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1842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语言还应具有针对性。

教学语言应能树立明确的对象感,达到与教学对象的一致性、吻合性,即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维特点,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

从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看,它具有示范性和规范性的特征;

从教师运用语言这一角度来看,它具有鲜明性和启发性的特征;

因此教学语言既是教法、教态和语言本身的统一,也是教师的言教与身教的统一。

3、教学语言的分类

教学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

课堂口语,即课堂口头教学语言(以下简称为口头语言)所谓课堂口头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并合乎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向学生阐明教材内容、传授知识、提供指导、传递信息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特殊技能。

书面教学语言,即书面文字表达语言(如板书,批阅作业或实验报告、试卷的批语和对学生的评语等);

体态教学语言,是教师用非语言性手段进行师生沟通和交流信息的表情、眼神、姿势和动作。

即用示范性或示意性的动作表达思想。

在这三种教学语言中,课堂口头语言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

教师的口头教学语言技能的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说: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

所以在本章中我们主要介绍课堂口头教学语言,在后面再介绍书面教学语言和体态教学语言。

2课堂口头语言的功能和一般要求

一、课堂口头语言的主要功能

课堂口头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准确、清晰地传递知识信息

对于物理课来说,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水平。

比如:

我们在讲“加速度”这一概念时,要用到这些概念:

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

而学生对这些概念掌握的好坏,与我们教师的讲解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些概念学好后对学习后面的“感应电动势”的学习是有直接帮助的。

因为讲“感应电动势”,要用到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

这两个概念的教法有相似的地方。

(可找学生在课堂上用语言来讲述一下这两个概念。

2、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难学”是学生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也常常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望而生畏,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应该利用良好的语言技能来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的讲解应具有化难为易的能力。

例如:

一位老师上序言课,有一些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到美好神奇的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去。

如:

成熟的苹果为什么落向地面,而不会飞到太空去呢?

下雨的闪电、打雷难道真是雷公、雷母吵架发奴双方擂鼓、敲锣造的声势?

雨过天晴一轮彩虹挂在碧空,同学们知不知道彩虹是怎样产生的呢?

再如:

讲“水能的利用”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我国名江大河,有唐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来描述黄河、长江水流急、流量大,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不仅可以使大家了解我国水利资源的情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创建物理情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许多物理概念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化难为易”的本领,如果能够把深奥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讲述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

物理教师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

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课本上有一个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相的照片,书上给这个照片的目的是想说明,根据照片上的运动情况,能判断出小球是在做自由落体运动。

那么,怎么就能从照片上研究出小球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照片里是每隔一定的时间给运动小球照一次相。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下落的距离不相等,后面比前面下落的距离大,所以从图上可以看出小球是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加速直线运动并不等于是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怎样才能判断出小球是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呢?

(可以让学生思考回答)

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有这样一道题: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

如果加速度是a,可以证明: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量出

,由于t相同,所以a就是一个定值,因此可以断定小球是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地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教学语言把这一问题讲清楚。

再如讲牛顿第二定律时,要通过实验讨论质量一定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怎样用语言讲清楚这个实验呢?

(先让学生试讲,后老师总结)

取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分别放着数目不等的砝码,使两个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小车所受的水平拉力F的大小可以认为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所受重力的大小。

车的后端也分别系上细绳,用一只夹子夹住这两根细绳,以同时控制两辆小车,使它们同时开始运动和停止运动。

利用这一装置,我们来研究质量相等的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恒定拉力作用下,它们的加速度是怎样的。

由前面知识可知,小车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

小车走过一段距离以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静止下来。

在打开和关闭夹子这段时间里,两辆小车发生的位移不同,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由公式

可知,在时间t相同的情况下,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比较小车的位移s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加速度a,实验结果是,小车的位移与它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这表示,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课本上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如力弹力、加速度、摩擦力、功、能等,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我们可以在下面试着用教学语言来讲清这些概念和规律。

4、具有提高学生的语言美感和表达能力的功能

教学语言除有传递知识信息和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语言美感的示范作用。

具有较高教学语言技能水平的教师,在教学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从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到灵活地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美感。

有了丰富的美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的语言美感水平得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5、努力提高教学语言技能对提高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前面我们说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具有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特别是要求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智力水平,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讲解物理问题。

作为教师,不仅自己懂得这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在教学或辅导的过程中,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你认为自己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但无论如何,学生总是不能明白你的意思,这时千万不能埋怨学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语言技能是否存在问题,你的语言是否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习惯和接受能力。

物理课的教学艺术在于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地想象出来、用语言描绘出来;

也能将直观的、形象的东西的本质抽象出来,揭示出来。

而能产生教学艺术魅力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运用正是这一种劳动。

虽然教科书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教师去上同一个内容的课,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讲解,这个过程是对教科书再加工的过程,包含着教师对课本的研究和理解。

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合格的教师,如果在某一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表述中,感到有一定的困难,那么很可能是自己对概念和规律理解的不够透彻,这就应该考虑再进一步深入地钻研教材,彻底弄清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学习碰撞碰撞问题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概念:

“碰撞前、碰撞后、碰撞过程中”,对于这些概念,有些老师是说不清楚的。

他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碰撞前,把这种情况叫做碰撞后,其实这是错误的。

也有的教师知道把这两种情况叫碰撞前和碰撞后不妥当,却感到用语言表述有困难。

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碰撞前”和“碰撞后”这两个时刻的状态。

从碰撞前到碰撞过程中再到碰撞后,把整个碰撞过程中用图可表示成这样,而2、6所指明的那个时刻碰撞前和碰撞后,就是阎金铎老师所说的碰撞前——要碰还没碰,没碰就要碰。

碰撞后——要离开还没离开,没离开就要离开。

这些语言课本上是没有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口头教学语言。

有时候为了一句精练的教学语言会引起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复思考、斟酌,会引起对多方面问题的研究,从而也提高了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教学语言会变得更为流畅,语气更为“理直气壮”,那教师对该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分析更为精辟,当然,教学能力也随之大为提高。

6、良好的教学语言技能可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地总结、收集、反复地推敲教学口语,这是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经常学习别人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不断在教学过程中,从一般性的内容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在上高中时,我的数学老师讲诱导公式时,讲了八个字,使我至今记忆记忆犹新,一下子记住了54个公式,这八个字是:

“偶同奇余,象限定号”

当n为偶数时,等号右端的函数形式与等号左端的函数形式相同,当n是奇数时,等号右端的函数形式与等号左端的函数形式互余,等号右端的符号为正还是为负,决定于等号左端的函数是在那一个象限中的符号。

在受力分析时,给学生讲四句话,就可以避免学生多画出一个力或漏掉某个力,这四句话是:

“重力一定有,弹力看四周,分析摩擦力,不忘电磁浮”。

在学习矢量分析时也有许多公式,有的又很常用,但不易记住,教师可以把这些公式编成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该公式的口诀是:

点乘远的,倍乘近的;

减去点乘近的,倍乘远的。

关于机械波的传播中,断判质点的振动方向:

沿着波的方向看,上坡则下,下波则上。

二、课堂口头语言的一般要求

1、要科学、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无论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描述和表述,还是对实验或练习题的叙述等,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找出下面叙述中的错误

(1)“一个重量为m的物体,比热为c,求其温度从-300℃升高到0℃时吸收的热量。

(2)“功可以转化为热”------做功可以产生热。

(3)“热可以转化为功”-------消耗热可以做功。

(4)“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果关系错了。

(5)“在匀速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有一个物体由传送带带着向前匀速运动。

(6)“一个电量为2.4×

10-19库仑的电荷。

(7)“一个半径为5cm,带电量为1库仑的金属小球。

(8)“在地面上一个质量为5.977×

1024kg的物体。

”和地球的质量一样大。

(9)“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但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10)一个功率为35W的灯泡,接在200V的电路中,流过灯泡的电流为多少安?

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的问题不可能给学生讲清楚,允许使用不太严密的口头语言来讲,但是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重力的定义是这样的,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但不能说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万有引力,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居高临下地处理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一桶水和一碗水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教师必须研究如何把学生的一碗水倒满的技能与技巧。

这就是中学物理教学法的研究内容。

同时,教师上课的口头语言必须主题明确、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前后贯通,互相衬托,一环扣一环。

围绕重点层层解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揭露本质,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分析物理过程时,似是而非、不注意条件和范围,而草率地讨论因果关系也是不行的。

A量增大,B量也增大,则B与A成正比。

即便B确实与A成正比,但这种分析也是不科学的。

再如

,S随t的增大而增大,但它们不是成正比的。

在讲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中,阐明光具有波动性时,应该从“因波具有干涉、衍射的特性,实验证明光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所以光也是一种波”

如果教师口头语言语无伦次,因果关系混乱,特别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有的学生把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说成是外力跟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说成是物体的质量跟加速度成反比。

在这些方面,总有好多学生出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要形象、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感染力强

用生动、形象、直观、富有趣味的语言讲课,学生容易接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

特别是在讲授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知识内容时,教师的口头语言的生动形象尤为重要。

(1)课本上介绍:

在0℃和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气体中含有2.7×

1019个分子。

想用这个巨大的数字来说明分子之小,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1019究竟有多大,学生并不知道。

因此要进一步说明,如果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分子,那么,1cm3中的气体分子全部跑出来,需要9千年的时间。

再如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有这们的语言:

一般物体中的分子数目都是大得惊人的。

例如,1cm3水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3.3×

1022个。

假如全世界60亿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来数这些分子,每人每秒数一个,也需要17万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数完。

把1g酒精倒入容积为100亿立方米的水库,酒精分子均匀分布在水中以后,每1cm3水中的酒精分子数仍然在100万个以上。

(2)教师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如果教师只强调说:

“我们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学生的记忆不会太深刻,这时可以举一个例子,给学生讲,如果你长的像你的父亲或母亲,但是当我见到你的父亲或母亲时,我说他们长的很像你,他们能愿意吗?

(3)在大学里讲平衡态之后,接着要讲准静态过程,即变化十分缓慢的热力学过程,这时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是让学生拿一根软尺,在一天之中,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一棵小树的树围,鉴定这棵小树是否在长大。

二是讲陶渊明的名言: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讲这两个例子,既便于学生加深对准静态过程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4)原子核的体积与原子体积相比较。

说明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从空间体积看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原子像地球大小,则原子核体积只像乒乓球大小一样。

原子核的体积虽小但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很小,仅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核大概为几个费米,而原子的直径大概为几个纳米

1微米=10-6米,即一百万分之一米;

1纳米=10-10米,即十亿分之一米;

1费米=10-15米,即十万亿分之一米……

生物体从纳米(病毒),微米,到质量最大的蓝鲸34米..

地球的半径是6400千米

(5)在讲到减小摩擦力时,可以举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例子,如液体润滑剂(机油)、气体润滑剂(大型发电机中的高压油气),固体润滑剂(铅笔末)等。

3、要善于质疑、启发性强

教师的语言要有设疑、释疑。

适当运用疑问句,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思维。

当使用疑问句的时候,可以自问自答,有时也可以让某一个学生来回答,还可以启发全体学生来回答。

要注意: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先找学生站起来,然后再说问题,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找学生回答。

4、掌握好语言的速度,节奏感强,重点部分要重复

讲课时要有板有眼,速度有快有慢,有不快不慢。

讲课速度太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听课会感到很吃力,时间长了,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或掉队现象。

讲课的速度太慢,教师讲述的知识赶不上学生的需要,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就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口语的吐字速率在每分钟200-300字为宜。

这里可供参考的是,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口语速率是每分钟350字左右。

3课堂口头语言的设计与运用

写文章可以反复修改,写教案也可以多次增加或删除。

但是讲课时却不能反复更正。

常言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因此上课的口头语言在上课前一定要设计好。

一、语言的组织

所谓语言的组织,其涵义是:

选择合适的词语,构成恰当的句子,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

1、认真推敲,以求科学、准确

尽管物理教学过程中口头语言要尽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然而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关键之处仍然是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以求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叙述科学、准确。

该严密时就必须一丝不苟,该咬文嚼字时决不能含糊其词。

这样的推敲、分析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①“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要强调,便于学生理解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为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设下伏笔。

②“减小误差”不能说成是“消除误差”;

因为一切测量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

③“作用力很大”不能说成是“劲很大”;

④施加外力“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不能说成“施加外力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⑤“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不能说成是“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

⑥“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对这26个字要逐字分析,便可知液体传递压强的条件是密闭;

对象是外加压强;

特点是大小不变,向各个方向。

对一些课堂上常用的关键词语上,要抠字眼,不能含糊。

①“刚好”与“至少”。

②“相同”与“相等”。

在相同的时间内与在相等的时间内。

如牛顿第二定律中两个小车的运动是相同时间。

而相等的时间如第1秒内、第2秒内,这是时间相等。

③“静止”与“速度为零”。

④“增加了几倍”与“增加到原来的几倍”。

⑤“物体的惯性”与“物质的密度”。

不能说成:

“物质的惯性”与“物体的密度”。

同时要注意不能使用不合语法的单词或句子,例如:

减小了几倍。

2、创设情景,以求生动、形象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使他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时,很多时候是限于表面的,教师要设法创造相应的物理情景,将科学的抽象转变为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使语言生动形象,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

1讲到光的色散时,用毛主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

2讲参照物时,可以用毛主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或电影插曲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运用夸张、对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及其适应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能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

①胡克定律的成立条件是“在弹性限度内”,学生在应用胡克定律时,往往总是忘记这个条件,若单纯重复强调这句话,不如问学生“若将螺旋状弹簧拉成一根直钢丝的过程中,弹力还和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吗?

②“一个正在做加速运动的物体,若加速度越来越小,而速度如何变化?

”学生总是觉得速度也越来越小。

这时可用向银行存钱来比喻,“你向银行存入80元,以后每天存银行的钱数比前一天递减一元,则你的存款额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当然也可以用人在长高的过程来进行比喻,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13~15岁左右身高长的最快,而在16岁之后长高的速度变慢,但是人的身高仍然在长高。

③对于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的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背,因此在应用时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但是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

④在讲过电容的单位“法拉”的以后,常常说,法拉这个单位太大,一般用微法或皮法做单位。

至于大到什么程度,可以用孤立导体的电容来说明。

一个孤立导体球的电容C=4πε0R。

问学生若一个球的电容是1法拉,它的半径有多大?

经过计算知R=1/4πε0=8.99×

109m=1400R地,其中R地是地球的半径。

⑤在讲过光的衍射之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果光的波长比一般声波的波长还要长,那么会发生什么现象?

⑥在讲过光的色散之后,可以提问学生,在月亮上看太阳与在地球上看太阳有什么不同?

(3)合理张弛,学有所用,消除疲劳。

教学要张弛得当,在重要的概念或规律得出之后,学生一般会感到满足,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这时再讲重要的知识很难奏效,这时可以利用有趣、幽默的语言,讲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放松一下,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的物理知识。

①讲过即时速度之后,讲在高速公路的第20km处,一个交警拦住一辆车,说你的车速超过了110km/h,司机马上说,这不可能,因为我在高速公路上只开了20km,也没有用够1小时。

”对司机啼笑皆非的回答,学生听完在一笑之余就会加深对即时速度的理解,使大脑也得到休息,接下来教师再讲重要内容,效果会好得多。

也可以让学生指出司机错在什么地方。

②在讲过“热胀冷缩”的现象之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洗罢脚穿不进靴”,有的学生说这是由于“热胀冷缩”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

需要说明的是,所讲的故事一定与课堂知识相关,如果是与课堂内容不相关的故事,不论多么精彩,都不允许讲,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当好“翻译”,以求通俗易懂

物理课堂上的口头语言与生活语言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在上课时,尽量把生活中的语言翻译成物理语言,但有时又要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

(1)生活中“砖头从上面掉下来”→“砖头从上面竖直下落”

(2)生活中“今天真闷热”→“今天气温真高,而且相对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