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3650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docx

医院二甲第四章核心条款内审表

4.3.5.1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授权制度。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有创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

B

1.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

见4.3.5医疗技术管理督查表

二甲办

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

3.抽查中无一例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

A

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

4.6.2.2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

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

B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有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见4.6.2.2督查表

医务科

A

手术方案完善,术前准备充分,有质量持续改进成效。

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士培训。

B

职能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

见4.6.8.3督查表

医务科

A

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

4.8.2.1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4.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5.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

6.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B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80%。

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20%。

3.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A

1.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90%。

2.符合“危重程度评分”的重症标准达30%。

3.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4.8.4.1有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所致血行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有预防与监控方案、质量控制指标,并能切实执行。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遵循手卫生规范,有相应的设备。

2.有消毒剂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有效浓度范围、物品浸泡时间等。

3.有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规定及措施。

4.有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等相关制度及措施。

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关规定。

B

科室有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分析、评价及整改措施。

A

1.有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有分析、评价、反馈及整改措施。

2.通过运用监控指标比较与分析的结果,体现院感控制的改进成效。

4.14.5.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

(2)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

(3)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

2.临床科室负责人是本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1)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本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医师能力评价。

(2)设定本科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执行指标,落实到人。

B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

A

1.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向本辖区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的信息。

2.上报信息准确与可追踪溯源。

4.14.5.7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度与程序。

2.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制度与程序。

3.医师、药师、职能部门员工均知晓履职的要求。

B

1.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有记录。

2.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落实到每名医师。

3.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落实到每名药师。

A

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签发医师与授权管理名单保持一致≥95%。

4.16.4.1病理诊断应按照相应的规范,有复查制度、科内会诊制度。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有规范病理诊断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2.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前,核对申请单和切片核查是否相符。

3.阅读申请单上所有填写的内容,对于不清楚的内容及时联系送检医师。

4.阅片时必须全面,不要遗漏病变。

5.有上级医师会诊制度,并有相应记录。

6.因特殊原因迟发报告,应向临床医师说明迟发的原因。

7.疑难病例,应由上级医师复核,并签署全名。

8.病理医师负责对出具的病理诊断报告解释说明。

9.有科内疑难病例会诊制度,并有相应的记录和签字。

10.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5%。

B

1.有完整资料证实上述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2.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7%。

3.主管职能部门对相关制度落实有监管,重点是肿瘤手术标本的冰冻与石蜡诊断质量。

A

1.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9%。

2.根据监管结果分析,持续改进病理诊断质量。

4.18.5.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1)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

(2)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电子文档有安全备份)。

2.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

(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

(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

3.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

4.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5.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

B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8.5.2对血库领出血液进行检查核对。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血库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

(1)按规定检查从血库领取的血液必须核对已和受血者作过交叉配血试验的血袋,并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2)血液发出前,必须书面确认用于输血的血液,及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无误。

(3)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2.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流程执行核对。

B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8.5.5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

条款内容

印证资料

责任部门

是否达标

C

1.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

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

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

(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100%。

2.输血科(血库)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A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3.2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

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有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并实施。

(★)

条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