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一、揭示、理解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同学分别的情形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
2.人生自古伤离别,同学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同学、朋友的一片深情。
而古人送别朋友时却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人们重定居而难得远行,所以写送别诗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
(送别诗)
3.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诗。
谁读读课题
学生自由谈体会
学生读课题。
课件出示“送别诗”三个字。
课件出示题目。
4.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
5.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我们一起把诗的名字写下来。
(师生书空诗名,教师强调鹤、孟、浩、陵几个字的写法。
)
6.再读题目,划出节奏。
7.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看看题目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说出送别地点,了解黄鹤楼:
谁说说对黄鹤楼的了解(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百闻不如一见,出示黄鹤楼的图片看一看。
(2)说出要去的地方,了解广陵:
谁说说对广陵的了解,即现在的扬州城,在江苏省。
出示扬州的介绍及图片。
(3)教师介绍并板画出黄鹤楼与扬州的位置关系。
8.你怎么知道孟浩然是去广陵?
(体会“之”的意思。
)强调看注释是个学古诗的好办法。
板书:
借注释
学生发现题目中有“送“字。
学生跟老
师书空。
学生发现送别的地点,送别谁,去哪里。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谈了解。
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课件出示扬州的介绍及图片。
二、正确读古诗,学习生字,初步感悟诗情
1.据老师了解,在我们的诵读活动中,不少同学已经把这首诗背过了,读得肯定更好,谁能来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看着书。
集体读。
2.出示诗中的生字“辞、唯”读一读。
读的真不错,生字你认识吗?
(指名读,口头扩词)
3.再指名读古诗,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
依依惜别)
学生个人、集体读古诗。
学生读生字并组词
学生谈体会。
三、细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诗情
1.回忆原来学古诗的方法:
下面我们深入学习古诗。
原来我们学过不少古诗,是怎样学会的?
(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说说古诗的意思)板书:
想画面
2.除此之外,了解了写作背景,对我们体会古诗的感情也很有帮助。
知背景
你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学生自读。
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特地去拜访前辈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了解了这些背景,你又该怎样读这首诗?
指名读
学生回忆原来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自读背景资料
学生体会读
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4.同学们用以上方法去自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一会儿也可以提出来,把你的收获也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学,也可以同位交流。
5.学生质疑交流:
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随笔简单记下,存疑,再开始交流。
(1)假如质疑下扬州:
为什么不说去扬州?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孟浩然顺流而下才能到扬州,因此说下扬州(教师画出长江,让学生贴出扬州的位置。
你理解西辞的意思吗?
(黄鹤楼在西面)
(2)假如说到“烟花三月”,就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烟花三月即阳春三月,看看图片,想象一下,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杨柳花开,白茫茫,如烟雾,古代有句话叫柳絮如烟,因此说烟花三月。
)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3)拓展理解:
“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的景象,李白也一直向往美丽的扬州,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可是毕竟老朋友要走了,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
观看课文插图,想象李白伫立江边,面对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他会想起些什么?
课件出示:
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他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
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起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教师小结: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他心里对孟浩然说些什么?
(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怎么读?
(5)假如说到“孤帆”,就体会想象: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
(不是)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如答不出来: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又是阳春三月,每天来往的船只肯定是川流不息,可李白为什么说“孤帆”呢?
久久遥望江面,李白却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这真是“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你知道李白在江边站了多久吗?
(读诗联系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一想。
)尽:
消失。
唯:
只。
这两个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7)拓展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
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课件出示《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谁能来读一读?
帆去远,心相随啊!
多么的情深意长啊!
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8)(停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齐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质疑
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谈谈对阳春三月的印象。
学生体会因为朋友走了,李白心里很孤独,此时他只关心朋友,因此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因此说孤帆。
学生补白想象
学生读后两行
学生感情背诵
课件出示体现江南烟花三月的情境图片。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课件出示《江下行》一首诗
四、小结学习方法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更有情,我们借助注释,又想象着画面,还了解了背景资料,再读整首诗,深深地体会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
(板书:
感情读)
2.下节课我们再用这种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五、指导写字
1.先自己看看方格中前五个要写的字,再和同位交流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写字,左边的同学写前三个,右边的同学写后四个,我写你指导。
教师巡视
3.交流展评,再书写较难的字。
学生自主观察字形,同位互相提醒易错的地方。
学生写字。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学习没有停止,我们课下能做什么?
布置课外拓展:
1.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如: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借助表格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拓展要求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借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想画面(叙事)
依依惜别补背景(写景)
感情读
第二课时
1.复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3.交流搜集到的送别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上节课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学会了这首诗?
3.今天用这种方法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大家也比较了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同学还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们边比较边学习。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1.四人小组合作用以上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浥:
悒(yì
)湿润。
客舍:
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尽:
“进”。
故人:
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从这句诗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更尽:
再饮完。
从“更”字体会出什么?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单都见于言外。
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字作,被送的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兄弟中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3)补充背景引导学生感受: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再往西走,新疆库车附近,古时候称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几乎穿越大半个中国,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元二也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应该怎样读好这首诗?
(4)课件出示后两句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5)启发学生思考:
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
师生引读后两句。
师:
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6)播放《阳关三叠》伴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人小组合作用以上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小组汇报
大学生购买力有限,即决定了要求商品能价廉物美,但更注重的还是在购买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爱好的追求,满足心理需求。
4、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这里有营业员们向顾客们示范着制作各种风格炯异的饰品,许多顾客也是学得不亦乐乎。
据介绍,经常光顾“碧芝”的都是些希望得到世界上“独一无二”饰品的年轻人,他们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挑选,然后亲手串连,他们就是偏爱这种DIY的方式,完全自助在现场,有上班族在里面精挑细选成品,有细心的小女孩在仔细盘算着用料和价钱,准备自己制作的原料。
可以想见,用本来稀奇的原料,加上别具匠心的制作,每一款成品都必是独一无二的。
而这也许正是自己制造所能带来最大的快乐吧。
(二)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消费态度分析
2.www。
cer。
net/artide/2003082213089728。
shtml。
2、Google网站www。
people。
com。
cn
如果顾客在消费中受到营业员的热情,主动而周到的服务,那就会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甚至会形成一种惠顾心理,经常会再次光顾,并为你介绍新的顾客群。
而且顾客的购买动机并非全是由需求而引起的,它会随环境心情而转变。
1、现代文化对大学生饰品消费的影响
1.www。
net/artide/2004021313098897。
民族性手工艺品。
在饰品店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饰品,有最普通的玉制项链、珍珠手链,也有特别一点如景泰蓝的手机挂坠、中国结的耳坠,甚至还有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的藏族饰品。
课件出示前两行
课件出示后两行
播放《阳关三叠》伴奏
三、拓展练习
1.总结归纳相同点与不同点,按表格的样式说说,再出示归纳好的列表如下:
类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相同点
都有故人(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
不同点
朋友
孟浩然
元二
送别地
黄鹤楼
渭城
去往地
广陵
安西
方向
往东
往西
景物
黄鹤楼烟花孤舟长江
朝雨客舍柳
送别方式
目送
酒别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不管是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还是以酒像送的酣畅淋漓,都饱含了朋友间那深深地友情。
2.你还搜集了那些送别诗?
读或背给大家听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3.学生写字:
君
四、布置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格式自定。
2.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把它改编成一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渭城朝雨浥轻尘
写景
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重
劝君更尽一杯酒
抒怀
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