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1Word格式.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1Word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
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
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
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
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塞。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题诗一般意旨隐晦,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
这首《无题》一般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借春蚕、蜡炬这两个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执著精神既表明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又表明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崇。
C.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D.
尾联中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秒在首联”,你能结合景物分析首联中“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的妙处么?
【答案】
(1)B
(2)“无力的东风”、“凋残的百花”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
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别时凄楚的气氛。
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1)B“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双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2)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无力百花残”作用有三:
点明离别的季节;
渲染离别的气氛;
以百花凋零的残春之景烘托离情别绪,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情景交融。
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⑴B;
⑵“无力的东风”、“凋残的百花”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4.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
(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
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1)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都非常凝练,而这首诗中的语言非常的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的质朴,像平时说话一样,富有一种自然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感情,词人日暮之时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不知不觉时间很玩了,诗人也是尽兴而归,但却把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怎么办呢,词人此时非常的惊慌,就使劲划船,想把船从藕花深处花出去,但由于用力过猛,动静太大,却惊起了一滩鸥鹭。
鸥鹭在空中飞舞,那种景象简直太美了。
据此理解答题。
⑴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
⑵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点评】⑴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是怎样的风格、特点。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
报。
(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
谩有:
空有。
“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
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
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
据此答题即可。
⑴
C
⑵问;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
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岘(xià
n)山:
在湖北襄阳。
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
②鱼梁:
襄阳两水中的沙洲。
③梦泽:
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曹操《观沧海》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安石《登飞来峰》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
请简要分析。
(2)“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
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1)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故选项中的四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与“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寒”是从触觉来写,“黑”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因此“寒”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黑”则没有这种效果。
故不能改。
⑵“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
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
请概括分析。
【答案】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
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以及“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等诗句可知,两首诗都描写了乡村的秀丽风光;
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以及“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等诗可知,两首诗都猫写了农家丰收的景象;
《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写山水,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
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绘劌绘声,如歌如画,引人入胜。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请的手法,【甲】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充满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以及不惜谢络仕途甘于归隐的决心。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能力。
答题时应反复阅读这两首诗歌,从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即可。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风飘絮;
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
“风飘絮”和“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
起一经: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
指抗元战争。
四周星:
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
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⑴风飘絮;
⑵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9.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夜援琴》
(唐)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元事。
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
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
《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
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
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
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
次句也写了颜色:
“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
“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
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
解得,懂得。
③飞花:
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茂密(繁密茂盛);
柔嫩(柔软鲜嫩);
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
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
《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⑴茂密(繁密茂盛);
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