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2126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7.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资源合理利用自然灾害的防治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貌过程1

1、经典地貌发育理论:

侵蚀轮回理论(美国学者W.M.Davis)和山坡平行后退理论(W.Penk(1888-1923)

2、侵蚀轮回理论有轮回,山坡平行后退理论没有轮回。

3、地貌发育的内动力:

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运动所产生的作用

4、地貌发育的外动力: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

5、物理风化的方式:

卸载、温差、冰劈

6、化学风化的方式:

氧化、溶解和水解

7、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岩性(石英抗风化能力最强、)地表环境

8、当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同的岩石组合在一起时,抗风化弱的岩石组成负地形,抗风化强的岩石组成正地形,这种差异现象叫差异风化

9、片流(sheetflow):

下雨后沿斜坡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

10、V型谷:

由于坡度陡,水流急,河流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将山谷侵蚀呈“V”型的河谷地貌(虎跳峡)

11、蛇曲(freemeander):

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自由而充分,形状象蛇摆动一样,这种异常弯曲的河流弯道称为蛇曲,也称为自由河曲。

U型谷(U—typevalley):

河谷整体河道变得越来越宽和越来越直,这种宽阔的河道称为U型谷。

12、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包括冲刷、溶蚀、喀斯特

13、沉积地区:

海洋和陆地;

沉积方式:

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14、冲击物的特征:

分选性好、磨圆度好、成层性较清楚、韵律性、具有流水成因和沉积构造

15、沉积的主要类型:

心滩(channelbar):

河道宽窄不一,流水从窄束段流入开阔段时,流速减小,致使较粗碎屑在河底中部淤积,最初形成雏形心滩。

边滩(pointbar):

即点砂坝。

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小规模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河漫滩(floodplain)是边滩变宽、加高且面积增大的产物。

三角洲(delta):

河口部位的沉积体。

16、洪积物具有如下特征:

物质成分单一,不同冲沟洪积物岩性差别大;

分选性差;

磨圆度低,一般为次圆状及次棱角状;

层理不发育;

不具二元结构而呈多元结构。

17、坡积物具有如下特征:

坡积物比洪积物更单纯,因为物质来源于坡面;

因片流动力弱而不稳定,所以坡积物分选性更差;

坡积物磨圆度更低,砾石棱角明显;

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分带现象;

坡积物分布在坡麓,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

18、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主要以化学沉积为主

19、冰碛物(morainedeposit):

冰川沉积的物质。

20、沉积的巨大石块称为漂砾

地貌系统:

动力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系统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类型系统。

(岩石地貌系统动力地貌系统)

一、岩石地貌系统:

砂质岩石地貌、喷出岩地貌、花岗岩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生物岩地貌

1.砂质岩石地貌:

砂质岩石是地表出露较广的一种沉积岩(颗粒粒径:

2-0.05mm)。

(1)硅质胶结的砂岩,由于抗化学风化强,节理稀疏成为最坚硬的抗蚀岩石;

(2)铁质胶结的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泥质页岩出露区,在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遭受强烈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的独特山水景观,为丹霞地貌,如福建武夷山。

2.喷出岩地貌:

喷出岩地貌取决于岩浆喷出的理化性质和产状。

最突出的喷出岩地貌是火山锥、熔岩台地、熔岩丘陵、熔岩高原和熔岩盆地、熔岩岛礁和熔岩岛礁链等。

·

火山锥:

多次岩浆喷发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堆积起来的形似椎体的地貌,按物质组成:

火山碎屑锥、熔岩锥、火山混合锥

3.花岗岩地貌:

岩浆侵入地下因上覆岩层被剥蚀而显露地面,地貌上表现为高度、规模、形体不同的山地和丘陵及其谷地。

花岗岩是陆地基础的构成物质。

4.岩溶地貌:

可溶性岩石中,硝酸盐、硫酸盐和硅酸盐类可溶性岩石及其形成的地貌,分布面积小,形体规模小,发育变化特别快,地表少见地貌形体。

在中国,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占全国面积1/7。

又称为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

(1)岩溶地貌形体:

石芽和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与盲谷、峰丛、峰林、孤峰、岩溶丘陵、地下河、溶洞(洞穴)

洞穴堆积物:

化学堆积、机械堆积和生物堆积(自上而下顶挂式堆积体称为石钟乳;

自下而上的堆积体称为石笋;

石笋与石钟乳的连接体称为石柱)

(2)岩溶类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湿润气候区、干旱地区

5.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形体:

黄土塬:

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平台

黄土墚:

长条形的黄土山丘

黄土峁:

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

黄土坪:

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组合的阶地或平台

6.生物岩地貌:

生物岩的种类比较多,有的是生物机体堆积成为类似的岩石,如珊瑚礁;

有的是生物遗体相继累积成为特定种类的岩石,如硅藻土;

还有的是生物岩的岩块碎屑再聚集成为岩石,如珊瑚砂砾岩。

能直接构成可观的地貌类型的生物岩种类,比较常见的是珊瑚礁。

二、动力地貌系统:

构造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1.构造地貌:

(1)方山地貌:

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或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2)单斜构造地貌:

包括单面山和猪背山

由不对称的两坡组成的单面山只有从单斜崖一侧看上去才像山形,故名单面山。

猪背山:

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超过35°

时),形成两坡近于对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山(脊),它多出现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

(3)褶皱山地地貌:

褶皱山地地貌形态与褶皱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的阶段等因素有关。

年轻的构造往往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较老的构造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许多节理,成为谷底,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置。

(4)断层地貌:

断层崖:

岩层断裂位移造成的陡崖

断块山:

断层抬升作用形成的山体,四周常有断层崖分布

断层谷:

断层所在部位是岩层错动的破碎带,顺断层经外力作用后常形成断层谷

2.坡地重力地貌:

坡面上的风化碎屑,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石块、碎屑流或者规模不等的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的运动所建造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1)崩塌与倒石堆:

崩塌是一种快速的岩、土块体运动。

崩塌的大量岩块、碎屑物或者土体堆积在陡坡的坡脚或坡麓部位构成的堆积体称为倒石堆地貌。

崩塌形成的条件:

坡度:

只发生在陡坡上,一般认为地形坡度需大于45°

地质条件:

断裂发育岩体破碎的陡坡,容易发生崩塌

气候条件:

暴雨和强烈的融冰化雪能破坏岩体和土体结构,促进崩塌过程

地震、人工开挖坡脚、爆破等原因能触发崩塌

(2)滑坡与滑坡地貌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着一定深度的滑动面整体向下、向前滑移。

产生滑坡的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

过陡的斜坡,重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崩落。

由于滑坡体各部分滑移速度及滑移距离不一,所以在滑坡体中常见次滑动面以及由它分隔的滑坡台阶、滑坡体中部和两侧近于平行的剪切裂隙、两侧边部位的放射状裂隙等。

(3)蠕动和土溜:

蠕动:

坡地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的缓慢运动和时停时续运动,又称为坡地物质蠕动。

蠕动速度为每年几毫米到几十毫米,上部较快,下部比较慢,导致草皮和树身的变形。

蠕动体和不动体之间不存在明显滑动面或者界面。

土溜:

坡地上碎屑物质为水浸湿后顺坡向下的缓慢流动。

3.流水地貌:

(1)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是地表短暂流动的水形成的一种负向地貌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布尤为广泛。

泥石流地貌、扇形地地貌

(2)河流地貌:

由河流水的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称为河流地貌。

(3)河漫滩地貌:

河漫滩是河床两侧被洪水淹没的地貌单元。

其上湿生生物繁盛,多已开辟为农田。

(4)河流阶地地貌:

河谷两侧谷坡中沿河分布的、由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不再被洪水淹没的阶梯状台地。

(5)河谷地貌发育:

上游多发育峡谷,以流水深切为主;

下游河谷变宽,以旁向侵蚀为主

(6)流域地貌:

流域是区域地貌发育的基本单元。

基本特性:

河网密度与水系形式、溯源深切与切割深度、河流袭夺与分水岭迁移、流域的侵蚀剥蚀速率与流域地貌发育演变的基本规律等。

(垂直)切割深度:

是河流动力深向侵蚀而加深谷底的深度,具体指横断面上从谷缘到谷底最深点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差。

取决于:

地壳运动的速度与幅度

地貌高度与距河口的水平距离

岩石抗侵蚀作用的强度

水流的流速与流量

(7)河口地貌:

支流注入主流以及河流注入湖海的地段称为河口。

4.冰川地貌:

冰雪覆盖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寒冻融化和冰川作用,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1)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雪线:

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平衡线。

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雪线以上:

终年积雪区;

以下:

季节性积雪区

雪线以上的终年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冰川冰。

冰川冰积累到一定厚度,地面具有一定坡度,冰川冰就发生运动。

导致冰川运动的因素主要是重力和压力。

由冰体坡度引起的流动叫重力流,由冰体重力引起的流动叫压力流。

冰川运动速度取决于冰川的厚度、地形坡度或冰面坡度。

(2)冰川类型:

根据冰川的形体、规模、运动特点和所处地形条件,可分为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两大类。

现代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如南极、格陵兰、冰岛等。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区。

(3)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

冰蚀残留地貌:

如角峰、刃脊、冰蚀三角面、羊背石和冰擦痕等。

冰蚀地形:

如冰斗、U型谷、冰盆和冰蚀峡湾、冰蚀湖盆等。

冰碛地貌:

如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鼓丘和冰碛丘陵等。

5.冻土地貌

(1)冻土和冻融作用:

冻土(frozensoil):

温度保持在0°

C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及温度很低而不含冰的土层,根据冻结时间长短,可分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水平方向上,自高纬到中纬,多年冻土的埋藏深度逐渐增加。

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受海拔高度的控制,海拔越高,冻土埋藏越浅,厚度越大。

冻融作用:

土层和岩层中的水反复冻结和融化而引起的土体和岩体的破坏、扰动、变形甚至移动的作用。

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冻融泥流。

(2)冻土地貌形体:

石海、石河(石川)、多边形构造土、冻胀丘和冰丘、热融地形

6.风沙地貌:

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形成条件:

地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分布范围: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

(1)风力作用:

风对地表砂质土的作用有风蚀、风运和风积三种。

(2)风沙地貌形体类型:

按照地表物质的动态特征,风沙地貌可分为风启动沙土和风沙流磨蚀形成的风蚀地貌,以及风运沙土沉落形成的堆积地貌。

(3)荒漠类型:

干旱地区的松散表面和基岩地面,由于降水稀少,地面植被极其稀疏或没有植物,在受到风力强烈作用后,很容易形成荒漠现象。

包括:

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7.海岸地貌:

海岸是水陆的相互作用带,海岸是具有一定宽度的一个带,地图上的海岸线是当地大潮时高潮面与陆地的交线——高潮位岸线。

(1)海岸结构与地貌动力:

根据海水运动的特点,海岸带分为以下三带:

外滨海(潮下带)、前滨带(潮间带)、后滨带(潮上带)

海蚀作用包括波浪、潮流及其携带的砂砾对海岸的冲蚀撞击作用、磨蚀作用与溶蚀作用。

海水携运作用是指波浪、潮流携运陆地河流入海和海蚀作用物质的过程。

在携运动力减弱时的沉积就是沉积作用。

(2)海岸地貌形体类型:

海岸类型可以按海岸带物质组成划分。

A.海岸侵蚀地貌

B.海岸侵蚀地貌

C.海岸类型:

基岩海岸: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

沙质海岸:

陆地岩石风化或河流输入的沙砾堆积在海边形成了沙质海岸。

粉沙淤泥质海岸:

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粒径主要为0.05~0.01mm)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生物海岸:

海岸带的某些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具独特形态的海岸,如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结构特性:

亲岩性、亲水性、亲气性、亲光性、温控性

2、(纬度地带性)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

3、(干湿度分带性)由于距海远近等引起的水分条件的不同,从而使动植物分布由沿海向内陆依次发生变化。

4、(垂直带性)生物分布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发生规律性的交替的现象。

5、(地方性)生物在局部地域的分异规律。

6、(区系性)不同的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由于分布区相同而组成一定的生物区系。

7、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

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8、山地气候条件随着(海拔)高度发生变化,是形成垂直带性的直接原因。

垂直带性既受地带性因素制约,又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是两者派生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结构与性质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成因机制不完全相同.

9、(区系性)反映生物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过程以及地理隔离情况。

一个生物区系中,特有类群愈多,分类等级愈高,说明它们愈(古老),地理隔离愈(久),即区系性愈(强)。

10、生命的起源:

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阶段)、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阶段)、从(高分子有机物到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体阶段)。

11、温带草原是温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

在世界上分布有两大区域,即(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

我国草原属欧亚草原区一部分。

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机械组织和保护组织发达,地下部分发达,根系分布较浅。

12、我国温带草原面积很大,主要在(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13、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形成的线形天然水道,也有人工的。

每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

(河源)是指河流的发源地,有的是泉水,有的是湖泊、沼泽或是冰川,各河河源情况不尽一样。

(河口)是河流的终点,即河流汇入海洋、其他河流(例如支流汇入干流)、湖泊、沼泽或其他水体的地方。

在干旱的沙漠区,有些河流河水沿途消耗于渗漏和蒸发,最后消失在沙漠中,这种河流称为(“瞎尾河”)。

14、除河源和河口外,每一条河流根据水文和河谷地形特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

上游比降大,流速大,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

中游比降和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但河流侧蚀有所发展,河槽多为粗砂。

下游比降平缓,流速较小,但流量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槽多细砂或淤泥。

通常大江大河在入海处都会分多条入海,形成(河口三角洲)。

为沟通不同河流、水系与海洋,发展水上交通运输而开挖的人工河道称为运河,也称渠。

为分泄河流洪水,人工开挖的河道称为(减河)。

15、湿生植物(hygrophyte):

生长在过度潮湿环境中的植物。

有些蕨类、附生兰科植物、万年青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是阴生湿生植物。

另一类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

如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的一些种类,它们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但根与茎之间有通气的组织,以保证取得充足的氧气。

16、湖泊生态系统属于静水生态系统。

水平分带:

湿生沼泽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

垂直分层:

进入湖泊深水区,按光照强度和氧气含量,可分为表水层和深水层两个层次。

17、(挺水植物)(emergedplant):

即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

常分布于0-1.5米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

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的特征;

生长在水中的部分(根或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

常见有:

芦、蒲草、荸荠、莲、水芹、茭白荀、荷花、香蒲。

18、zoneoffloating-leavedplants:

由(浮叶植物)组成的群落。

生长于比挺水植物带较深的地方,下限是1—3米,极少达到5米。

一般湖沼营养丰富时则生长更加茂盛。

如果,浮叶遮闭水面,使下层透光不充分,沉水植物就会消失。

底层水保持停滞状态,腐殖质将增多,而底栖动物一般很少。

19、(沉水植物)submergedplants:

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活的大形水生植物。

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20、(深水层)温度低,光照弱,藻类等生产者有机体较少,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食物,不能维持消费者的需求,氧气被分解者和食碎屑的动物所消耗。

以各种异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生物作食物)和嫌气性细菌为主。

异养动物以各种浮游动物、小型自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来源,细菌主要食分解沉落下来的有机残体,细菌分解后的无机物一部分再度被藻类利用。

21、(漂浮生物)(neuston):

生活在水面上或附着在水的表面膜下方的生物。

包括豉甲和蝇蝽等昆虫、某些蜘蛛和原生动物,偶然还有蠕虫、腹足类、昆虫的幼虫和水螅。

22、(浮游生物)(plankton):

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

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

23、(游泳生物)(nekton):

亦称自游生物。

能自由游泳的生物,包括鱼类、龟鳖类和鲸、海豚、海豹等在水中生活的哺乳类。

24、(固着生物)(periphyton):

又称附着生物,指固着于海岸外的岩石、水工建筑物、船体上和水底上或附着在其他生物体上的一种生物。

在海洋中,固着植物主要有海带、紫菜等;

固着动物中主要有牡蛎、贻贝等。

固着生物如果固着在船体上或水工建筑物上,会影响船行速度和牢固性。

25、(底栖生物)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

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自由移动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

为水生昆虫、虾、蟹。

26、海洋生态系统:

(浅海带生态系统)又称为沿岸带,范围自海岸线起到水下200m以内全部大陆架以及其相应水体。

(外海带生态系统)水深超过200m的远洋地区,一般深度可达2000m-4000m。

本带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体,占整个海洋面积的90%以上。

27、浅海带生态系统:

波浪:

长期的海洋涌浪和风暴潮的作用能够一直影响到这些浅水域的底部。

如果是松软海底,波浪经过之处会引起海底很大波动,从而影响到基质的稳定,使基质颗粒向四处运动,重新悬浮于水中。

盐度:

浅海区的盐度比大洋或深海更容易发生变化。

这主要是经常有大量的淡水从大河注入。

温度:

浅海水域的温度也多变。

温带地区的温度变化有季节性,这种温度变化可能影响到生物开始或结束各种生命活动如繁殖。

透明度:

与大洋区域相比,浅海区域的透光度是低的。

有从陆地上来的大量碎屑,也有支离破碎的大型海藻和海草,加上由于营养物丰富而密度很高的浮游生物,它们使光的透射减少至只达几米的深度。

底质:

浅海区域的底质大部分由松软沉积物、沙和泥构成,硬基质区比较少。

盐度、温度和光照变化程度从近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弱。

28、(河口)是指地球上陆海两类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替区。

河口区即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

29、Mangrove(Ecosystem)(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的总称。

Coralreef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

30、(外海带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体,占整个海洋面积的90%以上。

光照强弱可以分两个垂直带:

(大洋表层)和(大洋下层)。

大洋表层的水深在200m以内;

大洋下层水深超过200m。

31、大洋表层,特别是100m以内的海洋表层,光照充足,水温较高,生活着很多小型或单细胞的藻类和浮游动物。

消费者几乎为外海带的全部(自游动物),如乌贼、金枪鱼、飞鱼以及鲨鱼、鲸和海龟等,都生活在这一带内。

32、大洋下层:

200m以下的大洋下层,阳光不能透射到深处,故下层终年一片漆黑。

海水压力急剧增大,但水温稳定,年均温在0-2º

C。

绿色植物不能生存,因此,动物都是肉食性的。

分解者主要集中在(海底层)。

33、(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区别:

具有以人类需要的农副产品为中心内容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投入,并作为系统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影响着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受人类的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34、(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特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