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41450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6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综合测试二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二)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是一种二糖,经水解后可以得到两分子果糖

B.tRNA运输氨基酸并与密码子配对,这与其空间结构有关

C.100℃处理时,蛋白质因肽键断裂而发生空间结构改变

D.吲哚乙酸是一种由两分子色氨酸经脱水缩合而成的二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蔗糖、麦芽糖和乳糖都属于二糖,蔗糖是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麦芽糖组成,麦芽糖是由2分子的葡萄糖组成,乳糖是由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半乳糖组成。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转化而来。

3、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变性失活,但变性的蛋白质中的肽键稳定、没有断裂。

【详解】A、蔗糖是一种二糖,经水解后可以得到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A错误;

B、tRNA形似三叶草的结构,由三个特殊的碱基构成了反密码子,与密码子加急互补配对,tRNA的羟基端能特异性的结合氨基酸,B正确;

C、高温处理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不会破坏肽键,C错误;

D、吲哚乙酸的化学本质不是多肽,在合成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B。

【点睛】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夏日傍晚,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让夜空与星光辉映。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萤火虫尾部发光所需的ATP是其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时产生的

B.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经催化氧化后能发光

C.萤火虫能持续发光,是因为其发光细胞内储存了大量的ATP

D.萤火虫尾部发光的过程实现了ATP中的化学能向光能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细胞对ATP的需要量很大,依赖于ATP与ADP的快速转化满足细胞对能量的大量需求。

2、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详解】A、萤火虫发光所需要的ATP都来自发光细胞的呼吸作用,A不符合题意;

B、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B不符合题意;

C、细胞中储存的ATP较少,需要ATP与ADP不断转化,C符合题意;

D、荧光产生的过程体现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光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与尿嘧啶的数量相等

B.在脱氧核苷酸长链中,连接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是氢键

C.在骨骼肌细胞中,DNA分子数随线粒体数增加而增加

D.饥饿时,人体肝脏细胞中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大量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基因。

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在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A错误;

B、在脱氧核苷酸长链中,连接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线粒体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少量的DNA分子,因此骨骼肌细胞中DNA分子数随线粒体数增加而增加,C正确;

D、胰高血糖素基因在肝脏细胞中不表达,在胰岛A细胞中表达,D错误。

故选C。

【点睛】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和垂体细胞间隙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

B.内环境的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大小基本相等

C.剧烈运动所产生的乳酸会导致内环境pH持续大幅下降

D.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小肠腔内的消化液位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内环境,细胞内液渗透压和内环境渗透压几乎相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基本形态,B正确;

C、正常情况下,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pH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

5.基因型为Aa的某植物自交,对其F1的不同表现型进行数量统计,出现了3:

1的分离比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该分离比出现的必备条件的是(  )

A.基因A与a不会相互融合B.雌雄配子的存活率相同

C.AA与Aa的表现型相同D.所统计的子代数量足够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

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A、基因A与a不会相互融合,保证了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是子代出现3:

1的必备条件,A不符合题意;

B、雌配子中A、a的比例相等,雄配子中A、a的比例相等是子代出现3:

1的必备条件,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雌雄配子存活率相同不是出现3:

1的必备条件,B符合题意;

C、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这是Aa自交子代F1出现3:

1分离比

条件之一,C不符合题意;

D、实验的群体足够大,个体数目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这是F1出现3:

1分离比的条件之一,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转化因子作用的结果

B.在艾弗里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S型菌的提取物后转化就无法完成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中含量高就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D.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最终的发现提供了帮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正确;

B、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中不含完整的DNA,所以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正确;

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其中用32P标记的一组沉淀物放射性较高,35S标记的一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从而可推测DNA是遗传物质,只是沉淀物中含量高无法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同位素标记技术的运用)可将DNA和蛋白质较为彻底的分开,可分别单独观察其作用,为最终的发现提供了帮助,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

B.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用于兴奋的传递

C.突触小泡通过与突触前膜发生融合,释放其所储存的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不一定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与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2、神经元之间可以形成突触结构。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神经细胞上钠离子内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

B、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因此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用于兴奋的传递,B正确;

C、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可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不一定引发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8.如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地甲、乙两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乙两植物中有一种为水生植物,则应该是甲

B.11时,乙植物叶片不再向外界释放氧气

C.乙植物bc段与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不同

D.16时,甲植物叶肉细胞能合成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植物8点到12点时间,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加,12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开始逐渐降低;乙植物6点到10点之间,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10点14点之间出现了光合午休,14点之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光合作用的强度也逐渐降低。

【详解】A、从图中可知甲植物没有出现光合午休,乙植物出现光合午休,则甲为水生植物,水分充足,不需要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的散失,A正确;

B、11时,乙植物虽然出现光合午休,但光合作用强度依然大于0,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叶片依然向外界释放氧气,B错误;

C、乙植物bc段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C正确;

D、16时,甲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则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

9.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免疫细胞才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B.能释放淋巴因子的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记忆细胞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主要起呈递抗原的作用;B淋巴细胞主要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菌酶,A错误;

B、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错误;

C、细胞免疫的过程也会产生记忆细胞,如产生记忆T细胞,C错误;

D、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消退也较快,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故选D。

【点睛】

10.如图所示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Dd)形成配子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B.图中有4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

C.该细胞能进行连续多次的分裂

D.该细胞最终可能会产生3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①号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详解】A、该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并且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所以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错误;

B、图示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2个四分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

C、减数分裂的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C错误;

D、该细胞①号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减数分裂可形成AD、aD、ad或者Ad、aD、ad3种基因型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11.一般情况下,低氧条件会促进细胞凋亡。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其生活的地下洞道严重缺氧。

与平原大鼠相比,高原鼢鼠所携带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高原鼢鼠所携带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缺氧环境导致高原鼢鼠发生了定向突变,使其适应地下的低氧洞道生境

C.高原酚鼠与平原大鼠基因库存在的区别可能使它们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D.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适应性的形成,是缺氧环境对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产生了生物多样性。

【详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高原鼢鼠所携带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B、突变是不定向的,缺氧环境无法诱导高原鼢鼠发生定向突变,B错误;

C、种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高原酚鼠与平原大鼠基因库存在的区别,可能使它们无法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高原鼢鼠对低氧环境适应性的形成,是缺氧环境对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该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并能产生更多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D正确。

故选B。

12.科研人员以红鲫为母本、团头鲂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最终培育出新品系鲫鱼(基本流程如图所示,R、M、R'表示染色体组,数字表示染色体总数)。

新品系鲫鱼具有较高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在生产实践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远缘杂交产生的受精卵有2个染色体组、37对同源染色体

B.细胞分裂时,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R'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来自M染色体组的基因

D.据图3可知,卵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为完整的个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远缘杂交的子一代不含同源染色体,需要经过染色体加倍才能变为可育的个体。

图示中将红鲫做母本与团头鲂做父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能产生后代,经过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形成四倍体,可产生后代。

鲫鲂的卵细胞经过处理也可形成单倍体个体。

【详解】A、远缘杂交产生的受精卵有红鲫的一个染色体组和团头鲂的一个染色体组,共2个染色体组,但由于红鲫和团头鲂的染色体不能配对形成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细胞分裂时,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导致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B正确;

C、R与R'表示的染色体组不同,R'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来自M染色体组的基因,C正确;

D、据图3可知,卵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为完整的个体,D正确。

故选A。

13.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年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单独培养胎儿、中年人、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代数分别为50、20、2~4。

实验二:

将年轻人的肺成纤维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细胞几乎不分裂;将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细胞分裂旺盛。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老年人的细胞增殖能力会受细胞核染色质收缩的影响

B.细胞增殖能力与个体的年龄和细胞分裂次数密切相关

C.老年人肺成纤维细胞代谢速率减慢与酶活性降低有关

D.由上述实验可推测肺成纤维细胞的分裂与细胞质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③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⑤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详解】A、老年人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收缩,影响有丝分裂中DNA分子的复制,从而影响细胞增殖,A正确;

B、由实验一可知胎儿的年龄小、细胞分裂次数少使得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强,而老年人年龄大、细胞分裂次数多使得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弱,故细胞增殖能力与个体的年龄和细胞分裂次数密切相关,B正确;

C、老年人细胞中酶活性降低,酶活性降低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故代谢减弱,C正确;

D、由实验二可知,细胞核是决定细胞分裂的重要因素,但不能证明细胞质与细胞分裂无关,D错误。

故选D。

14.研究者进行两项乳糖水解反原实验,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酶作用于10%的乳糖溶液,实验二选用的实验一的某一酶浓度为条件,用不同浓度的乳糖溶液进行实验。

两项实验反应体系的体积相同且相对反应速率的基准一致,结果见表1、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表1不同酶浓度下乳糖水解相对反应速率

组别

酶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1

0

0

2

1

25

3

2

50

4

4

100

表2不同乳糖浓度下乳糖水解相对反应速率

组别

乳糖浓度/%

相对反应速率

1

0

0

2

5

25

3

10

50

4

20

65

A.该实验的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

B.实验一若改用20%的乳糖溶液,则组别3的相对反应速率为100

C.实验二组别4中乳糖水解增速变缓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有限

D.比较实验一与实验二可知,实验二中的酶浓度为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这两组实验除了变量以外均是在适宜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一中乳糖浓度为10%,而乳糖酶浓度为自变量,随着乳糖酶浓度的变化,相对反应速率一直增大,说明乳糖浓度不是限制因素,影响因素是乳糖酶浓度。

实验二中乳糖酶浓度不变,而乳糖浓度为自变量,随着乳糖浓度升高,相对反应速率增加。

且根据实验二组别3乳糖浓度为10%时相对反应速率为50,与乳糖浓度为10%的实验一中酶浓度为2%一致,故可知实验二中选用的酶浓度为2%。

【详解】A、酶促反应的速率可用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表示,A正确;

B、据表2可知,当乳糖浓度为20%时,相对反应速度为65,B错误;

C、据分析可知,实验二中当酶的作用达到或接近饱和时,增大底物浓度水解增速会变缓,C正确;

D、实验一选用的乳糖浓度为10%,根据实验二组别3乳糖浓度为10%时相对反应速率为50,与实验一中酶浓度为2%一致,故可知实验二中选用的酶浓度为2%,D正确。

故选B。

1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成员的患病情况如图所示(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I-3为纯合子,Ⅱ-3为杂合子

C.Ⅱ-1和Ⅱ-2再生一个正常男孩

概率为1/4

D.Ⅲ-3和Ⅲ-4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5/9

【答案】C

【解析】

【分析】1、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于Ⅱ-1和Ⅱ-2为患者,其子代Ⅲ-1不患该病,故该病为显性病;由于Ⅰ-4是男性患者,若该病为伴X显性病,其女儿Ⅱ-5一定为患者,题图显示Ⅱ-5为正常女性,故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病。

【详解】A、由于Ⅱ-1和Ⅱ-2为患者,其子代Ⅲ-1不患该病,故该病为显性病;由于Ⅰ-3是男性患者,若该病为伴X显性病,其女儿Ⅱ-5一定为患者,题图显示Ⅱ-5为正常女性,故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病,A正确;

B、家系图中I-3为正常女性,表现为隐性性状,故为纯合子,Ⅱ-3为患者,其父亲Ⅰ-2为正常男性,母亲Ⅰ-1为患者,故Ⅱ-3为杂合子,B正确;

C、设该病由(A、a)控制,由于Ⅱ-1和Ⅱ-2已经生育了一个正常男孩儿,故Ⅱ-1和Ⅱ-2的基因型都为Aa,那么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1/4,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8,C错误;

D、由于Ⅱ-3和Ⅱ-4个体的亲本各有一个表现型正常的个体,故Ⅱ-3和Ⅱ-4的基因型都为杂合子Aa,其子代Ⅲ-3和Ⅲ-4都为AA的概率1/9,都为Aa的概率为4/9,故Ⅱ-3和Ⅱ-4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5/9,D正确。

故选C。

16.蝗虫卵会在特定

月份发育为跳蝻,这是治蝗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地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效果,对防控区跳蝻密度的变化情况和对照区的进行比较,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结果见表。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不同时间防控区和对照区中的跳蝻密度

调查序号

跳蝻密度/(头/m2)

防控区

对照区

第1次

51.3

37.8

第2次

27.9

36.5

第3次

6.6

21.8

第4次

0.0

15.5

A.在调查时,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跳蝻密度

B.在调查期间,对照区跳蝻密度不会超过37.8头/m2

C.从实验结果分析,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

D.由实验结果推测,跳蝻密度变化还受自身及其他外界因素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跳蝻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密度,A正确;

B、调查期间,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对照区跳蝻密度可能会超过37.8头/m2,B错误;

C、实验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后,跳蝻的密度会下降,说明招引粉红椋鸟具有一定治蝗效果,C正确;

D、对照组未经任何干预,跳蝻密度也会下降,说明跳蝻密度变化受自身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7.为了解尖瓣海莲在不同盐胁迫处理下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人员用尖瓣海莲幼苗开展有关实验,部分结果见表。

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盐胁迫处理下的单株面积、净光合速率和丙二醛含量

盐度/‰

单株叶面积/cm2

净光合速率/(µmol•m-2•s-1)

丙二醛(MDA)/(µmol•g-1)

0

205

7.1

10.2

5

287

9.1

9.3

10

232

7.5

11.5

15

193

7.1

18.2

29

155

6.9

26.2

25

95

5.3

31.9

30

48

3.1

36.6

不同盐胁迫处理下的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和丙二醛含量

(1)据表分析,本研究中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