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5326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过程典案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从 军 行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有的展示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

“从军行”即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3.简介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

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朗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前提,此环节给了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此环节还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透过这两句诗,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透过“暗”“孤”,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出哪些词?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孤城”“遥望”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读出孤寂的语气。

(4)假如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5)过渡语:

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1)“黄沙”“百战”“穿金甲”分别说明了什么?

“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战斗时间之长。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郁的语气。

(2)指导朗读:

尽管金甲磨穿了,但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3.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1)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对表现边疆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结: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配乐朗诵,背诵。

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感受到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的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这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板书设计】

从军行

第二课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直接导入,认识作者,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诗人——陆游。

(板书:

陆游)

2.陆游简介。

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一生创作读歌很多,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教师板书诗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题,注意朗读节奏。

5.题目意思:

在这秋风习习的清晨,诗人有心事,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起床走出篱门,迎着凉风,写下了这首诗。

理解题目,针对课题质疑,设置悬念,走入文本的学习。

二、读通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如果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也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多名学生读。

3.齐读整首诗。

只有读准古诗,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的意思。

三、理解古诗意思。

1.师: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在这漫漫长夜,诗人为什么睡不着了吧!

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古诗意思。

(先自学,再交流)

3.学生汇报: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让学生自己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品悟诗情。

1.前两句: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1)师:

诗人笔下的黄河、华山是怎样的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自由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

(2)指名学生说黄河、华山给自己的感受,分别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讲解:

“摩”,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个字,讲解“摩”的字义,扩词。

(3)师:

想想黄河真的是三万里那么长,华山真的是五千仞那么高吗?

这里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回答夸张)

师:

这是古诗中常见的写法,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虚指,这种虚指方法的运用,让黄河与华山的豪迈气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谁能不慨叹这河山的壮美呢!

壮美河山)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读出心中的赞美,读出黄河和华山的气势。

(4)学生多次读,指导学生读出气势。

(5)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奔腾不息的黄河,巍峨高耸的华山,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一组画面)

(6)学生汇报,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前两句诗。

抓住“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体会祖国的壮丽河山。

2.后两句: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1)出示时代背景:

公元1126年,当时陆游只有2岁,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汴州被占,北宋从此灭亡。

康王赵构躲过这场劫难,逃到了杭州,建立小朝廷,称为南宋。

赵构软弱无能,不肯收复中原,不顾中原百姓的苦难生活,只顾每天饮酒作乐。

(2)师:

陆游2岁时,奔腾的黄河,巍峨的华山……大片的中原领土沦陷敌手(板书:

沦陷),陆游68岁时写下了这首诗。

当你了解了这段历史,你觉得南宋的统治者会去收复这壮丽河山吗?

(不会!

)师:

现在当你再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想?

生:

很悲愤,祖国的山河被金兵侵占了,而当权者却不思收复。

(3)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黄河、华山了吧?

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借景物抒发了自己的忧国情怀。

忧国)

(4)师:

诗人想到了祖国的山河,还想到了谁?

遗民。

遗民是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5)北宋的遗民在流泪……这一滴滴的泪是怎样的泪啊?

泪)生:

是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祖国的泪,是不甘心任人宰割的泪。

这一滴滴泪,怎不让诗人陆游为遗民的命运担忧!

忧民)

(6)同学们,此时不仅是遗民在流泪,诗人在流泪,我们的心也在流泪,请再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总结:

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遗民在向南宋朝廷军队哭诉。

请再读古诗。

补充资料,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升华情感,拓展阅读。

是呀,山河在望,诗人在望,老百姓在望,他们多么希望南宋的军队能来解救他们呀!

可一年过去了——生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

望)

2.“又”说明了什么?

不止一年,一年又一年,一直在苦苦盼望着。

又一年)

3.补充资料:

陆游53岁作《关山月》;

61岁作《书愤》;

67岁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8岁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85岁作绝笔诗《示儿》,你能从这些具体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呢?

(陆游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4.整整一辈子的盼望,你看出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忧国忧民之心!

5.师:

说得真好,秋夜漫漫,诗人站在篱门外,想起国家,想起人民,他心中感慨万分,他怎么睡得着呢?

6.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补充作者写的其他古诗,进一步感受作者是爱国诗人,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

忧国      忧民

壮丽河山    遗民

沦陷      泪、望(又一年)

第三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出示:

杜甫画像),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杜甫)

2.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3.你知道关于杜甫的哪些古诗?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如:

《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解诗题:

(1)杜甫听说了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

(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3)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杜甫听到了唐朝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的消息)

6.简介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于河北省,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断绝的惨景。

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

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他的故乡,一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

因为这七年多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

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于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是描述百姓的苦难。

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开头介绍作者,并及时介绍背景资料,给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要求:

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师示范读,齐读)

2.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

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

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

(1)如“剑外”: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

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巴峡”:

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襄阳”:

在湖北省。

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2)古今异义的词。

涕泪:

眼泪。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青春:

指春天。

3.小组交流诗意,教师点拨诗意。

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让学生自读自悟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感悟诗情。

1.理解了诗意,诗中有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心情?

你知道吗?

(喜欲狂)

2.“喜”到什么程度?

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3.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这是喜悦的泪,一切苦难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

真是悲喜交加。

悲喜交加)

(2)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述:

杜甫曾经写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

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欣喜若狂)

(3)从“放歌、纵酒”中,也可以看出杜甫的“喜欲狂”。

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放歌纵酒)

(4)杜甫还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老师补充资料:

你们知道杜甫当时在哪儿?

现实与狂想之间的距离是多大呀,现实是路途遥远而在狂想中那么快就到家了,真是“喜欲狂”啊。

从这里可以看出洛阳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真是归心似箭啊!

归心似箭)

(5)我还从“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旅途有宜人的景色伴随,那么快那么顺畅就可以返回故乡,想到这里,杜甫又怎能不“喜欲狂”呢?

5.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诗句,都充分地体现了诗人的“喜欲狂”,这时不仅仅是杜甫特别的开心,还有谁也一扫愁容,喜气洋洋呢?

他的夫人和孩子也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

6.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欲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抓住“喜欲狂”三个字,抓住课文中的句子、词语,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极度兴奋的心情。

1.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

师补充资料: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从这些诗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喜欲狂”是为谁而喜为谁而狂?

预设1:

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预设2:

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3.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

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

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爱国)

4.总结:

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背诵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学生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通过拓展,使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怀,并引导学生背诵。

喜若狂

爱国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到毛主席丧子之后极度悲伤的心情以及常人难有的情怀。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毛主席的资料。

2.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感悟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吗?

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呢?

2.是啊,毛主席在我们心中是一代伟人,但他也是普通的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近毛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3.板书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齐读课题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两句古诗,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忠骨:

忠臣的遗骨。

马革裹尸:

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指的是谁?

(毛岸英)

6.课件出示毛岸英简介。

7.课件出示,简介抗美援朝的背景。

及时补充资料为学生学习语文拓宽了学习的平台。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词语:

拟定 奔赴 踌躇 黯然

词语理解:

踌躇:

犹豫。

黯然: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3.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毛主席内心极度痛苦和其对毛岸英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课前预习的交流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感悟“悲痛”,领略慈父情怀。

出示自学提示

(一):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自学、批注、交流)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引导。

预设一: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动作描写)

预设二: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心理描写)

(1)课件出示补充资料,请学生读资料,说说从资料中读懂了什么。

(补充资料:

毛岸英生平)

  幼年丧母,毛岸英的童年历经磨难,与父亲聚少离多;

想起毛岸英曲折的童年,想起父子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一个父亲,毛主席心中有愧……

(2)“这次怎么会……”请学生尝试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的心情)

预设三:

“岸英!

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语言、动作描写)

2.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深切地体会到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读到这儿,你对毛主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毛主席也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丧子之痛,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他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慈父的情怀。

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

引导学生自学交流,抓住描写毛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深切地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那么关于毛岸英的尸体,毛主席又是如何抉择的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快速走进文本。

二、品味“抉择”,讴歌伟人胸襟。

1.出示自学提示

(二):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横线画出文中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把令你感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

(学生自学,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2.明晓:

两份电报,两种选择。

3.毛主席想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吗?

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毛主席的这种愿望?

交流以后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现出毛主席的悲痛。

4.毛主席要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从中感悟主席博大的胸怀!

5.反复对比读,感受思想斗争的激烈。

”(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