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737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岗教育学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张力性原则

第二部分教育学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育的长期性

2.“活到老,学到老”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3.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4.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5.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教育影响

6.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7.教育史上,提出“产婆术”的是苏格拉底

8.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是封建社会教育形态的主要特征

9.教育史两大对立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传统思想的赫尔巴特和现代教育的杜威

10.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是《学记》,“教学相长”就是出自其中。

11.教育史上提出白板说的是洛克。

12.“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在于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观点。

13.“教育”一词在我国出现最早的是《论语》×

14.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5.汉代地方官学通常被成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初期。

×

16.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观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正确

17.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伸到火苗上,被灼伤,并由此获得火的有关知识,这一过程可以称为“教育”×

1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是培根×

19.试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他主要的教育观点有:

①教育理论体系是伦理学和心理学,他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②他的教育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③教育性教学原则,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④他的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⑤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20.试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③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指导教学质量④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⑤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21.试述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全球化;

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具有科学性

2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3.“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原则

2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三种,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等

25.教育在发展中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6.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7.在关键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

29.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根本上是有生产力水平因素决定的

3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观点是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31.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长善救失

32.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过渡性

33.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4.王安石的《伤仲永》告诉我们,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后额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

3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及“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36.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37.有的人“少年得志”而又有些人“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8.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怎样的教育?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年龄段的衔接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抓住人的发展“关键期”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9.试述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请运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原理分析:

我国现在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2)教育对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

4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目的

4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3.关于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论的是孟子

4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5.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始于:

废科举、兴学校

46.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壬戌学制

47.《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两基”“两重”“两全”目标,其中,两全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8.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

49.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50.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51.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单轨制代表国家是美国

5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基本教育政策

53.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

54.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55.非制度化教育就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56.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57.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是学校教育制度√

58.素质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9.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学好×

6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立的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发展、提高质量√

61.“教育无目的论”就是主张教育没有目的×

62.试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⑤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3.试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4.试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66.“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示范性

67.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表明教师的工作特点具有示范性

68.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属于条件性知识

69.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始于清末

70.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而非显性的物质财富。

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间接性

71.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说明他们具有可塑性特点

72.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是自我教育

73.儿童中心论的代表认为是杜威

74.心理相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75.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类型是民主型

76.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7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在于职业的多样化

78.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创造性

79.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学生个性受到压抑,这是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80.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活动√

8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82.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8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84.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以称为教师×

85.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信服威严,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严√

86.处于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的指向×

87.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88.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89.试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内涵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与分析,更不可能代替学生掌握规律。

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从法律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社会系统中享受各项基本权利,有些甚至是特定的。

但同时,学生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学生权利有所制约

90.试述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91.试述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

①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发展:

加强教师教育;

制定法律法规;

提供经济保障

②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

恒于研究;

勤于反思;

勇于实践

9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93.课程设计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94.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有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这种课程属于活动课程

95.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96.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教材

97.课程评价的目标模式的提出者是泰勒

98.我国的小学课程应以综合课程为主

99.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00.校园文化属于隐形课程

101.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校本课程

10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103.校本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04.课程即学习经验的观点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的√

105.社会、知识和科技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06.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清朝×

107.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

108.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109.义务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它不具有强制性,所以适龄儿童少年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

110.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涉及的三个纬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1.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12.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113.试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114.谈谈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①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②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③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④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⑤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15.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117.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模像直观

118.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直观类型是言语直观

11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

12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121.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22.当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23.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2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125.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他们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126.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

128.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根据学生的成绩分为若干小组

129.教案又称课时计划

13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形成性评价

13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班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由一位老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复式教学

132.“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句话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启发性原则

133.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的是发展性评价

13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

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发展学生能力

135.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

136.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37.根据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性评价×

138.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需要懂、透、化三个阶段

139.“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40.范例性地阐明“类”案-范例性阐明“个”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

14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142.教师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43.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144.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

145.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146.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不足:

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

147.试述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148.试述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①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其优点是既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合作精神

②运用发现法要做到: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149.试述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150.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式是说服法

151.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培养良好品质的方法是锻炼法

15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

153.德语的永恒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

15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55.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156.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也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57.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58.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皮亚杰

159.角色扮演对发展个体关外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60.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61.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基础是知,关键是行

162.体谅模式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较有影响力的道德教育模式,创立人是班杜拉×

16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6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165.德育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

166.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中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167.试述教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是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是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精神力量;

意是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是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②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168.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有哪些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

169.试述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趋势

存在的问题:

①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为得到落实;

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③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④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⑤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改革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式和形式;

⑤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⑥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17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71.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明确的共同目标

172.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17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整个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平行管理

174.为班级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包括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及社会技能的发展。

这属于班级的个体发展功能

175.个别教育是指全体学生的教育

176.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价,这项工作属于操行评定

177.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主题班会

178.实行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