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829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理教程真题精选Word文件下载.docx

影响:

(1)陆地国界线中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多分布于西部边疆,这使得少数民族为中国的国防力量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2)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既有利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又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3)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长期的生产生活加快了对高原山地地区以及边疆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开发。

4化石能源利用对我国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1)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开采对土地的损害、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等。

比如开采造成水资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居民用水短缺等问题,开采过程中的噪音污染等。

(2)化石燃料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燃烧时各种气体与固体废物和发电时的余热所造成的污染。

化石燃料时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全球气候变化。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从而导致温室效应,改变了全球的气候,危害生态平衡,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以及水资源。

二是热污染。

火电站发电所剩“余热”被排出到河流、湖泊、大气或海洋中,在多数情况下会引起热污染,以致明显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

5对比中国各个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征。

(1)长江三角洲地区:

轻工业所占比例略大于重工业,结构比较协调,工业部门行业齐全,技术水平高,内外分工协作运作较佳。

(2)京津唐地区:

重工业所占比重略大于轻工业,工业结构比较协调。

原料自给,区位优越,门类齐全。

(3)珠江三角洲地区:

工业结构和优势部门以发展“轻”为特色的轻工、电子、家电、服装、通信设备制造、食品加工等名优产品。

(4)辽中南地区:

工业结构突出特点是明显偏重。

(5)胶济沿线地区:

沿海城市轻工业比重较大,济南等城市重工业为主,优势互补。

(6)松嫩地区:

与辽中南基地相同,工业结构偏重。

(7)成渝地区:

工业结构是重型结构,轻重比例不够协调。

6中国农业区划对生产布局有何应用价值?

将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

将秦岭——淮河以北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

将西部划分为甘新区、青藏区。

以上大陆部分的9个一级区,概括的揭示了中国农业最基本的地域差异。

它既可反映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热、水、土不同配合提供的发展农业的可能性,也可反映各地区历史形成的农业基本地域特点。

这些条件和特点,有很大稳定性,可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大的地域单元。

此外,还将中国的海域划为一个海洋水产区。

由于各一级农区内部农业复杂多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各一级区内又分别划分若干二级区。

7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

(1)中国的土地退化分布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高到低,几乎都有病土地退化的发生。

沙漠化土地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形成长达5500km的弧形带。

①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南方山地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

②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带;

干旱区的绿洲周围;

半湿润区的河流迂回扇及古河床沿岸;

海滨、湖滨、江河入海入湖口和漫滩;

高寒地带的河流沿岸。

③草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华北牧区、东北牧区、西北牧区、青藏牧区、西南牧区以及南方草地。

④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河中上游、极端干旱漠境、青藏高寒漠境盐渍区、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滨海平原。

⑤土地污染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区、城郊农田区。

(2)从宏观上看,呈现东西分异,自东向西依次为:

沿海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东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地带、中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严重地带、西部自然-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

土地退化类型的组合的地域差异在东西分异的基础上,呈现南北差异,北方以沙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为主要类型组合;

南方以水土流失、石化(沙漠化)、土地污染和浅育化为主要类型组合。

8简述土地退化对中国的区域影响。

(1)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

水土流失极大地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影响的核心,在于水土资源的破坏和丧失,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的降低和丧失,使农业可持续条件丧失;

另一方面,水土再分配使江河淤积、洪水泛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使经济损失、社会失稳。

(2)沙漠化的区域影响:

在沙漠化土地分布区域,由于植被覆盖度稀少或丧失,沙化地表的反射能力加大,导致气候干燥。

区域陷于干燥气候-沙漠化的恶性循环中。

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地资源的支持系统,使得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丧失,直接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剧贫困程度,甚至出现生态移民。

以风沙活动为标志的沙漠化,压埋、风蚀、填塞耕地、草场以及交通道路、房屋、水利和工矿设施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沙漠化产生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3)草地退化的区域影响:

①草地退化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草地畜牧业受损。

②草地退化引起生态环境强烈恶化。

③草地退化导致高原雪灾频繁发生。

④草地退化使牧民受到收入减少和生存威胁的双重压力。

⑤草地退化导致生态资产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4)盐渍化的区域影响:

①土地盐渍化造成耕地和草地生产力的损失,主要影响北方和西部处在平原和相对低洼区域的经济。

②土地盐渍化恶化土质并降低了生态环境安全。

③盐渍化土地与大风配合形成“白尘天气”,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5)土地污染的区域影响:

土地污染对水源、生态环境、动植物生长以及食品安全问题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9阐述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新疆和华北等地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构造原因。

台湾地震构造区包括台湾省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该区地震的发生与太平洋弧形构造、台湾岛及周围的活动构造运动有关。

西南构造区包括青藏高原的全部和川滇高原的西部,是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

该区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构成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原,也是中国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

西南区地震多集中于北西-东西-北北西弧形展布的断裂系以及北东向、南北向的断裂上。

新疆地震构造区是中国强震多发区之一。

地震发生与巨大的新生代挤压型盆地及其山间的造山带运动有关。

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内部较稳定,很少有地震发生。

其间的天山、阿尔泰山强烈隆起,地震多发生于山区与平原区交界处。

新疆区地震断层呈东西或北西走向,北西及北北西走向者多以挤压兼右走滑为主。

华北地震构造区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非常强烈,深部构造表现为地壳拉薄和上地幔隆起,还发现有局部壳内低速层存在;

潜部则表现为裂谷和地堑盆地的形成以及断裂的新活动。

中国地震灾情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灾害,是全球400年来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的一次。

自1949年以来,中国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呈现出显著的波动现象。

10阐述中国地震和水灾等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1)对城市工矿、房屋建筑的影响:

水灾往往会冲毁部分建筑物,而地震等灾害对于房屋的危害更甚。

(2)对交通的影响:

水灾往往会伴随城市内涝出现,导致道路积水,桥梁垮塌等,而地震形成的道路地裂缝等对城市交通会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们的出行。

(3)对生活设施的影响:

水灾和地震等灾害往往会破坏城市供水、供电系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4)对生产设施、商业设施的影响:

水灾和地震等灾害往往导致工厂停工、商店产品供应不足,影响生产活动、商业活动的开展。

(5)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地震、水灾等灾害往往伴随疫情的发生,对灾后的公共卫生防治等产生重要影响。

11分析中国能源结构对北方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

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并保持稳定。

这对北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工业燃煤与北方冬季采暖燃煤产生以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为主的多种污染物。

北方大量的汽车加剧化石能源的污染,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

加之北方植被少,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空气运动速度慢,特别是冬季盛行下沉气流,导致污染物在大气中无法扩散,严重影响北方空气质量,造成北方大多数城市空气PM2.5浓度超标。

严重影响北方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开展,对交通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分析农业活动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

(1)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森林破坏严重,森林面积大幅减少。

造林方式以及人工林品种的单一化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艰难。

不利于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2)毁草开荒、超载放牧、连年割草、滥采药材导致耕地沙化,草地退化。

不利于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3)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湿地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减少,使许多野生植物资源直接受到破坏,另一方面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促使它们数量减少有些趋于灭绝。

(4)滥捕滥杀、过度捕猎等不合理的农业开发使得中国生物多样性遭受重创。

(5)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比如灌渠、大坝等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13谈谈你对实现和谐中国的战略构想。

建构和谐中国,在中国典籍中既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又有实施的一些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国家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区域发展强调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4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1)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运输:

中国沿海滩涂丰富,宽阔的浅海和滩涂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面积较大的、宝贵的土地资源,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盐化工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港口众多,利于发展海洋运输业。

(2)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

中国近海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利于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的发展。

(3)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

中国海洋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海底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有利于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

(4)海洋化学资源及开发:

中国沿海许多地区都有含盐量高的海水资源,海水中存在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海洋化学资源丰富。

(5)海洋动力资源及开发:

中国海洋能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6)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

中国沿海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地域差异显著。

15简述海洋国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中国海洋国土面积广大,有300万平方公里。

中国目前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土海洋利用意识淡薄。

但随着近几年,海洋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的特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海洋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海洋产业体系呈现出以海洋水产为主,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滨海旅游和海盐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同时,海洋化工、海洋医药、海洋农牧业、海洋能发电、深海采矿等新兴海洋产业将逐步形成和发展。

海洋国土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海洋国土开发已然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跨世纪的地区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后,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如何利用海洋国土,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16为什么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有何解决途径?

原因:

(1)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自然原因)

(2)土壤多为黏性土壤,保水量少(自然原因)

(3)华北水少,人多,耕地多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4)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

(5)水质污染严重。

(6)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

(7)大城市较多,城市群密集,区域水资源紧缺现象严重。

解决途径:

(1)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水利工程。

(2)修建水库等水利设施,节约用水。

(3)防治水污染。

(4)合理开采地下水。

(5)海水淡化。

17阐述内蒙古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对华北区的主要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以及森林资源为华北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与工业原料,促进了华北区的经济发展。

②内蒙古地区河套农业以及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为华北地区的大量人口供应了充足的肉、奶、粮、油、糖等农畜产品,弥补了华北地区自身的供应不足。

③内蒙古地区的防护林体系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冬季沙尘,对改善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有积极意义。

(2)消极影响:

内蒙古地区是华北地区沙尘暴灾害的主要沙源区。

内蒙古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放牧、草原垦殖导致该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风蚀沙化,内蒙古地区的环境恶化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18晋陕甘宁地区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资源优势是什么。

晋陕甘宁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山西省的资源主要是煤炭资源。

煤质量较高,低灰、低磷、高热量是山西煤的主要特点,因此适合多种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且煤层厚、埋藏浅、煤田地质条件好、吨煤开采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山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与黄河丰富的水电资源相配合,再加上地理位置适中,为形成水、火电互补的巨型电站链和能源重化工基地提供了十分雄厚的基础。

陕西榆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突出,有世界级大煤田、国内最大的陆上整装天然气田。

19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开发的影响。

(1)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区域,封闭性强,土层贫瘠,水土流失以及石漠化严重,可垦耕地十分有限,不利于农业等耕作种植、与开发。

(2)喀斯特地貌区,植物再生能力较差,加之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地表水源缺乏、旱涝灾害频发,不利于农业开发。

(3)喀斯特地貌导致交通设施建设困难,交通落后不利于蔬菜、花卉、药材、香料等经济产出高的农作物以及畜牧产品的对外运输,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20阐述新疆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重点。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草地退化;

风蚀沙化严重;

天然林、草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

湖泊湿地退化、河流断流;

绿洲萎缩;

土壤次生盐碱化;

环境污染严重。

(2)整治重点:

加强对天然林、草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加大退化草地的治理力度;

加快湖泊湿地生态综合治理;

抓紧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大力遏制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扩大的势头;

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布局六大工程:

①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治理。

②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治理。

③艾比湖流域生态建设。

④天然林保护工程。

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⑥乌鲁木齐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21阐述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整治。

(1)冰雪冻灾等自然灾害不利于高原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地震灾害频发,不利于青藏地区的稳定发展;

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种植人工草场、合理放牧,适宜轮牧,储存牧草等有利于解决高原冰雪冻灾等灾害对于畜牧业的影响;

加固房屋,建立有效的防护预警机制,以减小地震等灾害的影响;

合理放牧、不滥捕滥杀,维护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草原退化、冻土退化造成的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22试说明藏文化及其对青藏地区发展的作用。

(1)高原牧业文化对青藏地区发展的作用:

为了适应高原寒冷缺氧的环境,高原藏民族选择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大部分地区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饮食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这种文化特点促进了高原畜牧业的发展;

河谷地带为半农半牧区,有利于河谷农业的发展,综上所述,藏文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藏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维护了人民生活与稳定。

(2)宗教文化对青藏地区发展的作用:

青藏区从原始的巫教、苯教到现在的藏传佛教对藏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宗教文化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原发展宗教旅游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3论述“第三极”的地理意义。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发育最年轻的大高原,是地球上十分独特的地域单元,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2)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地形对大气环流所产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形成高原季风,对中国乃至世界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气候方面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3)青藏高原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多个国家的的交界接壤地带,在地缘政治方面有重要地理意义。

(4)青藏高原由于所处的中、低纬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度导致景观呈现三维地带分异,对景观分布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5)青藏高原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对经济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6)青藏高原是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对亚洲河流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24分析新疆作为国家后备能源基地的有利条件。

(1)重要的能源开发接替地:

新疆是中国的能源资源富集区,“九大煤田”、“三大油田”、“九大风区”等能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是新疆的优势资源之一,不但为新疆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新疆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广阔的勘探空间,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也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开发接替地。

新疆除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居于首位,风能、太阳能、水能蕴藏量也十分丰富。

(2)能源工业:

新疆能源工业形成了以煤、石油为主,天然气和水、风电为辅,太阳能综合利用,多能互补的生产结构。

新疆已成为中国主要的能源(原煤、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外调省区。

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电力工业都颇具规模。

(3)化工基地与西气东输:

南疆石化基地依托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维持了中国东部地区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25概述新疆绿洲经济的基本特征。

(1)绿洲经济是以封闭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并存在着明显的限制边界,这就强化了绿洲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内聚力,使绿洲发展主要立足于区内需求,商品经济不发达,普遍带有“小而全”的自我封闭特征。

(2)有限的水资源限制了绿洲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

(3)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绿洲经济对新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6阐述西南交通建设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作用和意义。

(1)西南交通建设有利于该地区矿产、水能等资源的开发,促进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2)西南交通建设有利于蔬菜、花卉、药材、香料、粮食等的对外运输,对花卉基地、香料基地、药材基地、烟草基地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西南交通建设有利于促进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于民族文化旅游基地的建设,利于西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

(4)西南交通建设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于东南亚等地区的贸易交流,对中国外贸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作用。

(5)西南交通建设有利于加强西南地区的对外联系,保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通畅,加快产业机构的转型以及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27阐述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

成渝地区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在古代就有三足鼎立的分量。

当今在全国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扮演“五个基地、一个屏障”和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

(五个基地是:

国家的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

一个屏障是:

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成渝经济区完全有可能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沈大沿线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级。

28分析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1)盆地内部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地面积广,利于农业耕作。

(2)盆地地处亚热带,农业气候资源比较丰富,热量充裕、光照不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春早秋迟、四季分明,这种亚热带气候使得此地区全年宜种,农作物种类丰富,生长快,产量高。

(3)盆地主要为紫色土壤,比较肥沃,垦殖系数和复种指数高,农产品质量高,形成种植业与牧业并重的格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9概述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性。

(1)地缘优势突出:

成渝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同处长江上游,直接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相连,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两地地缘相同,成渝经济区内各区域同属四川盆地具有悠久的文化、经济历史,长期交往中形成了求同存异、互联互动、共谋发展的共同意愿,现代交通发展迅速,加强了区域内部的联系。

(2)资源富集,具有极强的互补关系:

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四川成都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各种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将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3)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良好:

成渝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