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2658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全部文档格式.docx

2010年,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

2、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意义):

吸引外国资本;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扩大对外贸易。

3、经济特区的作用:

①特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全国的经济发展以鼓舞与启示(激励作用);

②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龙头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示范作用);

④特区是我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我国的窗口(窗口作用)。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WTO),标志着我国进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

4、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①东南沿海地区的范围--------

读九级地图册P11页:

我国的海南、广东和福建三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统称为东南沿海地区。

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最集中的地区。

②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崛起的原因:

A.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前沿阵地;

B.优越的地理位置,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台,水陆交通发达;

C.广东省与香港、澳门相邻,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水陆空交通发达;

D.海外华侨众多;

东南沿海地区利用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外来资本、人才、劳动力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

③东南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

1978年,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第一次创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面临严重的问题,即依靠廉价劳动力条件发展起来的出口加工工业不能长久地应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

④东南沿海外向型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断提升产品的等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单纯追求速度经济向提高效益经济转变。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

1978年。

2、主要内容:

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文革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集体。

③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点。

从此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即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期的最鲜明特点是: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对内改革,首先是农村展开,方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1978年,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村改革的发祥地

2、1979年,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作用: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

1980年,我国设立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大经济特区;

 

专题3:

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线索

1、考点链接:

①西周的分封制、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清明基的文化专制。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特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改革。

2、命题密码:

中考每年必考,分值在6—13分之间。

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

重点考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的沿革,有时也考西方政治年度。

3、方法点金:

注重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与具体内容,形成历史知识纵向的归纳与总结的能力,同时训练进行横向联系与对比的能力,感受人类制度创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线索:

禅让制(尧舜禹时期)王位世袭制(夏朝开始,禹传启)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

秦朝:

开创

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的“大一统”:

加强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改善并加强

明清时期强化皇权:

达到顶峰

一、原始社会:

传说中的“禅让”制

①黄帝之后,尧、舜、禹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把黄河流域部落推举贤能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或制度叫禅让制。

②禅让制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种民主制度。

③禹的儿子夏启继承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⑤大禹治水:

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服了洪水。

二、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由高到低: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民平、民平)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巨”-----是西周土地分封制的体现;

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

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使周王朝迅速发展成对周围民族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三.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始于秦朝,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官制----设三公;

地方废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专制。

2.西汉: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政治措施

①颁布“推恩念”,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②加强监察制度,强化皇帝权威。

③采用儒生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设太学,在地方设官学,推行儒学教育,加强思想控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①内容:

②特征:

彼此分工,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③作用:

使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

科举制

(1)创立、完善和废除: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衰落,1905年被废除.是以才能为标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2)作用:

①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

②为读书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③明清的科举考试变成八股取士。

4.元朝----行省制度,有效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1)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共11个)。

这说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2)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归属中央管辖;

设宣政院,西藏成为正式行政区。

5、明朝

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明太祖朱元璋及以后的皇帝,建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员和百姓控制。

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文化专制。

6、清朝-------

①清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强化皇权;

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②清大兴文字狱。

四、中央行政制度: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制-----地方设郡守和县令----是地方行政制度。

2、三省六部制。

始于隋唐。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4、清明设立军机处。

5、今天,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封建社会的皇权不断加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根本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总结:

1、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

2、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3、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4、明清时期随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和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大潮的冲击,这种制度越来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五、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

•禹划分州(九州)、

•分封制(西周)、

•郡县制(秦----县)。

•行省制(元----省)、

•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今天)。

六、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科举制-----始于隋朝,完善于唐宋,终于晚清(1905年)。

(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但到明晚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思想文化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七、横向对比-------西方政治制度。

1、公元前八世纪,雅典与罗马实行奴隶制民主制度;

2、17—19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

外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

雅典:

民主制度。

机构:

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公民大会;

处理日常事务:

五百人议事大会;

最高司法机关:

陪审法庭。

评价:

使公民主动积极参政议政,但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权利。

斯巴达:

尚武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共和体制(民主制度)

罗马帝国----屋大维自称“元首”,独揽大权。

(君主专制)

古印度:

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祭祀大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等级之间界限森严,下一等级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相互通婚。

比较:

中外古代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国家,实行的是公民集体的民主制;

2、在古罗马,经历了从早期共和制向君主制的演变;

3、古代中国,实行的则是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4:

中国古代经济状况

热点链接:

1、人们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也是划分社会经济发展时代的物质标志。

例如:

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是以石器为主,奴隶社会生产工具以铜器为主,封建社会生产工具以铁器为主。

2、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3、本专题考试重点是考占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农业、手工业发展概况、重大工程对社会的作用、对外贸易历史变迁及古代城市的发展。

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命题解密:

一般是以选择题考查分散的知识点,或者某个朝代总况,如唐朝的繁荣体现着经济的方面的考点,或从古至今的经济发展线索等。

方法点金:

我国古代经济史,应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包括对外贸易)等方面去考虑。

农业可从农具的改革、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作物的品种以及农作物播种区域的扩大等方面去掌握。

手工业可以从冶炼业、纺织业(麻纺、丝纺、棉纺)、瓷器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方面去掌握。

商业可以从商品的增多、城市的繁荣、著名外贸港口城市和货币等方面去掌握。

考点探究:

1、原始社会

中国原始农业产生的时间:

农业是在采集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早期训化的农作物:

粟、水稻等。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

石斧、石锛,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时代特征:

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争霸与变革时期)。

(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2)了解商鞅变法中关于经济的措施,理解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封建制度的发展。

知识联想:

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或东周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革;

经济措施:

①废除土地国有制(废除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这滨,莫非王臣),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农耕;

行政措施:

③奖励军功;

④建立县制;

⑤编制户口。

意义:

①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②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启发:

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3)知道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工程位于长江支流岷江上,减缓水患,有利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农业发展。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历时两千多年的都江堰市未受损害。

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

(1)知道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助于全国统一发展经济,促进商业贸易。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通行全国;

(2)知道秦朝修建灵渠,沟通长江流域的湘水(今湘江)和珠江流域的漓水(今漓江)。

灵渠的开凿不仅仅有利于中国南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秦朝对南方地区的管辖。

(3)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影响。

(4)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新疆、中亚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为了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张骞通西域的作用:

•打通了西域与汉的通道,也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

•促进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2)丝绸之路:

①丝绸之路开通:

张骞通西域以后,各国商人、使者开通了一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通道。

②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境内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罗马(大秦)

③主要商品:

中国------丝绸、陶器、铁器、漆器;

西方------毛皮、香料、药材、珠宝。

④丝绸之路的作用:

①沟通了欧亚两大洲,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③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隋唐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经济发展和繁荣时期。

(1)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时间,相关的地理信息和意义。

隋朝的建立:

•581年—618年。

589年统一全国。

•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征发民工数百万,用时6年完成。

•隋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江。

•元大运河的特点(最大特点:

裁弯取直)和经过省级行政区。

作用:

①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在南粮北运、巩固了封建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在当代南北水路运输、南水北调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知道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

唐朝初期的几位明君(如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重视农业的发展,为创立盛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唐起止时间:

618年---907年。

(3)掌握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耕地工具)和筒车(灌溉工具)。

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曲辕犁:

操作方便,制作精巧。

筒车

(4)了解唐朝的手工业。

越窑的青瓷(青瓷的生产中心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和余姚一带)和邢窑(河北境内)的白瓷,以及唐三采都是唐朝瓷器的代表作。

雕版印刷术最迟出现在唐朝,代表作是:

《金刚经》。

(5)知道唐都长安(黄河流域或渭河流域)的地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各国使节、学者、商人来到长安交流、工作或学习(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

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

后改朝衡、晁衡。

(6)掌握唐朝的对外交往特点和典型事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

当时世界上两大帝国,唐朝称之为“大食”。

伊斯兰教在唐朝传入中国;

造纸术在唐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玄奘西行:

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半岛,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

吐蕃,即今天的西藏。

5、宋元:

时代特征: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6年;

元:

1271----1368年。

统一中国时间1276年。

(1)了解宋朝手工业的发展------瓷器和丝绸。

宋朝景德镇(今在江西省)称为瓷都,景德镇原名昌南,瓷器的英文名CHINA就是其翻译。

(2)掌握宋元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五大港口、路线和主要出口物品以及经此路传播出去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理解宋元海外贸易的作用:

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宋元海上贸易-------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①宋元时期,我国的陶瓷、丝绸通过海路运往亚非国家,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又叫陶瓷之路。

②扬州(江苏)、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刺桐,福建)、广州是重要港口。

元代的泉州是一个国际性的海港。

③宋元时期,我国的四大发明经海上丝绸之路和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节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泉州(广州)出发,经东海、台湾海峡、南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阿拉伯海、红海、抵非洲和阿拉伯帝国。

⑤主要特点:

•由陆上贸易转为海上贸易;

•主要商品由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3)了解清明上河图作品的朝代、作者以及反映北宋都城汴梁(也叫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

北宋画家张择端

(4)了解江南农业的发展。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期描述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粮食产量高的史实。

这也说明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了解元朝大运河对隋朝运河的裁弯取直,增加会通河连接永济渠和通济渠,运河不再经洛阳。

增加通惠河将运河从涿郡到大都(北京)。

元朝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6)知道元朝的黄道婆和棉纺织技术。

元朝松江的黄道婆到海南岛的黎族学习了

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棉纺织机,将之传播到其它地方。

她的家乡松江(今天的上海)成为全国棉棉纺织中心。

(7)知道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来到元朝,回国后口述经历,由他人撰写的《马可·

波罗游记》刺激了西方人到东方寻求黄金的欲望,是新航路开辟的诱因。

(8)理解经济重心南移:

开始于五代,结束于南宋。

原因:

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②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

③南方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快。

五代和南宋的都城在南方,加快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建设。

宋朝开始的海外贸易港口城市均分布在南方,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6、明清

明清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明朝:

1368年—1644年。

清朝:

1636年---1912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退位,清朝覆灭。

(1)理解明朝中后期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

•概况:

明朝中后期以后实行海禁,一直到1840年之前,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的状态。

•原因:

统治者害怕海外入侵者破坏,害怕沿海人民滋扰生事。

•内容:

禁止海外联系,清朝颁布《迁海令》,只留下广州一个通商口岸。

•影响:

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科技文化的落后,使中国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2)知道康乾盛世的基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康乾盛世的基础是清朝初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人口增加。

专题5:

人类文化、思想的传承与进步

1、探寻思想解放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追寻思想解放运动的坎坷历程,展示各国代表人物的不同命运,分析解放思想对推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意义。

2、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①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②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出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直接导致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而且跨越了时空,更大范围和很长时间里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3、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崭新的面貌。

这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使人类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扰。

在追求理想社会的探索中,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思想的活跃,往往是社会发展的前兆,或者说在社会的重大转型之前,必有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过程。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到明清时期,以至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大凡学术百家争鸣、思想百花齐放之时,都是中国经济最繁荣、综合国力最强的时期。

相反,凡是思想禁锢之时,都是国运凋敝之际。

社会发生重大转型之前,总要有思想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到新理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进程。

没有思想的解放,社会发展往往是停滞的、缓慢的。

因此,要能看到差距、承认落后,要知耻而后勇。

要知悟而后明确规定,才有解放思想的动力。

5、中考考点涉及本专题内容:

(1)世界史:

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中国史:

春秋战国的特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对应的思想。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思想解放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内容出现在考题中,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思想解放运动既兴起于人头落地的革命前奏中,所以它吹响了新社会新生事物的号角;

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出现疾风骤雨的改革动员时,所以它又是社会变革的先声。

我们学习人类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定要联系当时深刻的时代背景。

1、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简要了解各派人物及其观点)。

•西汉: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儒学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学代表人物:

孔子(春秋晚期)-----“仁”、“仁爱”;

孟子(战国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