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Word下载.docx
《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二战后的英国家庭变化及其问题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1964-2008年间,英国的妇女生育率从一个妇女生育个孩子下降到生育个孩子。
战后初期英国的总生育率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增长,在1964年达到最高值,平均每个妇女生育个孩子。
然而在1964-2001年间,这种趋势下降,2001年达到的最低值。
但在21世纪的头几年,生育率有了显著增长,2007年达到,2008年达到,这是自1973年的以来最高的水平。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生育率是成波浪式的下降趋势。
死亡率不断下降。
二战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普遍好转,生命周期延长,死亡率不断下降。
来自英国卫生经济学办公室的资料显示1951-2001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1951年英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11%,到2001年上升到16%,预计到2031年将会达到23%。
老年人比例的上升有力地证明了英国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
英国1964-2001年生育率的下降加之自1945年以来死亡率的普遍下降导致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这是英国人口统计学方面最有影响的一个变化。
1951年,65-74岁的人口占到英国总人口的7%,75-84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3%,85岁及以上的占到%左右;
1981年这三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是9%,5%,1%;
2001年基本保持稳定,分别占到8%,6%,2%;
预计到2031年将会有大幅度上升,分别是%,8%,%。
与之相反,英国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数量在收缩,预计将会进一步下降,1971年16岁以下的未成年占英国总人口的14%,到2001年下降到12%左右,预计到2021年还会有所下降,达到11%左右。
种种数据都表明英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这对英国社会和英国政府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
伴随着二战后英国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人民在婚姻和性道德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英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造成了冲击,家庭模式开始向着多元方向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性解放运动的开展以及避孕药的发明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使人们的性观念走向解放,婚前性行为大量出现,英国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未婚同居以及单亲家庭现象的普遍存在都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婚率下降,晚婚晚育风气盛行。
据英国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71年全国登记结婚的夫妇大约有459400对,而到1998年仅有304800对;
成年人结婚率也由1971年的69%。
急剧下降到1998年的%。
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晚婚晚育在英国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数据显示,1976年所有新生儿中有69%是女性在她们20多岁时生育的,仅有20%的新生儿是在女性30多岁生育的,可是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趋向持平,分别为48%和42%。
离婚率上升。
与上述1971-1998年结婚率下降的趋势相反,英国的离婚率却迅速上升,1971年英国离婚率仅为%,而1998年则达到%。
翻了一番多。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是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斥,那么离婚无论对双方还是社会都是幸事。
恩格斯的这番话道出了婚姻的本质,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使人们的婚恋观和性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婚姻以爱情和性为基础得到了更多英国人的认可与饯行,这是英国高离婚率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除了人们思想方面的认知外,另外一种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则是离婚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出台。
1969年颁布的《离婚改革法》对英国的离婚改革历程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使英国迎来了空前的离婚高峰期。
在传统的性道德观占据支配地位的年代,187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离婚总数仅为161桩;
进人20世纪初的1901年上升为477桩;
一战开始的1914年为856桩;
1939年离婚数目高达8200桩;
1947年猛增至60300桩;
1972年高达119000桩,1986年急剧升至160000桩。
基本上在整个80年代——90年代都保持在150000-160000桩左右。
高离婚率的一个必然结果则是大量传统核心家庭的破裂,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攀升。
例如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数字也显示,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数量逐渐减少,已婚者家庭的比例从1991年的55%下降到2001年的45%。
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增多,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增多,由于母亲的弱势社会和经济地位也必然带来了妇女和儿童的贫困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未婚同居现象大量出现。
数据显示,早在1979-1982年间,就有24%的已婚夫妇在婚前同居,而再婚夫妇的比例却高达65%。
并且婚前同居的时间延长,由1970年代的1年延长至1990年代初期的2年。
80年代开始未婚同居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进人90年代同居比例已经超过结婚比例。
1996年调查显示,年龄在25-34岁的女性中有39%的人正在同居,而相比之下,仅有19%的人走进婚姻。
而对于同一年龄段的男性来说,比例更高,有48%的人正在同居,仅有15%的人结婚。
上述数据表明英国的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正日益冲击着传统婚姻家庭模式,成为人们可选择和重要的新生活方式。
英国对“婚姻”的社会态度调查(1984-2000年)显示从1984-2000年英国同意为生育而结婚的人的比例明显下降,从1989年的70%下降到2000年的54%。
与之相呼应,认为婚前性行为合理的人的比例在持续飘升,从1984年的42%到1989年的44%再到2000年的58%。
非婚生子女数量激增。
非婚同居现象虽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家庭生活方式,但它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量未婚同居不可避免地带来非婚生子女大量出现,据官方人口调查统计,1988年非婚生子女比例占总出生比例的25%,而1981年为12%,1961年仅为6%。
同时婚外生育的增长,贯穿于整个20世纪下半叶,1971年在所有901600个新生儿中,有73900个是婚外生,占当年所有新生儿的%,到1999年,由于出生率的下降,新生儿当年仅为700200个,而婚外生育的就达271600个,占所有当年新生儿的%。
单亲家庭现象突出。
二战后的英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普遍盛行,导致单亲家庭现象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焦点问题,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3月2日公布的一份家庭普查报告显示,英国单亲家庭数量首次达到了全国家庭总数的1/4。
据统计,在1971年,英国的单亲家庭数量只占全国家庭总数的8%,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5%。
同一时期,英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比例从8%上升到23%。
自1971年英国《离婚法改革法》带来爆炸似的离婚现象以来,不可避免的是自70年代以来英国单亲家庭数量急剧的增长,1971年单亲家庭总数约为60万,约有100万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之中,然而19%年,这一数字分别激增至200万和275万。
而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单亲母亲家庭。
由于单亲母亲经济上固有的弱势,加上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她们更容易面临家庭贫困状况。
总之,二战后英国的家庭模式从两性婚姻模式向着多元化家庭模式发展,结婚率下降和离婚率上升都冲击着传统的以两性婚姻为基础的核心家庭的地位;
性解放运动带来大量未婚同居现象,并带来众多的非婚生子女;
高离婚率和高未婚同居量导致大量的单亲家庭出现,同时追求独立自由带来单身家庭的盛行。
这些都对英国社会产生了不小的触动,有些家庭变化也带来了突出的家庭和社会问题,给英国政府带来不小的挑战。
三、夫妻地位的平等化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异军突起,这就需要大量的妇女劳动力走出家门,进人劳动力市场,妇女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一一厨房、孩子才是她生活的全部,存在的价值。
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过去“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被打破,男性也不再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双职工家庭数目日益增多。
据1924-1978年的统计,从事体力劳动的男工的平均工资按币面价值算增加了倍,女工的工资则增加了倍。
1959-1978年,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男工的工资增长倍,女工的工资则增长倍。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妇女的收人增长率显然快于男性。
这表明妇女经济地位的一种提升,女性同样可以养家糊口,为家庭经济做出贡献。
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越来越多的女性进人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下,议会于1970年制定了“同工同酬法”,规定做同等工作的人必须领取相同的报酬,雇用的条件及环境也不得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
1975年议会又制定“性别歧视法”,对妇女的平等就业与受教育权利做出了更明确的保障。
这一年还通过一项“就业保护法”,规定不许因怀孕或生育而解雇妇女。
这些更是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在法律方面的表现,男女越来越趋于平等。
下表是20世纪妇女参加工作的统计数字(1937年——1977年),从中可以看出妇女劳动力在20世纪50年代后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女性就业率稳定上升。
但是妇女大量就业也使得她们面临一个非常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就是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问题,归根结底也就是儿童的照管问题。
因为一直以来,家务劳动,孩子照管问题都是妇女的责任与义务,绝大多数丈夫只是负责在外挣钱养家。
所以,妇女大量就业使未成年子女的照管出现了断层。
为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儿童照管不再只依赖母亲的作用,而发展出多种形式。
1994年英国社会对3438名母亲的调查表明,未成年孩子的照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由丈夫或夫妻双方的父母来照顾,占到34%;
(2)由母亲本人来照顾,母亲在孩子上学期间兼职工作的占了22%;
(3)由亲戚或朋友帮忙照顾,占了20%;
(4)由稍大一点的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占了24%;
(5)由雇佣家庭保姆照顾的占到13%;
(6)由幼儿园照管的占11%。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就业母亲来说,孩子主要由家人或朋友来照顾,还有就是孩子本人和从事兼职工作的母亲本人来照顾,最后是由保姆或幼儿园来看管。
总之,随着妇女大量就业,孩子的照管出现了多种形式,不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逐渐成为全家甚至是全社会的责任。
妇女也越来越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成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男女无论是在家庭地位中还是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越来越趋于平等。
结语
二战后英国家庭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其带来的家庭问题不容忽视。
英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家庭问题的干预,本着支持传统家庭、兼顾其他家庭的原则,针对贫困问题、单亲家庭问题、儿童保育问题等积极出台相应的家庭政策,以达到增加家庭收人、促进家庭和谐发展的目的。
但是,家庭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国家间的合作与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