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学Word格式.docx
《文化遗产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遗产学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经济意义
文化不仅在精神领域具有价值,而且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而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大力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以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文化遗产的研究任务
1、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规律的探索。
2、文化遗产的真实价值及其货币化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探索。
3、文化遗产管理和经营的科学方式和管理制度的探索。
4、科学的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的探索。
第一章文化遗产基本概念
第一节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遗产分类的意义
遗产分类是遗产保护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遗产分类反映了保护者对遗产性质的认识水平;
正确的遗产分类是实施正确保护的前提条件;
二、遗产的类别
(一)文化遗产
1.“纪念碑∕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2.建筑: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
4.文化遗产类型下面把“纪念碑∕文物”、“建筑”和“遗址”并列,这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用同一分类标准无法在同一阶层来划分这三类遗产;
二是这些类型的命名和它们的特征描述不明确。
(二)自然遗产
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合理的遗产分类阶元表
1.自然遗产
(1)地学遗产:
①地史遗产②地质遗产③地貌遗产
(2)生物遗产:
①动物遗产②植物遗产
(3)自然景观
2.文化遗产
(1)物质文化遗产:
遗址、建筑及纪念物
(2)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工艺、风俗节庆、音乐演艺、宗教信仰
(3)文化景观
3.混合遗产
各国遗产分类的案例
一.中国的文物分类
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依据其价值可分别确定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
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第一层级:
1.不可移动文物;
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2.可移动文物;
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收藏于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
第二层级:
1.不可移动文物分为: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石窟寺;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石刻及其他;
古遗址;
古墓葬;
或
古遗址;
古建筑;
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其他;
第三层级:
不可移动文物:
古遗址、洞穴址、聚落址、城址、窑、窖藏址、矿冶遗址、古战场
二.日本文化遗产分类体系
日本文化遗产分类框架图
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遗产
└纪念物(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
└文化景观
└传统建筑群
└埋藏文化遗产(遗址)
问题:
1.由于不是一揽子分类方案,分类体系不是一个严格逻辑框架,如既然分为“有形”、“无形”两大类,又专设“民俗文化遗产”,又在该类遗产下划分“有形”和“无形”,这就很不合理。
2.分类缺乏层次,彼此存在交叉重叠。
如“传统建筑群”、“埋藏文化遗产”本来都应当属于“有形文化遗产”的下层类型,却将其与“有形文化遗产”并列。
3.新旧遗产类型名称有重合,有的名称还不恰当。
如“纪念物”中的若干类型,就可以划入“文化景观”之中。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准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条件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第二节物质文化遗产
一:
文化遗产
1.定义
包含所有记录人类历史活动和成就的符号.是凝聚了特定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物质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制度形态和思想意识基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其中,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
2.文化遗产的特性
1)不可再生性:
文化遗产是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承载的全部物质和文化信息及所保存的历史痕迹是后人无法复制的,一旦毁损便将不复存在。
2)不可替代性:
文化遗产往往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无可替代的,哪怕是相同时空内的其他同类文化遗产亦不例外
3)稀缺性: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文化遗产的现实存量是很少的,即便是今日留存的那一部分也总是受到诸多方面的威胁和破坏,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少。
4)整体性:
整体性一方面文化遗产自身组成部分和构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又总是产生发展于特定的自然历史环境中,与所处自然及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发展性:
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因为它联系着过去和未来,这些特定的点不会在时间中静止。
文化遗产发展,就是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并且被人类合理利用,展示价值的过程是遗产被人类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利用的本意就是将遗产价值转换为功能,利用的方式必须是可持续的,利用的目的首先是公益的,利用的主体是全人类。
二:
物质文化遗产
1、文物
(1)定义:
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的总称,是人们建造的各种遗留。
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其基本特征有二:
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的,不可能重新再创造。
2、建筑群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
文化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等区域。
广义指人类活动的遗迹。
狭义指埋入地下或水中,古代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遗存的总称。
遗址是古代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现场遗存,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活动信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获取实物资料的最主要来源。
4、城市文化遗产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可以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即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单体文物保护单位
单体文物主要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刻、名人故居和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等。
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已经被公布为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
一些历史建筑物虽然暂时未纳入相应级别文物保护单位体系,但一样具有保护价值。
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
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二)历史街区
第二个层次,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有些建筑物单独看,可能不够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建筑群加在一起,其价值就得到升华,就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
一是要有真实的遗存物,不是仿古假造,要尽量多保存原真的东西;
二是要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上的典型特色;
三是要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氛。
(三)历史文化名城(第三个层次)
1、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
(1)故都类历史文化名城
(2)传统风貌类历史文化名城平遥
(3)风景名胜类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桂林扬州绍兴镇江常熟敦煌曲阜等(4)民族及地方特色类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大理丽江喀什
(5)近代革命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延安遵义南昌
(6)海运交通、边防、手工业等特殊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景德镇自贡大同武威
(7)一般史迹类历史文化名城如省会级地区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延续性强,但特征不明显。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
一是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
二是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
三是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四)、历史文化名镇(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
特点: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概念的演化
1、非物质遗产2、口头与无形遗产3、无形文化遗产
二、定义
联合国:
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食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中国:
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内涵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
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以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事件和自然空间是因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四、特点
活态流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它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得以呈现,但主要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存在形式不同,所包含的内涵也不同,如古埃及的物质文化遗传了下来,其非物质文化则以中断,故传统文明的延续必须是两者的共同结果。
六、保护意义
第一,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第二,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第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交流和了解的重要渠道。
第四节文化景观
一、文化景观的设置缘由
二、文化景观概念的演变
三、文化景观的定义
文化景观具有两个方面的最重要的特征,一是这种文化遗产中现今还有人在居住、生产和生活,因而这种遗产不是静止,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是这种文化遗产不但是人类创造的有形的物质作品,同时包括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等无形的或动态的非物质的东西。
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被认为有独特价值、值得有意加以维持以延续其固有价值的、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综合体。
至今还被人们使用,其生活方式、产业模式、技术工艺、艺术传统和行为观念没有中断并继续保持和发展的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文化景观是人类行为及其行为产物的复合遗产,是介于“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兼具这两种文化遗产的特征。
四、文化景观的类型
文化景观可分为三种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
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
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
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成为展示历史演变发展的物证。
3、关联性文化景观。
这类景观以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五、文化景观的理解
文化景观“恰好处在自然和文化、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界面上。
他们代表了一种紧密地关系网络,是各社会团体和遗产、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基础联系并不断被认同与发展的象征”。
1.农业文化景观(村落、农场);
2.工业文化景观(传统工业、近代工业);
3.牧业文化景观;
4.工程文化景观;
(道路、水工文化景观)
5.宗教文化景观;
6.城镇文化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以人类对土地的耕作利用体现了农村社会及族群所拥有的多样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农业文明的结晶。
农业文化景观类型遗产又可以作物种植模式及其形成的景观分为两个小的类型,前者就是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村落文化景观,后者是建立在近代农业基础上的农场文化景观。
传统的村落文化景观因为自然和传统的区隔,其形态的多样性尤为显著,是农业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主体。
六、我国文化景观的局限
我国对文化景观的申报焦点和研究力度大多停留在建筑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对有机进化的景观尤其持续性景观关注不够。
持续性景观更有利于提示,确立世界遗产的宗旨不是为了“凝固”景观而是为了维护其和谐稳定的动态演变的环境,如水稻、咖啡等种植地和传统的放牧。
第五节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
一、遗产廊道
1、定义
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2、特点
(1)是线性景观 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内部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遗产,是长达几英里以上的线性区域。
(2)尺度可大可小,但多为中尺度 这点同绿色廊道很相似。
它既可指某一城市中一条水系,也可大到跨几个城市的一条水系的部分流域或某条道路或铁路。
(3)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 这体现了遗产廊道同绿色廊道的区别。
绿色廊道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它可以不具文化特性。
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
3、遗产廊道的选择标准
首先,应在线性景观中进行选择。
其次,应遵循以下4个标准:
⑴历史重要性:
指的是廊道内应具有塑造地方、州县或国家历史的事件和要素。
评价历史重要性要了解当地景观的社会、宗教和民族重要性以及一地的居住模式或社会结构是否影响着当地社区或社会。
⑵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
指的是廊道内的建筑具有形式、结构、演化上的独特性,或是特殊的工程运用措施。
要考虑哪些人工构筑或建筑具有地方重要性,哪些建筑是社区所独有的,哪些是全国都普遍存在的形式。
⑶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廊道内的自然要素应是人类居住地形成的基础,同时也影响整个廊道。
评价廊道内的自然重要性要了解以下几点:
当地自然景观在生态、地理或水文学上的重要性;
所研究的区域是否具有完全、基本未被破坏的自然历史;
场地是否由于人类活动和开发而受到改变;
哪些自然要素是景观的主体决定着区域的独特性。
⑷经济重要性 指的是保护廊道是否能增加地方的税收、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等。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的重点
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注重整体性,从系统的整体空间组织着手,保护遗产廊道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高娱乐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从空间上进行分析,遗产廊道主要有4个主要的构成要素:
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
二、文化线路
引子:
西班牙圣地亚哥·
德·
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线
它穿越法国和西班牙边境。
自古至今一直是朝圣者们通往冈斯特拉的圣地亚哥之路。
沿路有1800座建筑,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条路对于中世纪时期促进伊比利亚半岛和欧洲其它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是基督教信仰征服社会各阶层的人和全欧洲的人的见证。
(一)雅各之路扇贝壳和葫芦—圣人与朝圣者的象征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的朝圣者1、雅各之路之主要线路
(1)加利西亚线路
(2)其他5条线路在圣地亚哥朝圣史上也各有特定地位。
(3)另外还有两条路由于它们的象征意义,也被认为是雅各路线:
地极之路海河之路
2、雅各之路的影响
(1)雅各之路已历经12个世纪,激发了精神、文化和社会非凡的活力。
(2)形成了第一个欧洲的援助网络,建立了许多修道院、天主教堂和新的城市中心。
(3)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在路上相遇,逐渐形成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建立在开诚布公地交换各自的思想以及艺术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上。
(4)推动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5)对各地文化的深远影响。
雅各之路和朝圣者给圣地亚哥留下的印记可以在不同的艺术形式里看到,或者记载在全世界一千余种书籍上。
(二)其他文化线路
法国米迪运河、奥地利塞默林铁路、印度大吉岭铁路、阿曼乳香之路
日本的纪伊山脉胜地和朝圣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秘鲁的印加之路
(三)文化线路
1、定义:
文化线路是由特定交通线路为基础串联起来的一条呈线性分布(包括线段、环线、网线)文化遗产的集合体,它主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交流或产品贸易目的,具有较长的历时性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同时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成为跨文化的联系纽带。
2、特点:
(1)有一线性遗产为主干;
(2)使用了较长的时间;
(3)具有跨文化的空间。
(四)文化线路特征及标准
1、特征
——它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交往和迁移的路线,包括一切构成该路线的内容:
城镇、村庄、建筑、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等文化元素之外,还有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
——作为一种线形文化景观,它的尺度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国内的;
可以是地区间的,也可以是地区内部的;
可以是一个文化区域内部的,也可以是不同文化区域间的。
——它的价值构成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既有作为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又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地本身作为山地、平原、河谷等生态系统拥有的生态价值;
不仅包括分布在其内部的建筑和其他单体遗产自身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价值。
2、标准
(1)空间特征:
长度和空间上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化线路所代表的交流是否广泛,其连接是否足够丰富多样。
(2)时间特征:
只有使用达到一定时间,文化线路才可能对它所涉及的社区文化产生影响。
(3)文化特征:
即它是否包含跨文化因素或是否产生了跨文化影响,指它在连接不同文化人群方面的贡献。
(4)角色和目的:
它的功能方面的事实,例如曾对文化宗教信念或贸易的交流起到作用,并影响到特定社区的发展等等。
(五)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比较
共同点:
两者都建立在历史时期人类迁移与交流线路的基础上,以路线本身的文化意义为基础,以文化遗产的集体责任为根本,不仅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更以社区精神的推动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研究、展示和保护为己任,并且都倾向于提供一个区域的跨越边界的保护工作平台。
两者都是一种具有动态特征的文化景观,集文化与生态保护、地区振兴、旅游开发等多个维度于一体。
因此都重视和提倡多方面的合作。
区别:
文化线路更注重线路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严格性,更强调线路在文化上的影响、强调交流和对话。
文化线路不可以与一些通过精心设计把相似的甚至是当代的遗产连接起来的路线混为一谈,也不能和那些连接着遗产但不是历史发展形成的路线,或被连接的遗产元素根本没有通过它形成共有文化交流的路线混同起来。
遗产廊道经常包括废弃煤田和采矿地等近代乃至现代的遗迹,对这些遗迹进行精心的景观整理,设立步道和自行车道,使之重新获得价值。
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文化线路强调其遗产的综合性和集成性,强调整体价值大于个别价值之合,它是在遗产“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遗产地点串联起来的“线”,与“遗产集中区域”属于同一分类层面。
三、文化线路与线性文化遗产
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
事实上,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线路成立的基础,没有线性遗产的文化线路,可以是历史存在的一条交通线路,但不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来加以保护。
文化线路应该包括:
(1)线性遗产——陆地或运河的交通线路,包括道路、桥梁、涵洞、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