梁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壶,一人端茶盘,茶盘内放着筷子、酒杯、腊肉、糯米糍粑。

提酒壶者赞道:

手提酒壶闪金光,壶中美酒喷喷香,

欢欢喜喜上屋去,要跟主东赞主梁。

端茶盘的接着赞道:

手端茶盘四四方,张郎造就鲁班装。

四角造起龙凤榫,金漆盘子摆中央。

...

赞毕,二人开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赞词,其内容是借颂扬古人恭维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刘备关张访大贤;

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下高冈...

...上十步,十美十全,张郎鲁班下凡间;

修起高楼和大厦,主东富贵万万年!

赞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时,二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一边饮酒,一边互问互答,用长篇的赞词,赞扬主东的屋声像仙境琼楼,龙王宫殿,必发子发孙,祝寿绵长。

赞梁后,向下抛“梁粑粑”。

先把两个象征富贵的大粑粑拿在手中问下面的屋主:

“要富还是要贵?

”主人回道“富贵都要!

”两个粑粑抛下时,主人家接在怀中。

(最忌讳接不住),然后将小粑粑抛下,边抛边唱:

笑哈哈,笑哈哈,双手拿起梁粑粑,

四面八方一齐撒,大家越抢越发达!

这时屋场上人如潮涌,争抢粑粑,热闹非凡。

抛过粑粑后,亲友们将一段段五颜六色的布料搭在梁上,叫“搭梁”,此时鞭炮震耳,赞梁者又一步一赞,下到地面,于是,一栋新屋就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立起来了。

土家族服饰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

女人则多以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

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

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

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

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

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

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以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

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

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

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

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

故外人说:

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土家饮食

“嘴巴两块皮,只想好的吃”,凡到张家界的客人,都想尝尝土家的民间食品。

张家界盛产稻谷、包谷、高粱、红薯、荞、粟及各种豆类,坪坝上的土家人以大米为主食,大山界上的土家人就主杂掺半,也有以包谷为主食的。

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

“三日不吃酸和竦,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故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食品。

旧志记载说:

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制、烘炕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土家著名的土菜有:

石耳炖鸡鸭。

明清时代,张家界的石耳是土司给皇上的贡品,据说每年皇帝大宴群臣必上这一道菜。

泥鳅钻豆腐,也是一绝,让泥鳅饥饿三天,再让吃饱猪油,然后放进豆腐中,文火慢炖,让泥鳅钻进豆腐,直至炖熟,其味妙不可言。

还有苦瓜炖鲜鱼、嫩北瓜炖干牛肉,都是常人不敢配伍的佳肴;

它如血豆腐、荷渣、沅古坪腊肉、梆梆肉、酢鱼酢肉、瓦缸菜、鱼儿辣子、火烧茄子、火烧辣椒(捣烂成泥)及野菜系列等等。

土司王流传的“土王全席”,一席十八碗碟,共八道菜谱,二十四个系列,足可与中国几大名菜坐在一条板凳上谈经论道。

特别是土家“三下锅”,风味十分独特。

相传明嘉靖年间,进行征调湘鄂土司兵上前线抗倭,恰好赶上年关,为不误军机,土司王下令提前一天过年,于是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叫吃“合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各位客人,到了张家界,建议到小餐馆尝尝“三下锅”,叫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另外,逢年过节,土家人有打糯米糍粑、做竹叶粑粑、炒炒米、做团馓;

春日做桐叶麦粑,秋日做苦荞粑等,都令人嘴馋不已。

土家赶年

张家界土家族团聚过年,有其独特的习俗:

若腊月大则二十九过年;

月小则二十八过年。

土家人把提前一天过年称之为“赶年”。

关于“赶年”,民间有这个传说:

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由于朝政腐败,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不断大肆袭扰,朝廷曾多次派大军抗倭,都惨败告终。

尚书张经上奏朝廷,请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派经略使胡宗宪督办。

永定书茅岗土司覃尧之深知一去难返,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一个年,于是下令:

“蒸甑子饭,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

因时间紧,来不及作许多菜,就来个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

这道菜以后演变成“三下锅”。

士兵前线后,很快打败倭寇,收复失地,世宗亲赐匾额,上书“东南战功第一”。

志书记下了这段历史:

“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

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赶年”习俗体现了土家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甘愿为国捐躯的博大胸怀,是土家人民的骄傲。

六月六“覃后晒皮”

张家界土家节日特别多,几乎月月有节,有时一月几节,但最有影响的民族节日是六月六“覃后晒皮”。

相传朱元璋称帝后,背叛农民起义宗旨,大封王侯,滥造宫殿,强迫茅岗司土民贡献香楠大木,因而瑶役十分繁重,加上湖广大旱,灾民相食,弄得民不聊生。

洪武三年(1370),时任慈利安抚使、湖广理问(法官)的土家族首领覃后,联合桑植、永顺、鹤峰等“十八洞蛮”愤然 揭竿起义,朝野震动,朱元璋亲自坐镇荆州,先后派遣五个侯级将领发兵征讨,覃后兵败七年寨,坚持抗战,后因叛徒出卖,被官兵俘获。

洪武五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朱元璋在南京下令对覃后实行凌迟弄(剥皮),一时飞沙走石,乌天黑地,京城七天七夜日月不明,昼夜不分。

朱元璋意识到错杀了真命天子,天地不容,急忙跪倒在地,向天地许愿,每年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让覃后王坐王位三天,亲施三拜九叩之礼。

愿毕果然云开雾散,日月复明。

为取得覃后真影,朱元璋还下令将覃后皮吹鼓,供在殿上。

为防虫蛀霉烂,每年六月初六还要翻晒覃后皮一次,故这天又叫“覃后晒龙袍”、“覃后晒皮”。

《永顺县志》记载说:

“六月六日晒书及衣服,俗传茅岗土司覃后以是日被诛,血溅其衣,附近居民暴衣以吊之,名曰‘晒龙袍’。

木叶传情

湘西苗族男女找对象,谈恋爱,兴“赶边边场”,土家男女却用木叶传情。

土家人天天在深山与鸟儿、蝉儿为伴,寂寞了,高兴了,忧虑了,或有什么隐秘心事,便摘片木叶儿,吹起无词曲儿来。

这些木叶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或欢畅愉悦,或悲泣幽怨,远听,鸟儿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满诗情画意。

吹木叶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吹出调儿来。

有的男女青年相爱倾慕,却不便启齿,又不喜欢媒婆搬弄是非,于是就用木叶求偶,把满腔的爱写在木叶上,山里人这样唱:

满山木叶堆打堆,问郎会吹不会吹?

有朝一日学会了,只用木叶不用媒。

千两银来万两银,难买阿妹一颗心,

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叶情。

千古绝唱“哭嫁歌”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

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

哭有曲调,抑制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

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

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惋动人。

如“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织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逢一闰,为何不闰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

清代土家诗人彭谭秋记载说:

“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

”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丛。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生儿育女

撒筷子:

“十姊妹”哭罢,喷呐锣鼓催着花轿,这时,新娘子必由她的哥哥弟弟或翘眯痔玫埽匙沤ń危盖准丛诮嗡闹苋觥拔骞取保碓概杉液螅骞确岬牵昴攴⒋铮挥衷诮吻敖魏笕鲆话芽曜樱淼慌欤曛骋簦┥笞樱硕⌒送?

BR>

产妇禁忌:

新娘完婚之日,给新房铺床的女人,必须是有儿有女的且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有女无儿的不行。

寡妇不能进洞房。

接帐子的女人也要有儿有女。

女人怀了孕,叫“有喜”,不得在堂屋门槛上坐,说是亵渎了家神;

不能坐扁担、锄把,说是日后养的儿女懒惰;

屋里不能钉钉子,怕“钉”到胎儿身上;

不能打蛇,打蛇娃子要唾舌子的;

不准进洞房,怕发“四眼风”;

不准踩水牛索,因为水牛怀胎要十二个月,怕超月...

小孩生了:

孩子哇哇坠地,男方须向丈母娘报喜,生男孩就抱一只公鸡,生女孩就抱一只母鸡,丈母娘一看便知是男是女。

三日后,做外婆的便去女儿家看外孙儿,叫“洗三”。

然后商定吉日送礼贺喜,叫“斟祝米酒”。

外婆必送布料、婴儿毛衣、鞋帽、尿片及鸡、蛋、肉、米及摇篮之类的东西。

还得给月母子送衣服,道是“儿奔生,娘奔死”,算是给月母子的慰劳。

背小孩走夜路要把尿布搭在小孩头上,说是避邪;

小孩满百天时,要舔猪尾巴,说不流涎水;

女孩子舔鸡翅膀,说长大了会梳头;

还要让小孩喝画眉汤,说长大后能说会道;

有的把小孩脐带放于高山顶上,说长大了胆子大,办得大事;

小孩满周岁了,要“挖周”,也就是做一岁生日;

小孩受惊吓了,就在门前十字路口泼水饭或请土老司“吃吓”;

婴儿犯了“夜哭关”(俗称“百日哭”),就用纸写四句偈语巾在大路边或桥柱上,让过路人念: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出了个夜哭郎,过往行人念一句,一觉睡到大天亮!

”据说这么念了一百个人,孩子就不哭了。

背篓上的湘西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土家人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

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

洗衣背篓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是娘家家境的标志,亦是新娘巧手勤劳的“品牌”;

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娘背篓”(又叫“儿背篓”),背篓成长筒形,做工十分精细,是专用来背孩子的,宋祖英唱的“小背篓”就是这种背篓;

摘苞谷、粟谷则用“高背篓”,它口径特大(直径达2尺多),腰细,底部呈方形,高过头顶;

砍柴、扯猪草用“柴背篓”,它蔑粗肚大,经得住摔打;

还有一种专供男人挑苞谷棒的“撑篓”,由一根扁担将两只高3尺、径长1尺2寸的蔑蒌串起来,苞谷挺得紧扎扎的,挑在肩上便于下高坡陡崖;

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串成一个能置物体的空架,用蔑丝系着,以此背圆木、石头、送肥猪;

最特殊的是“水背篓”,腰长口小,用皮蔑编织,内外刷桐油,大山缺水,土人从峡谷取水,背上白云深处的木楼。

背篓,在山里人看来,一如沙漠之骆驼,江河之船舟。

域外人称“背篓上的湘西”。

薅草锣鼓

每到春夏秋季,山里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

亲朋邻居几十个人邀成一伙,东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

为了调节疲劳,加快进度,便请两位歌师,站在高山上,一人击鼓,一人打锣,双指夹住喉管,用高八度的假嗓唱歌助兴,土家人叫“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有固定的程序:

出早工时唱《开工歌》,又叫“歌头”,接着唱《请神歌》。

说的是很久以前,土家有个张姓庄稼汉,养了五个儿子。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五个儿子被征调当兵,全部战死沙场,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封长子为天门土地,次子为地府土地,三子为街坊土地,四子为桥梁土地,五子为山神土地。

这些土地神都老老实实为百姓办事。

歌师就对山神唱道:

苗稼你要保护好,保护五谷得丰登;

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田边走九巡...

“扬歌”是吃过早饭上工时唱的歌,是薅草锣鼓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歌词,如《打鼓儿郎得官回》、《恋姐歌》、《单身歌》等,也可即兴而作,可唱历史故事,也可唱远古传说,还可唱民间趣闻。

有时,见民工累了,就唱几个“牛皮歌”调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开口唱个牛皮歌;

唱个鸡公生鸭蛋,唱个鸟儿头长角;

唱个河水倒着流,唱个岩头滚上坡;

唱个蚊子扯哈欠,唱个糠壳搓成索...

傍晚收工时唱《送神歌》:

看到太阳下山岭,敲起锣鼓送神灵;

有的神灵跨鹤走,有的神灵骑狮行;

只有土地无处走,岩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县志》记载说:

“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

”《桑植县志》亦载:

“夏日薅草,群集垄上,两人对讴,庄偕间作,锣鼓应之,名曰打锣鼓。

此农家音乐,用以节省劳力者也。

禁忌

俗话说:

“出国问禁,入乡问俗。

”游客到异地作客,如果犯了当地人的禁忌,就会招惹麻烦,平添出一些不愉快的事。

土家族人禁忌特别多,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不同行当,都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内容,它既反映出一种充满唯心迷信的文化心态,又掺和着一定的科学内涵,因为是土家人长期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张家界土家人早晨见蛇喊“长虫”或“溜子”,谈虎称“大猫”,见猴叫“爪子”,讲鬼叫“矮骡子”。

许多禁忌已成谚语,如出门要选良辰吉日:

“初一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下庵”;

“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空手回”;

“春来莫捡鹰打鸟,冬来莫捡汗毛巾”;

“上山莫捡麂,下河莫捡鲤”(指莫名其妙死去的麂子和鲤鱼);

除夕期间禁忌更多,不准吵口、不打小孩、不熄灯火;

大年初一不讲“背时”话,“爷娘的口,无量的斗”;

“三十六,结跟头”;

“人满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因三十六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最多,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三十六”,就像外国人忌讳“十三”数一样。

人满三十六岁,无论男女,必做生日冲煞过头;

凡红白喜事记人情帐,偶尔碰上三十六序号,便是不利顺的先兆,故许多人办事必先在三十六序号上写上吉利的话;

小孩不准玩鸟,说是长大手跳写不好字(以此法护鸟);

小孩不准摘未熟桐子果,说是要得“痨病”(以此保护桐林);

木匠的码板坐不得,铁匠的砧子敲不得,阉同匠的羊角吹不得,戏子的衣箱靠不得,农户的撑架踩不得(欺主);

瓦窑前忌说“红”,怕出红瓦、乘船忌呼“陈”姓,因陈与“沉”谐音;

戏班子称“伞”为“撑子”,忌一个“散”字;

一年之始听到阳雀(杜鹃)叫时,如睡在床上或走下坡路准不吉利,大年节牲畜进屋,兆“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

野貉入屋,鸡上树,狗上屋,无灾必有祸,不死脱层壳;

梦清水泪洗面,梦白布要戴孝,梦红花喜盈门,梦小孩要防贼;

梦鸡、鸟、小鱼有口角(吵架),梦水牛有财发,梦跳坎有病灾,梦飞腾转健康,梦上山有好事,梦下坡要背时,梦笑得哭,梦祸得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