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docx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
"【步步高】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
"
主要史观概览
文明史观
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全球史观
也称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近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转变。
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革命史观
也称传统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派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地,这就是私田。
私田的收获产品由土地所有者占有。
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统治者可以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本身而得到比奴隶制下同样多的、甚至更多的劳动产品。
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
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上层建筑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集中释放了自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所积累的思想文化潜力,周礼文化不战而胜,为后世所效仿。
后世之学问道理出自百家,后世之治世之论出自百家。
尽管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始终没有消亡,正是由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
3.从社会史观看“百家争鸣”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正是由于哲学被共同的社会现实所需要,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表现为对混乱的社会秩序的改造,企图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而道家思想则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指出文明是一切异化的真正根源,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典题示例1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B.纵横家
C.法家D.农家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统治者需要富国强兵,故农家主张符合“富”国的愿望,“纵横家”主张可实现“强”兵的愿望,法家主张反映了天下大乱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称雄天下的愿望,而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等,显然是“逆势而动”。
二、中西政治制度演变路径及其转型的特点
——感悟文明多样性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路径
(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
(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
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
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
(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
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
中国古人
西方古人
政府起源
认为政府起源于“受命于天”的君主,“君权神授”要求“君权独制”,对君权的制约主要依靠君主的修养,辅之以必要的外在约束
政府是人们为了摆脱混乱的“自然状态”而通过“相互约定”建立的,约定的前提是人人具有参政能力和人人都享有权力,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权力的制约必须以权力的相互制衡为主
君臣关系
认为君主是“天之子”,官吏只是为服务于君主的需要而设置,民众只是“君父”的子民
认为各级统治者只是选举出来的“执政官”,官吏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公职人员”,民众是有权参与城邦事务的公民
制度设计
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置于依附关系的网络中,并相信通过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会在这个网络中找到恰当的位置,并遵守网络中的关系规则,规则的核心是家庭关系规则的放大
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度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以及法律的形式来处理和约束,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
2.中西近代两种不同制度转型的特点
西方近代制度转型以英法革命为标志,但西方人争取制度转型的斗争是从中世纪就开始的。
西方近代制度转型是相对中世纪的专制制度而言的,相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整个演变历史来说,这种制度转型是恢复和发展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路径。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转型是对古代政治制度起源路径——专制主义路径的打破,改革者、革命家试图建立的新制度,不仅在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史上缺乏任何积淀和思想基础,而且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路径对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创新理念、制度设计、革命方案等都具有强劲的约束力。
中国制度转型的结果是创造性地移植民主制度,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是古代民主制度的自然延续和发展。
中国制度性超越的难度远高于西欧各国。
典题示例2 某校高三
(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图一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公民大会碑刻
材料
政治体制
概括造成
两者差异
的主要因
素
(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作为历史材料,图一与图二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3)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
“民主政治”“希腊文明”“催化剂”“暴力机器”。
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案
(1)政治体制: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奴隶制民主政体。
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形态。
(2)图一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
图二是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
(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促成希腊文明臻于极盛,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但是,雅典民主政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解析 第
(1)问由材料可以看出二者的政权结构一个是中央集权制,一个是民主制,解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政治体制的差异。
第
(2)问常用的史料有:
第一类文字史料(史书,档案文书类,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纸杂志)。
第二类口述史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助于当事人的访问而获得对历史事件的直接了解。
第三类是非文字史料,如图像类、实物类、风俗类。
由此不难回答。
第(3)问注意表述要简洁明了,史论结合,不能与文学类作文混为一谈。
三、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
1.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3.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4.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
习俗。
典题示例3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
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 C
解析 考查全球史观。
把握全球史观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选择C项。
四、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1.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典题示例4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
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矣。
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这反映出(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洋货占据了长沙商品市场,店铺也改称洋货铺。
这说明中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
B、C、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
五、多元史观解读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1.近代化史观:
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整体史观:
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4.革命史观: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典题示例5 人教社历史教材曾经有这样的论述:
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
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 )
A.阶级斗争史观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D.全球史观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各类史观,需要对各类史观有一定的了解。
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材料是从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