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0506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总课时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课时《短文两篇》3课时

《叫三声夸克》1课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课时

《诵读欣赏山市》1课时《写简单的说明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我主办校刊》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1课时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3

讨论:

本单元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讨论,交流。

4

任务:

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二块:

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问题情境: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

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

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第2课时《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参考教学案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教学重、难点:

  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三、学习第一部分

  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

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

“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

“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四、学习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

”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

“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

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

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

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

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五、迁移训练

  学生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材料,介绍被称为人间仙境的蓬莱阁发生和海市蜃楼现象。

六、小结

  关于“魔鬼的海”,引用了孟奇对士兵的解说,作者并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科学道理进一步说清楚了海市蜃楼这一奇怪的现象。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3课时《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从报纸杂志或网上了解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

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明确: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

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和“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好奇之心。

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而发声。

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

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三、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兼有说明、记叙、议论,内容涉及到光学、声学原理,法显、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文笔既有说明文的朴实准确,又有散文的生动形象,不少词语绘声绘色。

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思考: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2.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3.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1.“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2.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

“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

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3.“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

“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四、比较阅读

  推荐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却迥然不同。

对比,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班上口头表述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

可以谈两篇文章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的原因;

可以谈两文各自的优点和局限;

可以谈自己从中悟出的新的想法;

可以谈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的好处,等等。

  让学生小组合作,写一份有关“沙漠与人类”的小论文。

五、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补充习题》一、二、三、四

  3.熟读课文

第4课时《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1.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养谦虚好学的好品质。

3.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引用名言导人

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 

——爱默生。

他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一篇文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 

二、自主学习 

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3.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是值得你学习的?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读准下列字音。

(投影) 

啁啾(zhōu 

jiū) 

喈喈(jiē) 

翌(yì

日 

彗(huì

宽宥(yò

u) 

弥补(mí

臆(yì

)度 

窒(zhì

(先指同学读,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要求:

记住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文章用了一个事实论据,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使文章通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3.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是记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5.研读赏析“另外有一次……铁簧片”这一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选段中写了哪些乐音?

发声原理有何变化?

②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③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指尖敲杯子的杯口。

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

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②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③吹口哨、吹树叶。

(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第5、6课时《活板》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

(配以图片)

二、简介作者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

沈括传》)。

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三、了解活板印刷

1.看资料片

2.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

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

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

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四、听范读,练诵读(听范读)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每一字/皆有数印 

(6)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有奇字/素无备者 

(8)沾水/则高下不平

(9)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五、疏通语义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将文章译成白话文。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六、分析课文

1.逐段概括大意。

2.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抓住语言标志将本段分为三层。

并结合课件归纳活版印刷的步骤。

(详见课件)

3.设计思考题,加深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段:

刻板印刷发展情况。

第二段:

第一层——介绍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及姓名。

(又:

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刻板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

(其法:

总领后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

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事项。

第三段:

交代字模的下落。

七、整理文章结构

八、探究与思考

(一)“活板”的“活”字体现在哪里?

(二)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九、课外扩展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按其在工艺技术发展上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

其中:

“源头”为印刷术的准备时期。

内容包括印刷术的萌芽、雏形和成熟;

织物、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之具备;

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

时间上从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朝,时跨三千余年。

我们称其为“源头期”。

“古代”为印刷术的手工操作时期。

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的应用和发展。

时间上处在公元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清朝,时跨一千二百余年。

我们称其为“古代期”。

“近代”是印刷术的机械操作时期。

内容包括以平印、凸印、凹印为主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

时间上恰处中国近代前后,大约在公元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我们称其为“近代期”。

“现代”为印刷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自动化控制时期。

内容包括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辅以由电子控制的平版印刷和装订自动化。

时间上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现仍在蓬勃发展中。

我们称其为“现代期”。

十、布置作业

1.将重点词语整理出来。

(1)通假字:

已、板、止

(2)一词多义:

为、印、火、以、就

2.查资料,写一篇介绍造纸术的说明文。

第7课时《核舟记》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

一、课前积累

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 

髯()虞()山

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

矫()首昂视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罔不因势像形()()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

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

船背稍夷()勾画了了()

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

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写法: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

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

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

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品味语言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

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3.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家中的某一种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

(15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略)

核舟记

总说:

介绍王叔远的高超技艺,点明“核舟”的主题。

分说:

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和舟上的情景。

概括全文并赞颂雕刻艺术的精湛。

第8课时《叫三声夸克》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知道什么是夸克。

2.认识“盒子”在说明内容及安排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的说明语言。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认真阅读、实践体验等自主学习方法,了解科学知识。

2.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在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上的一些特点,初步形成说明知识的能力。

3.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

(课前学习活动: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然科学书籍或网络,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等科学概念;

收集科学家敢于怀疑、探索新知的例子)

(在讲台上放一盒子)同学们看到这个盒子可能会想,盒子里是什么呢?

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打开看看。

(一同学走上讲台打开盒子)

生:

还是盒子。

再打开盒子看看。

(生继续打开盒子)

还是盒子啊?

(生一脸疑惑。

有学生笑)

(同学们顿时有了兴致,纷纷要求继续打开盒子)

同学们都有一种探究下去的欲望,盒子里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同学们的探究问题的欲望倒是我们获得许多发现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叫三声夸克》就体现了科学家们这样的执着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