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5021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借”沒有這種意義和用法。

“假”,可由“借用”義引申為“憑藉”、“借助”、“利用”。

《荀子·

勸學》:

“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借”,可由“借用”義引申為“憑藉”、“依靠”、“幫助”。

朱雲傳》:

“少時通經俠,借客報仇。

”顏師古注:

“借,助也。

聲音

“聲”和“音”,都可以表示聲音。

二字可以互訓。

許慎《說文解字》:

“聲,音也”;

“音,聲也”。

有時還可以通用。

如“宮”、“商”、“角”、“徵”、“羽”,可以叫“五聲”,也可以叫“五音”。

但“聲”和“音”,使用的範圍不同,“聲”廣“音”窄。

“聲”,可以表示所有的各種聲音。

“音”,一般只表示樂音。

《禮記·

樂記》:

“聲相應,故生變;

變成方,謂之音。

”(方:

和諧的整體。

)正說明了“聲”和“音”的關係,所以《老子》第二章說:

“音聲相和,”

“聲”,可以表示所有的各種聲音,因而也可以用於表示樂音。

如劉向《說苑·

修文》: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鄭、衛之音”,也可以說成“鄭、衛之聲”。

“聲”,用於表示樂音,多用於表示民歌俗樂。

陽貨》:

“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一般說來,用“音”的地方,有時可以用“聲”,用“聲”的地方不能用“音”。

“聲”和“音”的引申義,差別更大。

“聲”指名譽,有“聲譽”、“聲威”、“聲勢”的意義。

《淮南子·

修務訓》:

“隱居窮巷,聲施千里。

”司馬遷《報任安書》:

“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聲聞鄰國。

”“音”指言語,多用於褒義。

《詩經·

小雅·

白駒》:

“毋金玉爾音。

”(不要把你的話語看成金玉一般珍貴。

)《詩經·

邶風·

穀風》: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德音:

善言,好話。

拔 擢(zhuó

“拔”和“擢”都有“拔”、“抽”的意義。

項羽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

楚策》:

“卓齒之用齊也,擢湣王之筋,懸之廟梁。

”(卓齒:

人名。

“拔”和“擢”還都有“提拔”、“選拔”的意義。

諸葛亮《前出師表》: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元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簡:

選擇。

)《漢書·

翟方進傳》:

“丞相官缺,群臣多舉[翟]方進,上亦器其能,遂擢方進為丞相。

”在這個意義上,“拔”往往指提拔本來沒有宮職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宮職。

二者還可以連用或對舉使用。

李密《陳情表》: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過:

過分地。

優渥:

優厚。

)王洋《與丞相論鄭武子狀》:

“敕局數人,其間固有拔犀擢象見稱一時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注意,鮮如克。

”(犀、象:

是巨形獸,此喻特異人物。

克:

鄭武子。

“拔”還可以當“攻取”、“佔領”講,“擢”沒有這樣的意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

稼 穡(sè

“稼”是耕種,“穡”是收割。

二詞意義不同而相關,經常成對使用。

魏風·

伐檀》: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chá

n)兮。

”毛亨傳:

“種之曰稼,斂之曰稿。

”(廛,同“纏”,捆。

斂:

收。

“稼”用作名詞,指禾的穗和果實。

豳風·

七月》: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朱熹集傳:

“禾者,谷連稿秸之總名;

禾之秀實而在野曰稼。

”後來泛指莊稼。

沈括《夢溪筆談·

藥議》:

“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牙(芽);

一丘之禾,則後種者晚實。

“穡”可泛指耕耘收種。

《尚書·

盤庚上》:

“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孔穎達疏:

“穡是秋收之名,得為耕獲摠(總)稱。

”所以農夫稱“穡夫”、“穡人”。

“穡”又通“嗇”,“愛惜”、“吝惜”的意思。

僖公十一年》:

“貶食省用,務穡勸分。

”杜預注:

“穡,儉也。

十什拾

“十”、“什”、“拾”,用作數詞是同義的,但用法不同。

“十”是一般的數詞。

可以表示基數。

強國》:

“拔戟加乎首,則十指不辭斷。

”也可以表示序數,“第十”的意思。

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

”又可以表示倍數。

《韓非子·

六反》:

“母之爰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

還可以表示約數,“十來個”的意思。

潘嶽《西征賦》:

“辱十城之虛壽,奄咸陽以取雋。

”李善注引《史記》曰:

“秦之群臣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什”用作數詞,可以表示基數。

《墨子·

尚賢中》:

“夫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則此官什倍也。

”也可以表示倍數。

枚乘《上書重諫吳王》:

“此其與秦地相什而民相百。

“拾”用作數詞,表示“十”的大寫。

白居易《論行營狀》:

“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柒捌蓖貫。

“十”、“什”、“拾”除了用作數詞的意義外,還有各自的其它一些意義。

“十”還有“齊全”、“完備”的意思。

《商君書·

更法》: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這是“什”、“拾”所沒有的。

“什”本來是單位名詞。

軍隊中十人為“什”。

祭義》:

“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

“五人為伍,二伍為什。

”“什”還有“多而雜”的意義。

《新唐書·

崔圓傳》:

“乃治城浚隍,列館宇,儲什具。

“拾”本義是“拾取”。

孔子世家》:

“塗(途)不拾遺。

”引申為“捉”。

劉晝《新論·

觀量》:

“俯而拾虱,視不見地。

”還可引申為“收拾”。

《論衡·

別通》:

“蕭何入秦,收拾文書。

”這些意義是“十”、“什”所沒有的。

版方牘(dú

)牒(dié

)劄

“版”、“方”、“牘”、“牒”、“劄”,都可以表示用來書寫的木片。

程大昌《演繁露•方冊》:

“書之於版,亦或書之竹簡也。

”《周禮•秋官•哲蔟氏》:

“哲蔟氏掌覆夭鳥之巢,以方書十日之號。

”鄭玄注:

“方,版也。

”《戰國策。

齊策》:

“君王後曰:

‘善,取筆牘受言。

’”鮑彪注:

“牘,書版也。

”《漢書•路溫舒傳》:

“截以為蝶,編用寫書。

”(寫書:

抄書。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司馬相如曰:

‘……請為天子游獵賦,賦成奏之。

’上許,令尚書給筆劄。

”但它們的形制的厚薄、大小、精粗有所不同,引申義也各有差異。

“版”可以引申為指“名冊”、“戶口名簿”等“簿冊”。

《周禮•天官•宮伯》:

“掌王宮之士、庶子,凡在版者。

“鄭司農雲:

‘……版,名籍也,以版為之,今時鄉戶籍謂之戶版。

’”還可以引申為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板。

《後漢書•黨錮傳》:

“[範]滂執公儀詣[陳]蕃,[陳]蕃不止之,[範]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

”李賢注:

“版,笏也。

”再引申為動詞,“授官”的意思。

《晉書,皇甫重傳》:

“元康中,[司空張]華版為秦州刺史。

“方”可以引申為“書籍”、“典籍”。

《漢書•孝成趙皇后傳》:

“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封禦史中丞印。

“方底,盛書囊。

“牘”可以引申為“文書”。

陸游《官居戲詠》詩:

“判餘牘尾棲鴉濕,衙退庭中立雁空。

”還可以引申為“書信”。

《漢書•陳遵傳》:

“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去(jǔ)以為榮。

”(主:

指受信人。

去:

收藏。

)也可以引申為“書籍”。

《後漢書•荀悅傳》:

“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

“牒”可以引申為“冊簿”。

《後漢書•質帝紀》:

“其高第者上名牒。

”(高第:

名次在前的。

王安石《送江甯彭給事赴闕》詩:

“壯志異時開史牒。

”(異時:

指將來。

)還可以引申為“文書”。

白居易《杜陵叟》詩:

“昨日裏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

”還可以引申為動詞,“發文”、“行文”的意思。

沈括《夢溪筆談•權智》:

“至揚州,牒州取地圖。

“劄”可以引申為“書信”。

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詩:

“會面思來劄,銷魂逐去檣。

”還可以引申為公文的泛稱。

張說《羽林恩召觀禦書王太尉碑》詩:

“隴首名公石,來承聖劄歸。

”“劄”,後代還可以用作紙的代稱。

《宋史•理宗紀》:

“戊寅,詔:

‘朱熹門人胡安之、呂燾、蔡模並迪功郎,本州州學教授。

給劄錄其著述,並條具所欲言者以聞。

’”“劄”由“用來書寫的木片”還可以引申為動詞,“書寫”的意思。

穀神子《博異志•許漢陽》:

“漢陽展卷,皆金花之素,上以銀字劄之。

”(漢陽:

書籍藉(jí

“書”和“籍”,都有“書籍”的意思。

先進》:

“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史記·

伯夷列傳》: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

”“書”和“籍”可以連用。

《三國志·

魏書·

王粲傳》“[蔡邕]聞[王]粲在門,倒屣迎之,曰:

‘……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但它們的本義不同。

“書”的初義是“書寫”、“書信”,也是《尚書》(書經)的專稱。

《孟子·

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武成:

《尚書》中的篇名。

)“書”的“書籍”義就是由《尚書》的專稱義引申來的。

“籍”的初義是“名冊”、“戶口冊”。

“籍”的“書籍”義就是由此義引申來的。

“書”和“籍”還有其他一些不同的引申義。

“書”,由“書寫”可以引申為指書寫成的“文字”。

“書,足以記姓名而已。

”由“文字”又可以引申為“字體”。

許慎《說文解字敘》:

“漢興有草書。

”由“文字”還可以引申為用文字組成的“檔”。

刑法志》:

“晝斷獄,夜理書。

”(獄:

官司。

)“書”,由“書寫”還可以引申為“書法”。

顏之推《顏氏家訓·

雜藝》:

“王逸少(羲之)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籍”,由“名冊”、“戶口冊”可以引為“文獻”、“檔案”。

昭公十二年》:

“且昔而高祖孫伯黶(yǎn)司晉之典籍,以為大政。

”(而:

你。

孫伯黶:

司:

掌管。

晉:

國名。

)“典籍”,重要文獻。

又可以引申為動詞“登記”。

成公二年》:

“(周定)王以鞏伯宴,而私賄之。

使相告之曰:

‘非禮也,勿籍。

’”(鞏伯:

指鞏朔。

勿:

不要。

“籍”和“藉”,由於字形相近,字音相同,因而古籍中常互用。

如《漢書·

陸賈傳》:

“[陸]賈以此遊漢廷公卿間,名聲籍甚。

”“籍甚”,“盛大”、“盛多”的意思;

陸生列傳》作“藉甚”。

“藉”(jí

),還有“淩辱”、“欺淩”、“踐踏”的意思。

《呂氏春秋·

孝行》:

“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

”高誘注:

“藉,猶辱也,陵藉也。

”“藉”(jiè

),還有“草墊”的意思。

《周易·

大過卦》:

“藉用白茅。

”可以引申為“坐臥在某物上”。

孫綽《游天臺山賦》:

“藉萋萋之纖草,蔭落落之長松。

”“藉”的以上這些意義,一般都不能寫作“籍”。

“籍”的“名冊”、“戶口冊”、“書籍”、“文獻”、“檔案”等意義也都不能寫作“藉”。

賓客

“賓”和“客”用作名詞,都與“主”相對,有“客人”的意思,但有差別。

“賓”的本義是指“所敬之人”,即“貴賓”。

《儀禮·

士冠禮》:

“主人再拜,賓答禮。

”“客”多指一般的客人。

曲禮下》:

“主人敬客,則先拜客。

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

”也可特指上客、貴賓。

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飲大夫酒,臧紇為客。

“為上客。

”“客”用作名詞,還可以指“門客”、“食客”、“朋友”,“賓”沒有這種意義。

魏公子列傳》: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客”用作名詞,還可以指外來的人或旅居他鄉的人。

這也是“賓”所沒有的。

秦始皇本紀》:

“李斯上書說,乃止逐客令。

“賓”用作動詞,表示“以賓禮相待”的意思。

《周禮·

地官·

大司徒》:

“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客”用作動詞,表示“以客禮相待”的意思。

[馮諼]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

孟嘗君客我。

“賓”用作動詞,還有“服從”、“歸順”的意思,這是“客”所沒有的。

《國語·

楚語》:

“其不賓也久矣。

”“客”用作動詞,還有“旅居他鄉”的意思,“賓”沒有這種意義。

杜甫《去蜀》詩: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賓”、“客”連用,表示“客人”,也可表示“門客”、“食客”。

《梁書·

陶弘景傳》:

“更築三層樓,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賓客至其下。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變易化

“變”、“易”、“化”都有“變化”、“改變”的意思。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

李斯列傳》: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

”《後漢書·

曹褒傳》:

“以禮理人,以德化俗。

”但這三字的本義並不相同。

“變”,《周易·

乾卦》孔穎達疏:

“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

”“變”所表示的變化、改變,是漸變,是指存在於事物變化、改變過程中的“變”這個動作本身,而不表示由“變”這個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例如《莊子·

至樂》:

“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至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化”,《周易·

“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為化。

”“化”所表示的變化、改變,是質變,是指事物變化、改變的結果,即表示由這一事物變為另一事物。

《莊子·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易”的本義不是“變”,而是“換”,表示由這一事物換為另一事物。

“秦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因此三字的引申義也不相同。

“變”,可以由本義動詞“變化”、“改變”引申為名詞。

察今》: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

”再引申為指突然發生的非常事件,表示“事變”、“兵變”、“事故”、“變故”的意思。

“陛下不圖,臣恐其為變也。

”《新唐書·

張說傳》:

“夫禍變之生,在人所忽。

”再引申為表示不正常的自然現象,“災異”的意思。

《宋史·

王安石傳》:

“天變不足畏。

“化”,可以由本義引申為“消除”、“消散”、“消失”。

洪邁《容齋三筆·

向巨原詩》:

“身從泛梗流,事與浮雲化。

”再引申為“融合”、“溶化”、“熔化”、“消化”。

《西遊記》第二十四回:

“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

”再引申為“死”。

陶潛《自祭文》:

“餘今斯化,可以無恨。

”(斯:

語氣詞,無義。

)佛家稱死為“坐化”,道家稱“羽化”,亦此義。

還可以由本義引申為“教化”、“教育”的意思。

學記》: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悅)而遠者懷之。

”再可以引申為“風俗”、“風氣”的意思。

《鹽鐵論·

本議》:

“散敦厚之朴,成貪鄙之化。

”還可以由本義引申為指大自然中萬物的變化,“生長”、“造化”的意思。

《素問·

五常政大論》:

“化不可代,時不可違。

”再引申為大自然中萬物的變化規律。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

孟子萬章下篇》:

“化自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

如春之必溫,秋之必涼,木之必落,草之必榮,化之可知者也。

“易”的本義是“換”,其“變化”、“改變”義是由它的本義引申出來的。

外儲說左下》:

“夫瑟以小弦為大聲,以大弦為小聲,是大小易序,貴賤易位。

”“易”還有其他一些常用義。

(一)容易。

定分》:

“行法令,明白易知。

(二)簡易。

系辭上》: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三)簡率,輕慢。

劉向《說苑·

“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

”(四)平,平坦。

兵略洲》:

“易則用車,險則用騎。

”(五)和悅,平易。

中庸》: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易,猶平安也。

”(六)輕賤,輕視。

襄公四年》:

“貴貨易土。

”(七)治,整治。

盡心上》: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

”趙岐注:

“易,治業。

編篇卷

“編”、“篇”、“卷”,三字本來並不同義。

“編”的本義是用來串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

“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韋:

熟皮革。

)“篇”的本義是竹簡。

武帝紀》:

“元光元年,招賢良,鹹以書對,著之於篇。

“篇,謂竹簡也。

”“卷”的本義是把物體彎曲轉成圓筒形,讀juǎn。

柏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三字都可以由各自的本義引申為“書籍”和表示完整的文章單位名稱,因而成了同義詞。

“編”、“篇”、“卷”在表示完整的文章單位時,也略有差異。

“編”、“篇”、“卷”都可以指書中的一個部分。

庾詵傳》:

“誦《法華經》,每日一編。

”陸遊《跋<

東坡書髓>

》:

“成都西樓下石刻《東坡法帖》十卷,擇其尤奇逸者為十編,號《東坡書髓》。

孟子荀卿列傳》:

“作《孟子》七篇。

“編”與“卷”還都可以指整部的書。

留侯世家》:

(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出:

拿出。

)《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

“長卿(司馬相如)未死時,為一卷書。

”“篇”一般不用作表示整部書的單位。

“篇”與“卷”表示書中一個部分,有時大小相同,一篇就是一卷。

但—般說來,“篇”所表示的文章單位比“卷”小,“卷”可以包括“篇”,而“篇”不能包括“卷”。

陸德明《經典釋文·

毛詩音義中》:

篇數既多,故以十篇編為一卷,名之為什。

“卷”,由於可以指整部的書,所以多用於表示書籍的冊、本。

封演《封氏聞見記·

典籍》:

“除凶書及刪去淺俗無益教理者,見(現)在三萬六千七百八卷,著在《隋書·

經籍志》。

”“篇”,由於經常表示較小的部分,因而多用於指首尾完整的詩文。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編”、“篇”、“卷”,還有其他—些不同的引申義。

“編”,由本義還可以引申為動詞,“順次排列”的意思。

《公羊傳·

隱公六年》:

“《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

”再引申為“編織”、“編結”。

《晉書·

孫登傳》:

“夏則編草為裳。

”再引申為“編寫”。

難三》: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宮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篇”,可以引申為特指詩歌、辭賦等文藝著作。

沈約《謝靈運傳論》:

“雖清辭麗曲,時發乎篇。

“卷”,由本義還可以引申為指字畫的卷軸。

魏學洢《核舟記》: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卷”,還可以由“書籍”引申為“檔案”、“案卷”。

黃六鴻《福惠全書·

刑名·

卷案》:

“俱先後依次,粘連成卷,上用卷面,待命。

”還可以引申為“試卷”、“考卷”。

選舉志》:

“凡廷試,帝親閱卷累日。

崩薨(hōng)卒死

“崩”、“薨”、“卒”、“死”,都可以表示“人死”的意思。

但在等級制度很嚴的封建社會卻不能隨便使用,而須依據不同的身份地位嚴加區別。

“崩”,《禮記·

“天子死曰崩。

”“崩”專用于指天子死,即帝王的死。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

”(上:

指秦始皇。

)有時也可以用於指太后的死。

魏其武安侯列傳》:

“建元六年,竇太后崩。

“薨”,《禮記·

“諸侯[死]曰薨。

”“薨”專用于指諸侯王的死。

襄公三十一年》:

“公(魯襄公)薨之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

“卒”,《禮記·

“大夫[死]曰卒。

”“卒”專用于指大夫或相當於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

“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季武子”,即季孫夙,春秋時魯國正卿。

還可以指年老壽終。

“壽考曰卒。

“死”,《禮記·

“庶人[死]曰死。

”“死”專用于庶人,即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級官員、差役的死。

“明歲,子路死于衛。

”“子路”,即仲由,孔子弟子。

還可以用於特指小人(與“君子”相對)和年少者(與“年老者”相對)的死。

檀弓上》:

“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周禮·

天官·

疾醫》: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死終則各書其所以。

“少者曰死,老者曰終。

“崩”。

“薨”、“卒”、“死”的本義和引申義也不相同。

“崩”本義是山倒塌。

五帝紀》:

“山陵不崩,川穀不塞。

”(陵:

土山。

)可以引申為泛指倒塌、崩裂。

異事》:

“近歲延州永甯關大河岸崩。

”用於抽象事物,表示“敗壞”的意思。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敗;

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還可以引申為“潰散”。

酈道元《水經注·

大遼水》:

“乘其不整,縱兵擊之,虜眾大崩。

”“崩”用於指帝王或太后的死,是一種比喻。

意思是說,帝王、太后死了,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樣。

所以《戰國策·

趙策》在敍述周烈王崩的訃告時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的話。

“薨”本義就是指諸侯王的死,而且沒有引申義。

“卒”原有“終”、“盡”的意思。

“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

”引申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後則用作“死”的通稱。

“死”,的本義就是指人死。

泰伯》: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由人死可以引申為動物的死。

李商隱《無題》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再引申為植物的死。

柳宗元《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有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還可以引申為“失去感覺”、“沒有知覺”、“壞死”。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詩: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皺皮肉死。

”還可以引申為“止息”、“消失”、“熄滅”。

陸遊《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詩:

“破驛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

”還可以引申為名詞,指“死人”、“屍體”。

馬中錫《中山狼傳》: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而肉骨”,使死人復活、使白骨長肉。

還經常用作“為……死”,表示“為某事而死”或“為某人而死”。

駢拇》:

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蹠死利於東陵之上。

”“死名”,為名而死;

“使利”,為利而死。

簡冊策

“簡”、“冊”、“策”,都表示用來書寫的竹片。

出車》: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古者無紙,有事書之于簡,謂之簡書。

”《尚書·

洛誥》:

“蒸祭歲……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共後。

“王命有司作策書,乃使史官名逸者祝讀此策。

”《儀禮·

聘禮》:

“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于方。

“策,簡也。

”(名:

字。

方:

用以書寫的木板。

“簡”,本義是指單片的竹簡。

杜預《春秋左氏傳序》孔穎達疏:

“單執一劄謂之為簡。

”(劄。

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片。

)“冊”,許慎《說文解字》:

“冊,……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編:

繩子。

)所以,若干簡編連在一起是“冊”的本義。

“策”的本義是“馬鞭”。

曲禮上》:

“君車將駕,則仆執策立于馬前。

”由“馬鞭”可以引申為“拐杖”。

齊物論》:

“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

”陸德明釋文:

“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