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277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考OK打靶卷湖南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析】卷发剂处理的过程中涉及二硫键的断裂和重组,不涉及肽键的变化,A正确;

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角蛋白由2条肽链组成,故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B正确;

氨基酸形成角蛋白的过程中,丢失的H除来自于氨基和羧基外,还有形成二硫键的过程中来自的-SH,C错误;

角蛋白与多糖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单体脱水缩合而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

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描述错误的是()

A.恩格尔曼研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实验选择水绵的原因是它的叶绿体为带状,易于观察好氧菌的分布

B.用健那绿给线粒体染色后在高倍镜下看到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

C.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亲和力不同,实验中使用的是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D.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染色后需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详解】水绵是多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有带状叶绿体,故恩格尔曼研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实验选择水绵是因为它的叶绿体为带状,易于观察好氧菌的分布,A正确;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的嵴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错误;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正确;

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染色后需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其目的是洗去浮色,偏于观察,D正确。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些正常的染色体可能会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含有环状染色体的细胞能继续进行分裂。

某细胞中己有一条环状染色体,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有丝分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可能不含有环状染色体

B.环状染色体复制后可形成两个环状染色单体

C.环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细胞分裂后期

D.染色体环化不会改变其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答案】A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根据题意,某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已形成一条环状染色体,环状染色体能继续进行细胞分裂,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其子细胞中均存在环状染色体,A错误;

在该细胞分裂过程中,环状染色体复制后可形成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个环状染色单体,B正确;

在有丝分裂后期,环状染色体的着丝点仍会分裂,C正确;

虽然环状染色体的形成是正常染色体断裂所致,但环状染色体能继续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并未发生改变,则环状染色体不会改变其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正确。

5.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遗传受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显性基因R控制某种酶的形成,使花瓣呈红色,rr则表现为白色;

而H基因纯合时会抑制这种酶的形成。

现有两株纯合白色亲本杂交,F1均为红色,F1自交,F2中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A.红色∶白色=9∶7B.红色∶白色=3∶1

C.红色∶白色=13∶3D.红色∶白色=15∶1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遗传受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显性基因R控制某种酶的形成,使花瓣呈红色,rr则表现为白色;

而H基因纯合时会抑制这种酶的形成。

所以HhR-、hhR-为红花,HHR-、--rr为白花。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白花的纯合体有HHRR、HHrr、hhrr,两株纯合白色亲本杂交,F1均为红色,说明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为HHRR×

hhrr,F1基因型为HhRr,F1自交,F2中HhR-(1/2×

3/4)、hhR-(1/4×

3/4)为红花,HHR-(1/4×

3/4)、--rr(1×

1/4)为白花,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9∶7,即A正确,BCD错误。

6.科学家证实,基因表达实际上取决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持续对话,Ccr4-Not(一种蛋白质复合物)是协调这些不同组件内和组件之间调控过程的一个关键因子。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RNA在细胞中有很多种,其中与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有关的RNA有两种

B.Ccr4-Not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它的形成与线粒体无关,与核糖体相关

C.虽然Ccr4-Not中某条肽链对应的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但是构成该新合成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不变

D.构成人体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人体都是有利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Ccr4-Not的表达程度有关

1、基因的表达: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转录和翻译。

2、转录: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

细胞核;

转录的模板:

DNA分子的一条链;

转录的原料:

四种核糖核苷酸;

与转录有关的酶:

RNA聚合酶;

转录的产物:

mRNA,tRNA,rRNA。

3、翻译:

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场所:

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翻译的本质:

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两个阶段:

参与基因表达翻译过程的RNA有mRNA,tRNA,rRNA,共三种,A错误;

Ccr4-Not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提供的能量,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故Ccr4-Not的形成与线粒体、核糖体都相关,B错误;

Ccr4-Not中某条肽链对应的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则翻译过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故构成该新合成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会发生变化,C错误;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Ccr4-Not的表达程度有关;

构成人体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对人体都是有利的,D正确。

7.表观遗传是指不依赖于DNA序列的基因表达状态与表型的改变。

其形成途径之一是DNA分子内部碱基胞嘧啶发生甲基化,胞嘧啶和甲基化胞嘧啶虽然都可以与鸟嘌呤正常配对,但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DNA分子甲基化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可能会使终止密码提前出现而终止翻译过程

B.若DNA分子甲基化发生在基因间的连接序列,则可能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没有影响

C.若DNA分子甲基化发生在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可能影响RNA聚合酶的识别与结合

D.若DNA分子胞嘧啶占所有碱基的比例为30%,则一条链中腺嘌呤最大比例为40%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

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调节。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DNA分子甲基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因此有可能在翻译过程中提前终止翻译,最终影响蛋白质合成,但终止密码是位于mRNA上,而非位于基因的编码区,A错误;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额DNA片段,若DNA分子甲基化发生在基因间的连接序列,即处于非编码区,则可能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没有影响,B正确;

RNA聚合酶的识别位点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上,因此若DNA分子甲基化发生在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可能影响RNA聚合酶的识别与结合,C正确;

若DNA分子胞嘧啶占所有碱基的比例为30%,则腺嘌呤占所有碱基的比例为20%,因此则一条链中腺嘌呤最大比例为40%,D正确。

8.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有104个氨基酸。

据测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

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物名称

黑猩猩

猕猴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氨基酸差异(个)

1

11

13

21

35

44

A.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是造成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的原因

B.上表中与人亲缘关系最远的动物是金枪鱼

C.各种生物都具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D.人与猕猴的DNA序列相似程度比较高,而与酵母菌的DNA序列相差比较大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

【详解】A.细胞色素c的DNA序列不同,种群基因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是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的原因,A错误;

通过上表数据的比较可知:

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与人亲缘关系最远的动物是金枪鱼,酵母菌属于真菌,B正确;

从单细胞的酵母菌到高等脊椎动物的黑猩猩都含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从分子水平上可以说明这些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C正确;

人和猕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小,与酵母菌的差异大,因此人与猕猴DNA序列相似程度比较高,与酵母菌的DNA序列相差比较大,D正确。

9.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后,内环境的pH值有下降趋势

B.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C.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生物就能维持稳态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A正确;

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少维生素D导致人体缺钙,其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B正确;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物质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生物才能维持稳态,D错误。

10.味觉是由溶解性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

咸味食物中Na+浓度比唾液高,Na扩散进入味觉细胞,使其膜电位改变,促进递质释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咸味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不需消耗ATP

C.咸味觉形成包含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D.Na+内流使得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析】依题意可知,Na+扩散进入味觉细胞,使其膜电位改变,促进递质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咸味觉形成不属于反射,信号传导到味觉中枢缺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Na+内流使得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11.油菜素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用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的类似物(24-eBL)处理拟南芥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幼苗下胚轴和幼根的长度,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24-eBL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相比,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但是其作用效果不如植物体内的油菜素内酯稳定

B.结果表明24-eBL对拟南芥幼苗下胚轴的作用效果大对幼根的作用效果

C.初步推测24-eBL对幼根的生长是抑制的,但是并不能完全排除它对幼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D.结果表明24-eBL对幼根生长的抑制是通过抑制细胞伸长生长实现的

分析题图可知,随着24-eBL浓度的升高,幼根逐渐变短,说明24-eBL的作用是抑制幼根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大,而对下胚轴在低浓度下基本无影响,浓度达到0.15时,有促进作用。

【详解】24-eBL是油菜素内酯的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相比,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但效果稳定,A错误;

从图中看出,相同浓度的24-eBL作用下,幼根的长度比下胚轴更长,说明24-eBL对幼根的作用明显大于对下胚轴的作用,B错误;

从图中看出,24-eBL对幼根是抑制作用,但可能在0-0.001之间可能存在促进作用,C正确;

图中没有对细胞平均伸长量进行实验测定,不能从结果中看出24-eBL通过抑制细胞伸长生长抑制幼根的生长,D错误。

12.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个人或地区、国家中所有人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C.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D.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解析】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会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A错误;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B正确;

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如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

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故可以用来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D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本题共4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某研究表明,细胞在清除废物时,在细胞膜上的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即“分子垃圾袋”的形成,它会将细胞中一些功能减弱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细胞的“回收利用工厂”进行降解,获得的相应小分子可被再度利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线粒体

B.“分子垃圾袋”的主要成分应为多糖

C.获得的小分子可能被重新利用合成酶

D.“回收利用工厂”中的酶最终由内质网加工而来

【答案】ABD

【解析】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A错误;

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具有选择透过的特性,B错误;

塑形蛋白的单体为氨基酸,被分解为氨基酸后可重新合成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C正确;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回收利用工厂”中的酶最终由核糖体合成而来,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最终是高尔基体加工形成,D错误。

14.乳酸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

在人体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减少乳酸的含量:

①在氧气充足条件下,骨骼肌、心肌或其他组织细胞能摄取血液中的乳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乳酸转变成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②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和糖原;

③用于脂肪酸、丙氨酸等物质的合成;

④随尿液和汗液直接排中体外。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氧气充足条件下,细胞能够直接利用乳酸中的化学能

B.在人体细胞中,只有线粒体中能产生CO2

C.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一般不会破坏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D.细胞能够利用产生的乳酸合成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

【答案】BCD

【解析】据题可知,乳酸需要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丙酮酸,再彻底氧化分解,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

人体细胞无氧呼吸只产生乳酸,只有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才产生CO2,B正确;

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会被体液中的缓冲物质中和,然后再通过多种途径利用或排出体外,一般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由题干信息可知,乳酸能够被用于合成脂肪酸,丙氨酸等物质,D正确。

15.皱粒豌豆的形成是由于编码SBE1蛋白的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bp(碱基对)的Ips-r片段(如下图所示),从而使豌豆种子内淀粉合成受阻,使淀粉含量降低,当豌豆成熟时不能有效地保留水分,导致种子皱缩。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皱粒豌豆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该实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外来DNA序列的插入,导致编码SBE1蛋白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脱氧核苷酸数目增加

D.翻译出的SBE1蛋白缺少了61个氨基酸,可能是因为mRNA中终止子提前出现

【答案】AB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由于编码SBE1蛋白的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bp(碱基对)的Ips-r片段,导致淀粉分支酶1合成受阻,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淀粉含量降低,当豌豆成熟时不能有效地保留水分,导致种子皱缩。

【详解】皱粒豌豆形成是由于编码SBE1蛋白的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bp(碱基对)的Ips-r片段,属于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所致,A正确;

该实例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淀粉分支酶1的合成控制豌豆的粒形,属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正确;

外来DNA序列的插入,导致编码SBE1蛋白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核糖核苷酸数目增加,不是脱氧核苷酸,C错误;

翻译出的SBE1蛋白缺少了61个氨基酸,可能是因为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终止子是DNA分子中的一段序列,D错误。

16.肝葡萄糖激酶(GK)是糖代谢的关键酶,GK含量减少是导致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胰岛素可提高该酶的mRNA的含量。

我国民间有采用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记载,茶多糖是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成分。

下表为茶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相关指标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

空腹血糖含量(mmol/L)|

胰岛素含量(μ:

U/m)

GK含量(U)

正常对照组

4.47

18.17

39.96

模型对照组

15.89

11.70

21.58

实验组

8.13

16.20.

36.81

A.茶多糖通过提高GK的含量促进了胰岛素的合成

B.胰岛素可通过影响GK基因的表达影响糖代谢过程

C.注射胰岛素可使模型对照组小鼠的血糖含量降低

D.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导致细胞内GK含量下降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胰岛素的作用:

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详解】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GK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胰岛素含量也低于正常对照组,故茶多糖不是通过提高GK的含量促进胰岛素的合成,A错误;

据表可知,三组的GK含量与胰岛素含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正常对照组的GK含量和胰岛素含量均最高,模型对照组的GK含量和胰岛素含量均最低,故推测胰岛素可通过影响GK基因的表达影响糖代谢过程,而激素作用的发挥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导致细胞内GK含量下降,B、D正确;

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据表可知,模型对照组的胰岛素含量较低,空腹血糖含量最高,故注射胰岛素可使模型对照组小鼠的血糖含量降低,C正确。

三、非选择题: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17~2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1、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此题包括4小题,共45分。

17.(13分)生活在高温干旱环境中的瓦松的CO2同化途径如图1所示,PEP羧化酶(PEPC)的活性呈现出昼夜变化,机理如图2所示。

(1)据图1分析可知,瓦松叶肉细胞中CO2固定的场所是__。

夜晚,叶肉细胞因为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