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890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省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热身训练题Word下载.docx

“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

”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

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B.“以仁入法”C.“心即理也”D.“致良知”

3.《元史》载:

“行中书省,凡十

(一),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

4.以下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5.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B.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C.重视科学实验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6.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

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

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8.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这一政治纲领的核心是

A.驱逐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

10.“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B.发动国民火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1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2.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3.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目的是

A.解决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方针

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15.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

“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16.“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

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

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17.“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

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

这个新阶层就是商人和手工业者。

他们来自农民,他们或者是大家庭中没有继承到土地的次子们,或者是被战争和饥荒从土地上赶出来,去寻找新的生存机会的人,或者是充满冒险精神,喜欢新生活的人”这一新阶层指的是

A.地主B.无产阶级C.农民D.资产阶级

18.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

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德意志帝国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德意志国开始实行全面垄断

C.属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局部调整D.在德意志帝国资本主义制度出现倒退

19.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17、18世纪的欧洲人相信,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也可以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前进。

产生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B.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D.启蒙思想运动的推动

21.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2.“我们希望民主战胜独裁,希望核武器不落入危险人物手中,但是我们不像1947年那样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

”引自美国某报。

其中“感到明显的安全威胁”指什么

A.二战后,美苏由合作转为对抗B.日本的崛起

C.欧共体的建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A.社会保障政策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法D.发展农业生产

24.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

该组织的目标是

A.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D.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25.1911年,意大利诗人里乔托·

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有种艺术是继建筑、音乐、美术、雕塑、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是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

这种“新兴艺术”是指

A.电视B.电影C.歌剧D.书法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第31、32题是选做题。

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

26.(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折共1160件,共3391件事。

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三] 

至嘉靖以后,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

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

[材料四]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

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五]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送到皇宫的奏章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作了什么改革?

什么人协助明太祖处理如此之多的奏章?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殿阁大学士的职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3)有人认为严嵩、张居正等专权说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严重削弱,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

(4)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7.(15分)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

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

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李鸿章问:

“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

“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

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三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

……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晚期西方工业生产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2分)请分析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对于材料二中李鸿章与森有礼的观点。

你是如何认识的?

(3)材料三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4)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就是实现自己专政的或者说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只有同农民妥协,才能拯救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

[材料二]1932年,在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上,罗斯福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他在接受提名的演说中说:

“Ipledgeyou,IpledgemyselftoanewdealfortheAmericanpeople.”

——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材料一中的“特殊的过渡办法”具体指哪一经济政策?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anewdeal”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提出这一口号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及意义。

(4)有人称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制度的挽救者”,二人“挽救”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对我们有何启示?

29.(13分)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

[材料一]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

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

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美国即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

[材料四]《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2年《宪法》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

……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

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路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1人,其他代表2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

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

试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5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30.(11分)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的状况:

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

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

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对此,你有何看法?

31题和32题是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一题。

31.(9分)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堵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2)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32.(9分)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试运用这两种方法解答以下问题:

(1)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

(6分)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

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二]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

(2分)依据上述两段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