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0782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老的三部六病Word格式.docx

因此,皮肤、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外周神经等属于表部范畴。

表部的功能是适应环境,并与之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体温调节和与外界的信息互换。

2.里部

人体中和饮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为里部。

在人体,上自口腔,

-2-/38

下至肛门,以平滑肌组织为主形成了一条粗细不匀、弯曲缠绕的

管道,构成了有机的里部系统,这其中胃承担着“主受纳”的功

能,在饮食物的传输方面起主导作用。

《伤寒论》中用“胃家”

代表胃、小肠、大肠等腑系统;

小肠承担着“主运化”的功能,

小肠将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食糜充分消化、吸收,使水谷精微进入

体内。

因此,里部的功能是适应饮食,完成水谷和水液的摄取、

消化、吸收、排泄。

3.枢部

人体中通过大血管与心脏相连的部分为枢部。

枢部以心为主导,表部吸入的清气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注于心,合化为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环周不休,营养周身,人

体中任何一处都要受血液的灌注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液无处不到,是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枢神经、心、肝、胰、脾、肺、肾、内分泌腺体等内脏都属于枢部的范畴。

枢部横跨表里二部,其功能是沟通表里内外,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

4.表部、里部、枢部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

表部、里部、枢部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每一部都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

表部与空气接触,吸清吐浊,完成气体交换;

里部与饮食物接触,运化水谷,完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由表部摄取的清气和里部摄取的水谷精微,

在体内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形成血液。

血液的循环,沟通了表里,形成了枢部(半表半里部),初步达成了机体的完整和统一。

肺脏既是表部的主导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因为在肺脏的终末结构肺泡的两边,一边是外界的空气,另一边是川流的血液,肺脏通过其特有的结构将外界与血液联系起来,血气屏障是血气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肺脏具有二相性,为表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

肝脏和胰脏既是里部的重要器官,又是枢部的重要器官,肝脏和胰脏是体内第一和第二大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

胰液、多种激素和酶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关系密切,里部

-3-/38

吸收的水谷精微也均需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血食屏障是血食交换的通路和场所,因此肝脏和胰脏具有二相性,为里部与枢部的中介脏器;

肾脏是枢部的重要器官,通过血尿屏障调节血水关系,主管水液代谢的调节,表部通过汗液,里部通过大便亦参与水液调节,因此肾脏为表里二部的中介脏器。

心脏是枢部的主导器官,心主血脉,血走全身,三部的相互联系要通过枢部完成,心脏为三部的中介脏器。

当体内各部分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得以发挥。

当体内任意一部分出现偏盛偏衰的状况时,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当机体各部出现实性或热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阳证(表阳证、里阳证、枢阳证);

出现虚性或寒性改变时,会发生三阴证(表阴证、里阴证、枢阴证)。

三阳证和三阴证是体内矛盾相互对立的结果,有时阳性和阴性的表现会因一定的条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使得疾病只表现出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呈现出

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这种状态称为“部证”。

三阴三阳

证和每部的部证均对应一种治疗方法,以下三篇将详细论述三部

六证九治法。

思考题:

1.三部六病学说分为哪三部分?

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2.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的“三部”分别指什么?

“六病”分别指什么?

“三部”的范畴各是什么?

“三部”各有什么

功能?

【待续】

第二篇三部六病表部证的证治

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原则,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能会发生对立性的反应,也可能会发生统一性的反应。

当发生对立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阳性和阴性两种变化,三部会出现六类不同的证候群,即六证;

当发生统一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只表现

出病变所在部位的部性而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的证候群,即三部的部证。

本篇主要探讨表部表阳证、表阴证和表部部证的证治。

-4-/38

以后两篇将分别讨论里部和枢部疾病的证治。

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证候,称为纲领证,亦称主证。

纲领证中有的证候是疾病主要矛盾的暴露,对诊断起决定作用,

称为核心证。

纲领证之外,往往还有许多其他证候,称为一般证。

诸多证候中核心证是主导,无此证则诊断不能成立;

纲领证是疾病诸多证候的重要代表,是伴随核心证而存在的。

因此,临床辨

证只要有核心证,即可确诊。

如果纲领证俱在,则诊断更为全面。

三部六病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证的表现形式形成

了两大疗法,一是当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证时,采用对抗的方法,寒则热之,热

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称为纠偏疗法;

一是当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表现为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阴阳错杂之证时,采用非对抗的方法,平和阴阳,调畅气血,协调机能,

称为协调疗法。

六证为机体出现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六证选用纠偏疗法;

三部的部证为机体出现非对抗性的疾病应变态势,故治疗三部部证选用协调疗法。

六病的辩证论治

病位

病别

主证

治则

主方

主药

太阳病

头项強痛、发热恶寒、

发汗

葛根麻黄汤:

葛根

30、麻黄

10、

无汗、脉浮或咳喘

解表

石膏30、杏仁15、甘草10

麻黄

厥阴病

手足逆冷、脉细,恶

温通

当归桂枝汤:

当归

15、桂枝

寒、肢节痹痛

血脉

甘草10、大枣10枚、细辛6、白

桂枝

芍10、通草10

阳明病

胃家实、发潮热、自

泻热

大黄芒硝汤:

大黄

15、芒硝

汗出、大便难

除实

枳实30、厚朴20、白芍30

芒硝

通便

太阴病

腹满、或吐或利、时

温胃

苍术干姜汤:

苍术

30、干姜

腹自痛

健脾

茯苓30、甘草10

干姜

枢机

少阳病

胸中烦热、胸満、身

清热

黄芩柴胡汤:

黄芩

30、柴胡

15、

热或寒热往来、咽干

解毒

白芍15、石膏30、竹叶10、知母

柴胡

口苦、小便赤黄

30、大枣10枚

少阴病

心动悸、背恶寒、短

强心

人参附子汤:

人参

10、附子

5、

气、或脉微细

壮阳

茯苓15、五味子

15、麦冬30

附子

一、表阳证的证治

-5-/38

核心证:

头项强痛。

纲领证:

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脉浮,或咳喘。

诊断部位:

头部。

治则:

汗法,辛凉解表。

主方:

葛根麻黄汤(即麻杏甘石汤加葛根):

葛根30g、麻

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

葛根。

副主药:

麻黄。

表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条、第7条、第31条选

出。

头为诸阳之会,邪气侵袭肌表,首先表现在头面,故头项强痛为表阳证的核心证。

表阳证为表部的实热证,阳证必发热,表阳证的发热当为发热恶寒并见;

自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故表阳证当有无汗;

肺与皮毛相表里,故表阳证当有咳喘,但咳喘未必人人皆见,故为或然证。

从体内驱除病邪有三条途径:

分别为发汗、利小便、通大便。

表阳证部位在表,病性属热,故治疗宜用汗法,辛凉解表。

因第31条项背强几几与第1条头项强痛性质相同,强度不同,故借

第31条葛根汤中之葛根做主药,与辛凉剂麻杏石甘汤组成表阳证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汤中,葛根性凉,既可发汗解表,又能清热生津为主药;

麻黄发汗力强,驱邪外出为副主药;

石膏清热解表,可限制麻黄之过汗;

麻黄佐杏仁,可宣降肺气以定喘;

甘草可安胃和中。

[医案举例]

温某,男,48岁。

1973年9月下旬,因事夜出,时届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

诊其脉浮而数,苔薄而白,舌尖红,为表阳证,与葛根麻黄汤1

剂,服药后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2时许,汗止热

除。

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6-/38

二、表阴证的证治

手足逆冷。

手足逆冷,脉细,肢节痹痛。

四末。

温通法,温通血脉。

当归桂枝汤(即当归四逆汤):

当归15g、桂枝10g、

白芍10g、甘草10g、细辛5g、通草10g、大枣10枚。

当归。

桂枝。

表阴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337条、第351条选出。

手足距离心脏最远,表部虚寒时,手足逆冷首先出现,故手足逆冷

为表阴证的核心证。

表虚气血周流不畅,故脉细;

气血循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肢节痹痛。

表阴证的基本病理是四肢气血循行障碍,体表得不到气血的

濡养,出现表部虚寒的征象,故治宜温通血脉,选用第

351条当

归四逆汤为主方。

当归为主药,既能活血通脉,温煦四肢,又兼补血之功;

枝性温,协助当归温通经脉,以畅血行为副主药;

桂枝、甘草相

合辛甘化阳补气;

芍药、甘草相合酸甘以化阴补血;

细辛沟通上

下联络表里;

通草通经活络。

为突出主药作用,故表阴证主方更

名为当归桂枝汤。

赵某,女,42岁。

1970年时随丈夫住黑龙江,每逢冬时则双手发冷,未介意。

1974年返晋南后,其冷渐趋严重,遇冷则双手厥冷更甚,并见青紫,伴疼痛,得暖后青紫渐消。

西医诊为“雷诺氏症”。

1975年初冬就诊时,气温尚暖,而棉手套已不敢少离。

诊其脉沉细,舌质略淡。

此为血不荣末,阳不外达,证属

表阴证,与当归桂枝汤。

药10剂明显好转,共服60剂康复如常,次年冬亦未再发。

-7-/38

手足逆冷既是表阴证的核心证,又是一切厥证的共同表现。

引起手足逆冷的原因很多,彼此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因此,诊断表阴证最重要的是和各类厥证相鉴别。

1.热厥:

由于邪热遏伏,阳不外达,而致手足逆冷的病证。

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它有脉滑、谵语、自汗出三证。

方选白虎汤。

(参考《伤寒论》第350条、第219条)

2.蚘厥:

由于蛔虫寄生人体,加之胃肠寒热失调,蛔虫扰动而出现的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证。

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

它有复时烦躁,须臾复止、常自吐蚘三证。

方选乌梅丸。

(参考《伤寒论》第338条)

3.痰厥:

由于痰饮为病,郁结胃中,使气机不得畅通,气血不得以运行,不能温煦肌肤而见手足厥冷的病证。

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它有脉乍紧,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四证,本证之手足逆冷,是痰饮积于胃中所致,痰除则厥自愈。

方选瓜蒂散。

瓜蒂散使用当注意:

滑脉者最宜,迟脉者亦可,最

忌数脉、失血、吐血证。

(参考《伤寒论》第166条、第355条)

4.实厥:

由于热邪入里,结于阳明,邪热遏阻,阳不得伸,而出现手足逆冷的病证。

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它有先热后厥,大便难,热极谵语三证。

方选调胃承气汤或大承气汤。

(参考《伤寒论》第335条)

5.寒厥:

由于大汗大下损伤阳气,阳气衰微,而出现手足逆冷的病证。

此证与表阴证的鉴别要点在于脉微细。

方选四逆汤。

(参考《伤寒论》第354条)

三、表部部证的证治

主证:

项背强几几,恶风,有汗或无汗,骨节疼痛。

温经解表。

葛根汤。

葛根12g、桂枝6g、麻黄9g、芍药6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葛根、桂枝。

-8-/38

表部部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4条、第31条、第35

条选出。

项背强几几是头痛项强的类证,本证虚实并存,寒热错杂,故见恶风、有汗或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疼痛。

表部部证的性质为表部寒热虚寒俱在,治以温经解表,选用第

31条葛根汤为主方。

方中桂枝汤、麻黄汤汤性俱在,葛根、麻黄治表阳,桂枝汤治表阴,方中以葛根、桂枝突出其治疗重点,故为主药,在表部难辨阴阳时,就用葛根汤治疗。

周某,男,23岁。

患者正月中旬劳累至子夜,汗出湿衣,外出感受风寒,当晚腰背四肢疼痛不已,右臂尤甚,不能持物,不能穿衣。

中医药治疗半月痛终不已,来诊时见恶寒无汗,骨节酸楚,溲清白,口不干,舌红润苔薄,脉弦细紧。

患者表阴表阳证具在,与葛根汤一剂,药后便身汗出,臂痛大减,关节屈伸自如,又用桂枝加葛根汤与桂枝新加汤调护善后。

1.表阳证、表阴证、表部部证的主证、治则、主方、主药各是什么?

2.表阴证和各类厥证的鉴别要点各是什么?

第三篇三部六病里部证的证治

里阳证和里阴证是里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里部部证是里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

里阳证为实为热,里阴证为虚为寒,里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里部的部性。

一、里阳证的证治

胃家实。

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腹部。

下法,泻热除实。

大黄芒硝汤(即大承气汤):

大黄15g、芒硝10g、枳

-9-/38

实10g、厚朴10g。

大黄。

芒硝。

里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80条、第208条、第212条、第215条选出。

里阳证为里部实热证,饮食积滞,热邪壅盛,以胃家实为其核心证。

实有其物,积而不去,转化为致热源经肠

粘膜吸收入血后引起发潮热;

里部郁热蒸腾,津液外泄,故自汗出;

里热炽盛,汗出伤津,故大便干结难下。

里阳证热实互结,机体功能障碍与有形物质蓄留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须泻热除实,恢复机体功能,选用大承气汤为主方。

方中大黄为主药,攻下泄热;

芒硝为副主药,软坚排便;

枳实增强肠胃的节律蠕动;

肠内容物蓄积,易发酵产气,厚朴可排气消胀除满。

为突出主药作用,将里阳证主方更名为大黄芒硝汤。

贾某,男,28岁。

患者平素鲜有疾病,秋收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骨楚,某医与十神汤,药后大汗淋漓而热不见退,日晡尤甚,持续40℃左右八日余,额痛如裂,谵语妄言,病室内秽气甚重,患者裸卧,唇焦舌裂,面赤气粗,汗出蒸蒸,大便五日

未行,胸膛灼热,脐周胀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滑。

观其脉证,知邪热内盛,燥屎已成,与大黄芒硝汤一剂,泻三四次,当晚身凉而安。

消化道内的有形实邪包括食、血、痰、水四类,四类物质堆积均会形成里阳证,不同类型的里阳证其选方用药亦各不相同。

1.食

小承气汤重在消胀除满,同时也能排除燥屎,用于腹大满不

通者。

调胃承气汤重点在于泻热,用于发潮热、谵语者。

大承气

汤是二者的综合,既可泻热又能除满。

(小承气汤参考《伤寒论》第208条、第209条、第214条,调胃承气汤参考第70条、第105条、第248条,大承气汤参考第252条、第320条)

-10-/38

2.血

桃仁承气汤泻热祛瘀,用于少腹急结,舌紫暗者。

抵当汤行瘀逐血,药力猛于桃仁承气汤,用于舌紫斑,小便自利,喜忘如

狂,小腹硬,大便色黑,虽硬反易者。

(桃仁承气汤参考《伤寒论》第106条,抵当汤参考第125条、第237条)

3.痰

大陷胸汤用于水邪结于胸胁,热邪实于肠胃,表现为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丸证为大陷胸汤证合葶苈子证,用

于大陷胸汤证伴见项强如柔痉状,喘鸣迫塞者。

(大陷胸汤参考《伤寒论》第135条,大陷胸丸参考第131条)

4.水

十枣汤用于胸腹腔积水者。

(参考《伤寒论》第152条)

二、里阴证的证治

腹满。

腹满,或吐或利,时腹冷痛。

温健法,温里健中。

苍术干姜汤(即《金匮要略》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易白术为苍术):

苍术15g、干姜10g、茯苓15g、甘草10g。

苍术。

干姜。

里阴证主证根据《伤寒论》第273条选出。

胃肠吸收功能降低,水饮滞于胃肠,故见腹满,即腹部按之柔软,自觉满闷,腹满是一个病位、病性均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故为核心证。

胃肠道水液潴留,化之不能,留而不去,泛溢于上则呕吐,濡滑于下则下利,吐利未必并见,故为或然证;

里部虚寒,寒湿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时腹冷痛。

里部虚寒,病在脾胃,治疗宜温里健中,选用《金匮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并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为主方。

-11-/38

苍术与白术均具有健脾燥湿,促进小肠吸收水液的功效,而苍术作用更强,故易白术为苍术,以苍术为主药;

干姜温中散寒

为副主药,既可提高里部温度,又可增强酶的活性;

苍术促进水液吸收,进入组织的水液增多,需茯苓淡渗利水,将其排泄;

甘草佐诸药温补脾胃。

为突出主药作用,将里阴证主方更名为苍术干姜汤。

张某,男,36岁。

季夏炎热,恣食生冷,袒卧纳凉,半夜腹痛,继而泻作,未及天明,已泻三行。

初为溏粪,继则如注,

清晨来诊时已泻七、八次,询得腹中冷痛,身微恶寒,脘满呕恶,小溲清沏。

苔薄白,脉象弦。

此乃寒湿为患,证属里阴。

治当温寒除湿。

与苍术干姜汤,一剂便溏除,再剂泄泻止。

里阴证不同发病部位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发生里阴证时其选方用药亦各有差异。

1.食道、膈肌

旋覆代赭汤具有平痉温中,涤饮镇逆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噫气不除者。

(参考《伤寒论》第161条)

2.胃

吴茱萸汤具有温中平痉,止痛止吐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者。

(参考《伤寒论》第243条、第309条、

第378条)

3.升结肠

五苓散具有健脾利水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小便不利者。

(参考《伤寒论》第71条、第156条)

4.降结肠

桃花汤具有温涩固脱之功,用于治疗里阴证兼下利,便脓血,而非痢疾者。

(参考《伤寒论》第306条)三、里部部证的证治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

-12-/38

雷鸣,下利。

健脾和中。

生姜泻心汤。

生姜15g、干姜10g、甘草10g、黄芩15g、黄连10g、半夏15g、人参10g、大枣10枚。

生姜、黄连。

里部部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157条选出。

热积于胃,留而不去,胃气上逆故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胃中瘀热不除,致使脾气不升,水饮不得四布,停于胁下,故见胁下有水气;

水阻气道,气机不畅则腹中雷鸣;

水湿下泄故见下利。

本证寒热虚实均不分明,难分阴阳,故为里部部证。

里部寒热分居,虚实相隔,治疗须健脾和中,寒热清补并用,选用生姜泻心汤为里部部证主方。

生姜泻心汤中生姜、半夏温胃散寒、燥湿降逆;

黄连、黄芩

清泄胃热;

人参、大枣健脾益气;

干姜、甘草温运胃阳,和调于

中。

八药并举,温清消补相济。

方中以生姜、黄连为主药,当里

部难辨阴阳时即可选用。

闫某,女,19岁。

今年盛夏,气温炎热,恣食瓜果,致泄泻无度,某医用庆大霉素、痢特灵治疗,十余日泄泻方止。

近又饮食不洁,致泄泻复作,一日五六行,腹不痛,不后重,心下满闷,纳谷不馨,嗳腐食臭,腹中雷鸣,矢气频频,口苦,舌淡红少苔,脉沉缓。

诊腹,心下痞软,脐周无抵抗。

证属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心下痞也。

治当健脾散结,苦辛消痞。

与生姜泻心汤加茯苓,三剂后泻止痞消。

1.里阳证、里阴证、里部部证的主证、治则、主方、主药各是什么?

2.食、血、痰、水引起的里阳证各选用什么方剂?

不同部位的里阴证各选用什么方剂?

-13-/38

第四篇三部六病枢部证的证治

枢阳证和枢阴证是枢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枢部部证是枢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

枢阳证为实为热,枢阴证为虚为寒,枢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枢部的部性。

一、枢阳证的证治

胸中热烦。

胸中热烦,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燥,小便黄赤。

胸胁。

清法,清热除满。

黄芩柴胡汤(即黄芩汤加柴胡):

黄芩30g、柴胡15g、白芍15g、甘草10g、大枣10枚。

黄芩。

柴胡。

枢阳证的主证根据《伤寒论》第263条、第264条选出。

枢部的中心是心脏,心脏位于胸中,热郁胸中,阻遏气机,气血滞

涩不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