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1510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Word下载.docx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分析]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虞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绥”状和“流响”声;

“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当时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者相异,李诗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恨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

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

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③以标题解诗,以注释解诗歌,以景解诗,以情解诗。

【答题模式】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塑造这一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

【课堂练习】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

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考点精炼】

(见金版241页)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包括: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示例: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

请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

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三)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

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

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通过写范成大在隐居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之中,表达作者对范品格的称颂。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解】

洞霄宫:

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

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色彩绚丽。

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美。

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

生机活泼。

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

强烈对比。

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

动静相生。

“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

俯仰相衬。

“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空阔自然。

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

答:

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

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

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巩固练习】

1、(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认真阅读此诗并结合所学王维诗歌的特色,此题不难作答。

第⑴问应根据“遍”字本身的意义并结合句子所写的景物来分析,要注意和“稀”字的对比。

第⑵问的“景”实际上就是把诗作的后四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明确了“景”,“情”也就自然容易写出来了。

2、(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题: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赏析】

【折桂令】这支曲子,写明亡后南京的残破景况,抒兴亡巨变后人的感情与情绪。

重点写了秦淮河。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支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

南京夫子庙一带六朝时十分繁华。

这种“繁华”中,妓院占了不小的成份,众多妓院造成了倚型的繁荣。

何况昔日的妓院里有名妓李香君,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就是此时来怀古的苏昆生!

秦淮本是昔日南京繁华的象征所在,如今却粉黛无影,笙箫无踪,灯船不闹,酒旗不飘,只空余破窗残槛,让人一见便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

“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况周颐《熏风词话》)本曲言情,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绘来抒发与表达的。

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本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它没有一处带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现,如: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这几句,写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好一个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飞自流,自开自落……此情此景,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

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一切俱在其中矣!

堪称借景抒情的范本。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

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

“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

“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

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4.特定称谓语言: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有以下一些词需要关注

1.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

2.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染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只有“抱”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来。

3.形容词:

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尤其是颜色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其余还有副词、数量词等。

二、语言特点

(一)风格特点

1、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

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二)结构特点

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或是起强调作用。

2.倒装:

一般表强调。

3.意象名词罗列:

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表达效果

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和内容形象相联系。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有一定特点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在具体的表述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作。

一、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推敲字词题)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衬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分析】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