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宝典》精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宝典》精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宝典》精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考察”与“考查”类似,“侦察”和“侦查”的区别也在“查”和“察”的意义区别上,“侦察”指的是了解敌方的情况;
“侦查”的意思则是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的调查行动。
如:
“为了了解对手的情况,球队专门派了一名助理教练去对方训练场地侦查情况”。
这里的“侦查”是误用,应该改为“侦察”,意思是了解对方的情况。
“起用”和“启用”
“起用”有两个意思,一是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者免职的官员,二是指提拔、任用。
“启用”只有一个意思,是开始使用。
一般来说“起用”的对象应该是人,而“启用”的对象则是事物。
“机场新建的候机大楼已经起用了。
”这一句子中的“起用”应该改为“启用”,因为其宾语是事物,表示的是开始使用的意思,因此应该用“启用”。
“谋取”和“牟取”
“谋取”和“牟取”都是指想办法得到的意思,但是“谋取”是一个中性词,可以指合法的取得,也可以指非法的获取。
而“牟取”则是贬义色彩较强的词语,多指非法的获取。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谋取”属于误用:
“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谋取暴利的犯罪行为。
”这一句子中的“谋取”显然是错误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非法地获取的意思,应该改为“牟取”。
词表
(二)
关联词及虚词辨析与误用
“凡是……不少……”
“凡是”强调主语的总括性,强调主语所涉及的范围内的“所有”性,常常与“都”“总”等搭配组成关联词组,而“不少”强调的是大多数,很多,但不是所有,所以“不少”和“凡是”在语义上是相互矛盾的,不能构成搭配,属于误用。
“凡是在学问和科学研究上有成绩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这一句子中应该删掉“凡是”,保留“不少”,因为并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缺乏“客观物质条件”的。
“虽然……但是……”和“即使……也……”
“虽然……但是……”和“即使……也……”表示的都是让步关系,但是“虽然……但是……”侧重让步和转折,“虽然”引出的让步的事实只能是已然性的事实,而不能是未然的、假设的情况;
“即使”引出的让步的事实则多是未然的,假设的情况,侧重假设和让步。
因此,把“虽然……但是……”用于对假设事实的让步,则是误用。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骄傲,何况我们的工作作得还并不好呢?
”这里因为实际上“工作作得还并不好”,可见“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不是已然的事实,而只是一种假设,因此不能用“虽然”引出,而要用表示假设的“即使”,后面也相应地换为“也”,构成“即使……也……”结构,表示假设让步。
词表(三)
成语辨析与误用
“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的意思是十分正确,不能进行更改的言论,“刊”是修改的意思,而不是刊登的意思,最初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他的这篇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简直就是不刊之论。
”这里的“不刊之论”显然属于误用,“不刊之论”指文章时应该是字字珠玑、不可修改的好文章,而不是“狗屁不通”的文章,显然说话人是把“刊”理解成了“刊登”,认为“不刊之论”是“不好到不能刊登出来的言论”了。
“差强人意”
“差”,稍微、尚、还;
“强”,振奋。
“差强人意”的本意是“还算能够振奋人心”。
《后汉书?
吴汉传》中有“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现在的意思是指大致上能够使人满意。
“京沪线上的救护工作,比起其他各线来,还是差强人意的。
”
需要注意的是,“差强人意”尽管不是“非常使人满意”,但是还是使人满意的,不能用来表示不满意的情况。
“他的学习总是差强人意,天天都要挨老师的批评。
”这里的“差强人意”明显属于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应该是“不令人满意”的意思,不能用“差强人意”。
又如:
“我对学生工作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做学生工作,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这一句子中的“差强人意”也是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是“强人所难”,而不是“还算满意”,因此可以改用“强人所难”。
“屡试不爽”
对“屡试不爽”理解的偏差主要出现在对“爽”的理解上,“不爽”并不是“不高兴”“失败”的意思,而是“没有差错”的意思,“爽”的意思是“差错”,因此“屡试不爽”的意思是“经过多次实验都没有任何差错”,而不是“多次尝试都让人不高兴”的意思。
下面句子中的“屡试不爽”属于误用:
“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显然,这里把“屡试不爽”理解为“屡试不中”的意思,是误用。
“名不虚传”和“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指流传开来的名声和实际的相符,侧重指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宋朝华岳《白面毒渡》:
“系船白面问溪翁,名不虚传说未通”。
“名副其实”侧重名声或名称和实际的一样,不论名声好坏都可以,而不一定带有“很好”的意思。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名不虚传”属于误用:
“到了中学,就要遵守中学的饿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相应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这里的“名不虚传”显然并不一定是“好的名声”,只是说“中学生”的名称要和实际相符合,所以应该改为“名副其实”。
“巧夺天工”和“鬼斧神工”
“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冠绝。
“夺”胜过。
出自元朝赵孟頫的《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鬼斧神工”也作“神工鬼斧”,形容技艺精妙、高超,几乎不是人工所能制作的。
出自《庄子?
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在强调技艺精巧高超的程度上,“巧夺天工”侧重指胜过天然,而“鬼斧神工”侧重指非人力所能做到的。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巧夺天工”属于误用: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眉,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这里用“巧夺天工”来形容本来就是天然形成的“苍山”“洱海”,显然是不确切的,应该改为“鬼斧神工”来赞美。
“无所不至”和“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是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礼记?
大学》中有“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明显带有贬义色彩。
“无微不至”是指没有一个细小地方没有照顾到。
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细心和周到。
是褒义色彩较强的词语。
因此,下面句子中的“无所不至”是明显的误用:
“在些年来,乡亲们对我的照顾,真是无所不至,让我终身难忘。
”这里用“无所不至”形容“照顾”,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改用“无微不至”。
二.解题技巧
(一)实词辨析
学习和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从词义上对近义词加以辨析。
一般来说,词义包括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
1.词语的理性意义
要确切地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区分近义词的理性意义,一般来说,几个近义词之间多带有相同的语素和不同的语素,相同的语素是他们意义相近的基础,而不同的语素则体现着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别。
如“亲密”“亲切”和“亲热”,三个词都有共同的语素“亲”,意思上也都带有“关系近、感情好、态度好”的意思,但是他们又有不同的语素“密”“切”“热”,这三个语素又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密”和“疏”相对,指距离近,因此“亲密”侧重指关系近、关系紧密,常常用来描写关系、友谊等;
“切”侧重“密切”“恳切”,因此“亲切”侧重表示感情真挚、恳切,常常用来描写照顾、关怀、教导、声音等方面,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感受某一事物时的心情;
“热”是“热情”的意思,“亲热”侧重指“亲密而热情”,常用于对人的态度等方面。
在词语的理性意义里,我们给出考生几方面的标准进行量化考察,从而能够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①词义的大小
一般来说,不同的词语有着其不同的使用范围,如“平凡”和“平庸”,两个词语都是指“一般的,不突出的”,但是“平庸”多指人,或者人的所作所为;
而“平凡”则不仅限于人,还可以用于事物等多个方面。
又如“事件”和“事情”,两者都表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是“事件”多指那些重大的、不平常的活动或社会现象,而“事情”则是泛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现象。
显然“事件”的适用范围要比“事情”小。
因此下面的句子应该选择“事情”,而不是“事件”:
“这两年,发生了不少令人心烦的
,好在他都挺过来了。
”(事件/事情)。
同样的还有“年代”和“年月”,“时代”和“时期”,“边疆”和“边境”等。
②词义的轻重
有的近义词之间基本意义相近,但是词义程度的轻重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词义的轻重主要是意义相近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差别,有的词语适用于比较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则适用于一般性的事物;
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这就是词义的轻重。
如“放纵”和“放任”,两个词都有“不加以管理,让其任意所为”的意思,但是在词义程度上“放纵”要比“放任”重得多。
又如“等待”和“期待”都
等待的意思,但是在词义程度上,“期待”要更重,意义更强烈,适用于意义较重的场合,如“全国的球迷都期待着中国足球队能获得这场比赛的胜利。
”这里用“期待”比用“等待”更能突出全国球迷的急切地希望的心情。
此外还有“处罚”和“惩罚”,“显著”和“卓著”,“研究”和“探讨”,“希望”和“渴望”,“担心”和“担忧”,“轻视”和“蔑视”,“失望”和“绝望”等等
③词义的侧重点
不同的词语,尽管意义差不多,但是其语义上的侧重点却不一定相同。
如“事变”和“事故”,两者都可以指突然发生的某一事情。
但是“事变”侧重在“变”上,意指那些能够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而造成某些重大改变的事件,多用于政治、军事等大的方面;
“事故”则侧重指以外的损失或者灾祸,多用于一般性的生产、工作、生活、交通等方面。
因此,下面的句子要选择“事故”而不是“事变”:
“在离前门不远的一个十字路口处,发生了一起重大的交通
。
(事变/事故)
④词义的具体与概括
词语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如“桌子”这个词并不是指客观世界的某一张桌子,而是指所有的桌子这一概念,但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这是指某一具体的桌子,这样的词语的意义是具体的。
还有一些词语只能表达集合性的、概括的概念,不能表达具体的事物,如“家具”“工具”等。
有一些近义词的差别就在具体与概括的不同上。
如“船”和“船只”;
“花”和“花朵”;
“车”和“车辆”等。
这三对词语每对都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意义不同,如“船”和“船只”都是指水上的一种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但“船”的意义是具体的,可以指称某一艘具体船,可能是木船、轮船、游船等;
而“船只”则是结合性的概括性概念,不能指称某一具体的船。
如我们说“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很多”“江面上远远地漂过来一只船”。
同样,“花”和“花朵”;
“车”和“车辆”也是如此。
如“这朵花真是太美了,可惜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孩子们就像是祖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的呵护”“门口是停着一辆车,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所有报废的车辆,都将统一回收并销毁”。
同样的还有“书”和“书籍”,“河”和“河流”等
2.词语的色彩意义
从近义词的色彩角度进行辨析,主要是指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态度色彩等几个方面加以衡量。
①近义词的感情色彩
一定的句子给我们提供一定的语境,而这个语境往往就是作者所褒扬或者所贬斥的,感情色彩指的就是词语中蕴涵着的对人或者对事物的褒贬的感情。
如“沟通”和“勾通”仅一字之差,意义上也都带有“彼此相通”的意思,但是“沟通”的意思是使彼此通连、相通,如“沟通思想”“文化沟通”等,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勾通”的意思则是相互串通、勾结,多是为了进行某种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勾结或暗中想办法使言语串通一致,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如“勾结土匪”等。
因此在进行近义词辨析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理性意义,更要注重其色彩意义。
②近义词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不同的词语适用于不同的语体的风格而形成的风格色彩意义,如口语语体、书面语语体,小说语体、公文语体、散文语体、韵文语体等。
一般来说,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在对话、文艺作品中常常使用口语;
而书面语则具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的场合、理论性强的文章等。
如“父亲”和“爸爸”都和“儿子”相对,但是“父亲”带有书面语色彩,而“爸爸”则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前者适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后者则比较随便,适用一般性的场合。
如我们说“他是一名伟大的父亲”,却一般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爸爸”,因为“伟大”是一个书面语色彩比较强的词,如果和口语色彩强的“爸爸”搭配,则有些显得不伦不类的感觉。
③近义词的态度色彩
近义词的态度色彩指的是词义中包含的对某事或某人的态度。
如“庄重”“尊敬”“轻视”等。
如“诞辰”和“生日”都指出生的时辰日期,但是“诞辰”带有庄重、敬重的色彩,而“生日”则没有,是一般性的表达。
因此我们说“毛主席诞辰XX周年”而不说“毛主席生日XX周年”。
又如“驳斥”的意思是对错误的言论或者意见进行反驳;
“反驳”的意思则是用自己的理由否定别人的看法。
“反驳”多用于一般性争论,语义程度较轻;
“驳斥”多用于非一般性质的争论,着重在反驳的同时加以斥责,语义程度较重。
正是因此“驳斥”的语义程度重,带有“斥责”的意思,也使得“驳斥”带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色彩,而“反驳”则没有。
3.近义词的搭配意义
①近义词的搭配范围
近义词的搭配意义是指不同的词语有着不同的搭配范围,对与之搭配组合的词语的意义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严密”和“周密”,“严密”侧重指“周到、严格、紧密而没有疏漏”,多用于安全防范等方面;
“周密”侧重“考虑周到、细致”,多用于思想、计划、安排等方面。
两个词语的适用范围不同,是其最大的差别所在。
再如“坚定”和“坚强”,都有“坚持,不改变”的意思,但是“坚定”多和“立场”等搭配,而“坚强”多和“意志”等搭配。
这种搭配的习惯往往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没有什么理据可言,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掌握。
如“发扬”的对象常常是“优点”“工作作风”“传统”等;
“发挥”的对象常常是“创造性”“积极性”“作用”等;
“改进”的对象常常是“工作”“方法”“技术”等的缺点、缺陷;
“改善”的对象多是“生活”“关系”“条件”等。
②近义词的适用对象
从词语的搭配意义来区分近义词还包括对词语的适用对象的分析。
如“爱戴”和“爱护”都指有深厚的感情,但是“爱戴”的意思是敬爱而且拥戴,其适用对象是“下级”爱戴“上级”,而“爱护”的意思是“爱惜并加以保护”,其适用的对象是“长辈”爱护“晚辈”,或“上级”爱护“下级”,两者的适用对象正好相反,不能混用。
又如“关怀”和“关心”,前者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只能用于对人;
而后者则对人对物都可以用,也不分等级。
再如“抚养”和“赡养”,“抚养”侧重长辈对晚辈的养育,多指抚养孩子;
“赡养”则是晚辈对长辈而言。
4.近义词的语法功能
近义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近义词的词性和组句功能,一般来说,不同词性的词,尽管理性意义可能相同,但其做各种句子成分的能力不一样,如“金”和“金子”在理性意义上几乎一样,但是“金子”是名词,主要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金子是很值钱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金”是区别词,其主要语法功能是做定语,修饰名词,如“她有一头漂亮的金发”“河面上浮动着一层金光”。
又如“公开”“公然”都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的意思,但是“公然”是副词,在句子中只能作状语,而“公开”是动词,也兼形容词,能在句子中充任谓语、定语、状语等。
如“X国竟然公然侵犯我国领海”“我们俩之间的事儿早就被公开了”“这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明天法院将对三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公开审判”。
同时,“公然”侧重无所顾及,多用于不好的场合,带贬义;
而“公开”则侧重让人都知道,是中性词。
(二)成语的辨析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来自典故、寓言和古代诗文等。
对于成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把握,一是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二是正确地使用、运用成语。
要想准确地使用成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成语的准确含义
如“他的这篇论文,中心不突出,论据不恰当,简直是不刊之论”。
这里,“不刊之论”的使用是错误的,关键在于对“刊”的理解上,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理解,“刊”应该是“刊登”的意思,那么“不刊之论”的意思就是“不能够被刊登的言论或作品”,这就和其实际的意思大相径庭了。
“刊”的意思应该是“更改”,“不刊之论”的意思就是“不能够更改的言论”,形容言论不可磨灭。
2.成语的感情色彩
如“谭嗣同愿意作为变法牺牲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没,康有为、梁启超两人确乎少些刚烈。
”这一句子中的“始作俑者”是错误的。
“始作俑者”的本意是第一个制作用来殉葬的木偶、土偶的人,现在用来比喻恶劣风气的开创者,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说“谭嗣同”是“始作俑者”显然是褒贬失当。
3.成语与其它词语的搭配
成语的意思往往比较独特,因此在理解了成语意义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成语和其所在句子中其他词语的搭配问题,注意是否得当,是否有语义上的重复累赘等。
如“面对无数个因为‘豆腐渣工程’而无辜丧生的人们,面对他们的亲人撕心裂肺的痛苦,我们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
”“撕心裂肺”在这一句子中的搭配是错误的,一般来说,“撕心裂肺”多用来形容哭声等,而不是用来形容“痛苦”。
又如“他那和颜悦色,平易近人的风度,一下子把大家的拘束感都给驱散了。
”这里的“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和“风度”搭配,也是错误的。
“和颜悦色、平易近人”是说脸色平和,容易让人接近,其表示的是一种态度,多和“态度”等词语搭配,而不是一种“风度”,不能和“风度”搭配。
4.成语的特殊用法
成语大多是古代沿用下来的,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时其在用法上也有着特殊性。
如“望其项背”的意思能够看见别人的脖子和后背,比喻能够赶得上或者比得上。
一般来说,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或表示否定意义的反问句当中,否则就是错误的。
如“这家公司的雄厚财力是其他公司难以望其项背的。
”即使意思符合,其一般也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5.成语的用法功能
如“有些领导漠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漠不关心”的意思,是形容人对事物态度非常冷淡,不闻不问,丝毫也不关心。
尽管“漠”“不”都是修饰“关心”的,,但是作为一个成语,其意义具有凝固性,语法功能上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漠不关心”并不等于“毫不关心”,后者是一个词组,其语法功能与其中心词“关心”保持一致,后面可以带宾语。
而漠不关心”则是一个成语,其有着独特的语法功能,不和“关心”一致,后面不能带宾语。
6.成语的使用范围
成语具有约定俗成性,其使用范围也在千百年的使用中得以固定。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闻鸡起舞者,秉烛达旦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这个句子中的“汗牛充栋”属于误用,“汗牛充栋”的意思是形容书很多,多得用牛来搬运都累得牛出汗,摆放时充满了整个屋子。
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形容书多,而不能用来形容别的事物的众多。
7.成语造句的逻辑性
由于成语意义比较独特,有着很丰富的附加意义,因此在使用时,还要注意成语在句子中的意义表达是否与整个句子在逻辑性上保持了一致。
如“在书籍的浩瀚海洋里,学会使用书目,常常能够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这一句子中的“事倍功半”显然用错了,“学会书目”应该是一种进步,不可能“功半”,应该是“事半功倍”的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