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274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

一、单选题:

共25题

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地位,其产品

A.主要满足官府的需要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技艺质量始终居领先地位D.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官营手工业主要由官府垄断,产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求,不在市场流通,A项正确;B、D两项排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技艺高超,但不是始终占领先地位,明朝之后,民营手工业产品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C项排除。

 

2.宋初,行“恤商”之法,如宋太宗诏曰: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

这一政策直接造成了

A.商品经济的活跃B.土地兼并的炽烈C.重农抑商的放松D.重利风气的盛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中的“恤商”之法,体现商业环境的宽松,此政策直接造成商业的活跃,A项正确;土地兼并与土地私有制有关,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未放松,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宋代受理学的影响,重义轻利思想盛行,D项排除。

 

3.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晋商的发展。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晋商凭借封建政府的支持和获得的商业垄断特权,从清前期就开辟了长达万里、持续清朝200多年的中国“茶叶之路”,反映出清代地域商帮崇尚逐利的进取精神,故选C。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反映了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故A错误;B、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封闭边界固守疆域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代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非完全禁止对外贸易,故选D项。

 

5.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

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

究其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利环境

C.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的障碍D.第二次工业革命传入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材料提及1936年比1913年的进口机器总值上升,可见与内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有关,A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此时中国已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传入中国,影响到1913年后的中国,与前后两段时间对比无关,D项排除。

 

6.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B.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C.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D.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材料提及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厦门地区,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买洋布者十室而九,可见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竞争力不足,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A项排除;外来产品冲击中国市场,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C项排除;中国市场未体现出主动开放性,D项排除。

 

7.下表为晚清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

百万两白银)。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

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构成中,20世纪初外贸关税超过了农业税,故A项错误;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项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卖官鬻爵导致的世风日下,故D项错误。

 

8."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

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

""我公司"可能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派军事企业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国人提倡用国货"是指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即材料中所说"销场过大,供不给求"。

因此选A。

 

9.1922年4月,“直奉战起,且延数周之久,津浦、平汉两路,交通断绝”。

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所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

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动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

货未销出,已先受重大之损失矣”。

上述材料表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①军阀混战阻碍了商品流通 ②内战频繁加重了巨商的负担 ③中国国内市场被严重分裂 ④国内货币与度量衡不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提及在直奉战争影响下,商业受损;江浙战争爆发,指内战加重商人负担;1925年后的巨商运输小麦到上海又被军人扣用车辆,可见国内市场严重分裂,A项符合题意,正确;此时中国的国内货币和度量衡不存在不统一的情况,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0.某个时期,我国的分配制度实行“四马分肥”的办法,即把利润分为国家征收的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资本家股息红利四部分。

这反映了

A.国家资本主义政策B.统购统销的实施C.工人积极性的提高D.公私合营的完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材料提及此时我国的分配制度存在国家、企业、职工和资本家四部分,可见此时存在集体经济、国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多种成分,可见此时中国处于新民主主革命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实施,才有以上现象的出现,A项正确;统购统销指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材料涉及到承认资本家的利润,不是调动工人的积极性,C项排除;D项出现在三大改造完成时,与材料旨意不符合,排除。

 

11.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分析图片中折线变化趋势可知,1911—1921年该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由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本题选D。

【备注】本题考生容易由于思维定势而误选B项,考生看到图片中的1871年而以为是德国。

作答本题关键是把握住一战前后折线的变化趋向。

 

12.有学者认为,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习惯、消费结构和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这一观点

A.肯定了习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认为生产力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C.认为生产关系发展改变社会习俗D.适当评价了习俗的社会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国工业革命。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材料强调了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改变了饮食习惯、消费结构和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即肯定了习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改变了社会习俗以及评价习俗的社会作用,B、C、D三项错误,排除。

 

13.观察下面的图表,其中乙国是

A.英国B.法国C.俄国D.德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是核心国家,工业生产的比重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英国、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呈下降趋势,丙国应该属于英国、法国,故A、B两项错误;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1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交通有了较大进步B.自然经济基本解体

C.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D.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

19世纪中期的中国交通未得到较大的发展,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材料提及此时中国市场洋货增多,甚至在乡村也需要这种洋货,可见此时中国的日常生活都与市场联系,D项正确。

 

15.假如某人在1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买一套西装穿上B.到西餐馆就餐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D.骑自行车看风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时间“1912年”,采用排除法。

1840年后,受西方的殖民侵略的影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发生西化现象,穿西装、吃西餐等,A、B两项都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骑自行车属于传统交通方式,可以出现,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

民用飞机还未出现,C项表述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正确。

 

1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一五’计划”“住宅建设……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A项符合题意。

B、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17.如图是1952~1957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B.公有制成分已占据主体地位

C.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D.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材料显示的是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从中体现“一五”计划的成就,A项符合史实,正确;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不能体现经济成分的变化,B、C两项排除;从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无法体现我国拜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D项排除。

 

18.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