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
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A.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B.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C.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D.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4.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
B.小农经济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5.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
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缘观念的淡化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建立
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7.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
8.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9.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
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10.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1.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12.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却需要从湖南湖北地区输入粮食,这个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商品农业获得发展
B.两湖经济已超过江南
C.精耕细作在南方普及
D.区域经济趋于平衡
13.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14.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
“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
”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15.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
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纳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
这将会导致
A.田庄经济产生
B.大量自耕农出现
C.土地兼并加剧
D.有效保护非耕地
1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17.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
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18.“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
”这说明
A.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B.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C.“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
D.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19.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里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A.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20.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C.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21.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22.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18世纪4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尤其是1811~1821年的10年间,英国人口增长了18%,人口年增长率达到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
当时英国“人口革命”的出现
A.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
B.主要得益于海外的殖民扩张
C.增加了“福利国家”的负担
D.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
23.在光荣革命前,英国90%商品出口欧洲大陆;
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到30%,美洲则增长到近58%。
材料说明
A.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的殖民霸主
B.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贸易结构
C.英国与欧洲各国的关系逐步恶化
D.殖民地对英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4.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25.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它不但是社会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单位,而且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进入19世纪,美国妇女们纷纷从家庭走向社会,人口流动普遍,家庭人口在减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离婚率不断上升,个人对于家庭的依赖亦减弱。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职能发生变化,妇女地位提高
B.妇女生育意愿下降
C.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D.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第II卷
本卷包括四大题,共计5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4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5分)
27.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
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
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原因。
北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但是是内向型的,自然经济气息更浓。
而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
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
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7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2分)
答案
1.【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
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排除D。
【答案】B
2.【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打破了自耕农经营的模式,使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即土地经营方式出现了变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均田制存在的时间是北魏到唐前期,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
庄园经济盛行于东汉,故B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农,天下之大本也……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农业,主张轻徭薄赋。
“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和“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体现了统治者轻徭薄赋。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体现了重视改进生产工具。
以上体现了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故选D。
材料没有比较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
《后汉书》没有体现轻徭薄赋,排除B;
只有《后汉书》体现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排除C。
【答案】D
4.【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B正确。
A项提及的是耕作技术,不属于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C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D项提及的是对外贸易政策,明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5.【解析】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A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
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6.【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7.【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有密切关系,故C正确;
优良棉种的种植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但这和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
明之前政府也有鼓励手工业发展,但棉布并未因此而发展起来,故B错误;
明代以前,中国人民就是以勤劳著称的,故D不是主要原因。
8.【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朝政府放松了对匠户的控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匠户在服役时间外可以“自由趁作”,可以经营民营手工业,从而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故D正确;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故A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故B错误;
材料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不是根本改变,故C错误。
9.【解析】从“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到“匠班银”的变化说明了官府对工匠控制的削弱,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故C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故D项错误。
10.【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11.【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
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
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12.【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从宋代开始经济重心就逐渐转移到了江南,而明清时期江南更是有了巩固的经济重心的地位,所以上述现象说明当时南方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选A;
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D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3.【解析】材料“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现象的出现在于江南经济的开发;
“湖广填四川”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残破不堪,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B符合题意;
A与史实不符;
C与材料主旨无关;
D说法不正确。
14.【解析】由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可以得出所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符合题意;
AC与史实不符;
D与“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
15.【解析】在土地私有的前提之下,土地的自由买卖就会是经常性的现象,再加上土地税比较轻,这就等于为土地兼并创造了条件,因为土地拥有的多负担也不是很重,故选C而排除B;
田庄经济不是汉代才产生的,排除A;
题干说到的都是耕地而不是非耕地,所以D与题意无关,排除。
16.【解析】材料所述为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在于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D符合题意;
A与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
B与史实不符;
C与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
17.【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西欧国家的商业革命,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原因的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英国并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本原始积累不断增加,从而成为资本主义霸主,故D项正确,AC项排除;
B项是19世纪中期完成的,排除。
18.【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瓷器进入欧洲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说明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排除A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19.【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故D正确;
A项与世界史的含义不符,排除;
B项是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
C项是在19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排除。
20.【解析】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价格革命”的原因,故A错误;
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使征收固定地租的地主的财富急剧减少,故B错误;
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使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故C正确;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D错误。
21.【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明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
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只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
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
22.【解析】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前提,故选A;
海外的殖民扩张从17世纪初就开始了,不只适用于18世纪中期及其以后,故排除B;
当时英国还不是福利国家,故排除C;
英国的人口变化不可能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故排除D。
23.【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把北美这块殖民地作为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使英国对美洲贸易迅速增长,也就说明了北美这个殖民地对英国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故D正确;
材料并没说英国成为了世界的殖民霸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