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计算机辅助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辅助教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及全球共享化
2)学习社会化
3)教育名师化
4)知识构建化
5)学习内容时代化
6)学习模式多样化
5、简述多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多媒体是指通过人机交互作用,能实现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这里的信息媒体指文本、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影象。
特点:
1)集成性。
其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2)交互性。
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3)控制性。
以计算机为中心,能自如地加工处理各种周边设备的多媒体数据。
6、简述CAI的基本模式
1)操作与练习(DrillandPractice)
2)个别指导(Tutorial)
3)对话或咨询(Inquiring)
4)模拟(Simulation)
5)教学游戏(Game)
6)问题求解(ProblemSolving)
7、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
1)教学策略设计
2)教学内容设计
3)人机界面设计
4)学生模型设计
名词解释题
1.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2.流媒体——指在Internet上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而非一种新的媒体。
3.教学目标——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4.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5.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6.课件――是直接用于教学的软件,它反映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目标等。
论述题
请你结合所学专业,谈谈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案要点:
(1)教育技术的定义
(2)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
(3)结合所学专业,谈应用
(4)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应如何应对。
选择题 (以下内容和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里出)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
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踏过刀耕火种的田野,穿越了机器的轰鸣,人类正在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社会。
由于受到信息社会主流文化和技术支柱的深刻影响,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一、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
一个时代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通过考察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大体上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
我们之所以说人类正在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掌握信息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多媒体与网络的概念几乎人人皆知。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普遍,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与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已经构成了当今时代的社会细胞。
一个社会,它的社会细胞业已成熟了,那么这个时代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临了。
其次,人们对于信息的价值、态度已经达到空前的地步,信息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
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信息,谁就占尽了先机,就拥有了商机。
这种信息的社会态度和信息社会价值观,导致了国家与国家、地区之间甚至个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而这种“信息贫富差异”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对信息的趋求。
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人们对信息社会价值的普遍认同,信息的痕迹已经无处不在,它业已深入人们的各行各业。
政府在上网,企业在大搞电子商务,学校积极地开展基于互联网远程教育,国家教育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面向中小学的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也在加紧实施,透过深圳的“E城市”,我们几乎已经看到了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
最后,从20世纪的后几十年,特别是后十年,网络在我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以网络文化为核心的信息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对于信息社会的社会特征,不同的人依据自己的出发点和认识角度,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信息社会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社会信息化
随着信息向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以及信息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中作用的突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便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反映在整个社会对信息的态度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利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化方面,各行各业,信息化改造如火如荼,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
无纸办公、电子政府、社区信息化、数字化生存等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我们国家制定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以及政府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吹响了加速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号角,尤其是深圳“E城市”的规划,已经开始为人们勾画“E社会”的未来,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E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二)信息网络化
信息社会,信息的加速剧增,对信息的使用提出了网络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组织、发布、传播的重要途径。
信息网络化不仅优化了信息的组织、发布和传播,而且使得人们的信息检索、获取、表达等活动更加容易。
也正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的网络化才使得人们能够在不断扩大的生存空间中自由的获取、使用信息,自由的学习、自由的生活,自由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
人类走出工业社会,步入信息时代。
在各行各业中,社会经济的变化是最直接和明显的。
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使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地域限制。
企业在向跨地域、跨国度经营的方向发展,经济在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20世纪的历史表明,单靠不断增加资本、人力和原材料的投入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只有善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国家,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提供了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
信息的快速搜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使各国政府、公司企业和个人能便捷地获取信息。
信息的这种透明性(公开性)和流动性,有利于各国政府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的科学决策,从而必然有利于各国间的经济合作。
(四)教育终身化
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多变的社会,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时刻沐浴着新的生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成为每一个人基本的生存能力,因此,正像有位学者所描述的那样:
在信息化的社会,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
学习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学习告诉人们影响他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公民,学习使人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提供职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学习为生存之道。
人人需要学习的智慧。
(五)学习社会化
教育终身化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从事学习活动。
因而学习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在信息化的社会,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技能和生存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极为便利的学习条件,使社会化的学习不仅成为一种需要,而且成为一种可能。
因此,信息化的社会也是学习化的社会。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信息时代的教育
新的百年已经开始,人类文明史上第三个千年画卷已经徐徐展开,信息社会业已来临。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
对此,人们有多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它预示着一个人性得到充分张扬的社会的来临,另外一些人则称它代表着对公民全面控制的开始;
一些人认为它宣告了一个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知识可以轻易获取的新纪元,另外一些人则称我们的未来将被微不足道的闲话、耸人听闻的谣言和别有用心的宣传的洪流所淹没;
一些人认为世界将由于信息的极大丰富而趋于大同,另外一些人则称由于信息分配的不均,大多数人口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贫困。
这个时代,真是让你欢喜让你忧。
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场白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的事情了:
“这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一个糟的不能再糟的时代”。
(一)传统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
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
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使教育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
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
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
“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
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
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
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
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
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
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
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
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
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这个数字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
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
2.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
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
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
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
我们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
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
(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
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
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
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
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
(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电子文本的结构变化给写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变革更加剧烈。
传统文章与著作的写作都有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而电子文本则是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
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章则需要把每个句子和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并使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通道,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
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简捷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章数据库”。
(4)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
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式。
3.计算方式的变革
(1)从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二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
传统计算能力仅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有关。
当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和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后,迫使人们去探究数字与数值计算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转化,这就大大拓展了计算的概念,并使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
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基石是以“比特”(信息的最小单位)为支点的“基2代码”,因此任何领域的问题要想交给计算机来解决,必须先将其转换为能够用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示的“计算机语言”。
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如何用基2代码和二进制来表达各个领域所要解决的难题,并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化模拟。
(2)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支柱(读、写、算)融为一体.
文字的数字化可以看作计算机步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奠基石或里程碑。
此后,文字所表达和描述的世界都可以转化为二进制的计算机语言了!
而计算机也开始从技术上升为文化!
至此,作为人类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读—写—算,在计算机语言文化中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了,这对未来社会与未来教育的挑战与促进是可想而知的!
(3)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仿真世界;
并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存方式、教育模式!
计算机文化并没有就此止步。
当她征服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世界和图像世界乃至将时间之矢综合进来的三维动画世界之后,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和倾倒了!
而把计算机文化的这个新的里程碑转化为现代技术,并由此改变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则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奇迹!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
1.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的“无孔不入”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面前难以应对,新的教育观正是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应运而生。
它主要包括:
(1)现代教学观。
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2)现代师生观。
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认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也演变成了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和设计者,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现代人才观。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而不是传统教育的知识型、模仿型人才。
(4)学习时空观。
学习不再受时间限制,也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实时或非实时地学习。
这些现代教育观点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对于推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育的内容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截止1980年,当代人类知识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一百多万年积累的知识占10%,而近30年积累的占90%。
90年代后,人类知识积累的速率加快更加明显。
人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需要学习的知识都在按照指数规律增加,用爆炸两个字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一位网虫这样写到:
“我深深地感到信息时代到来了。
如果说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我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读的话,那么在网络上只有按自己特别的兴趣去读!
浩如烟海的知识让人头晕目眩,感到一种威压,茫然四顾而迷失了自我,就如一只蚂蚁一样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
显然,要想在学校里把一辈子要用的知识都学到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也需要重新组织与安排。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的流动十分自由,相应也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的信息。
一方面,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包含着性质不一的内容。
另一方面,各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达到空前的融合。
信息的来源不再只是教科书,大量的信息来自于计算机和网络,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
这种现象迫使教学内容尽快更新,并将多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与改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着人类走出工业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人类的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其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果就是学校教育中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教育教学的内容在大幅度的增长。
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在侧重点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现在,在教学内容上,人们更关注技能和方法,更关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围绕教师的“教”来构造环境和条件。
黑板+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即使幻灯、投影等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过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无论配置多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其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展示”的环境。
而信息时代的教学要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获取”环境,使其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用的认知工具,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的科学结合成为现代教学环境的强大技术支持。
蓝色巨人IBM前CEO尼葛洛庞帝曾这样批评教育领域变革的迟缓:
“如果一个100年前的医生来到今天的医院,他已经不可能再去给今天的病人治病了;
但是一个100年前的教师来到今天的学校,掸干净身上的尘土,却同样可以成为今天的教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尼葛洛庞帝所讲的此类的“今天的学校”正在发生着积聚的变化,应当说,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里,100年前的教师根本无法适应今天的教学,教学环境的变化是迅猛的。
网络教师、多功能教室越来越普及,现在不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都难以胜任今天的教学,更不要说100年前的教师了。
4.教学的方式
以往整齐划一的班级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人们正在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实现真正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快更好地学习,已经具备了以往没有的条件,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在这方面的影响和变化正刚刚显示出来,但是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已经十分明显。
我们现在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式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形成的,在中国也只是一百多年前才有的。
如果说当教学内容从四书五经变为声光化电时,私塾必然会被近代的学校教育取代;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传统的学习手段在信息时代看来不但效率低下,而且痛苦不堪。
那么,今天,当Internet和虚拟现实进入课堂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彻底变革也同样是必然的。
传统教学围绕教师为中心来展开,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信息时代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
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在信息之海中游泳的本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必须将教学媒体当作重要的信息资源而不是辅助工具,着重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并利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
教学手段的变化实际上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想结合的产物,是教育技术的重要应用。
新的媒体、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
这些新媒体、新技术和新工艺已经进入教学情景中,与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演变成为新的教育手段。
5.教育方法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计算机技术还是令人感到十分神秘的高科技,似乎与其他行业的人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是距离遥远。
然而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很快就打破了这种隔膜状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对象扩大到了声音和图像,而这正是教育中大量使用的,特别是以形象传播知识的中、小学,在这方面受到的鼓舞,尤为突出。
随着计算机网络向四面八方延伸,地域差别造成的障碍被突破,远程教育使教育平等的理想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的冲击还反映在教学模式的变化上。
远程教学、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分布式学习、同步教学、异步学习等等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